大地见证:人民是真正的铜墙铁壁
■解放军报记者 王社兴
世界军事史的浩瀚星河里,总有一些军事思想闪烁着难以湮没的光辉。
回望时不难发现,这些战争艺术的明珠,大多源自名将的制胜之道。
而在80多年前那场抵御外侮的浴血奋战中,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迸发出无穷的战争智慧。地道战、地雷战……这些战法不是出自哪位名将之手,而是由敌后战场上的抗日军民所创造,一经实践,便在广袤国土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显现出惊人的威力,书写了不朽的传奇。
习主席强调,不论形势如何发展,人民战争这个法宝永远不能丢。
神出鬼没、出奇制胜,在人民战争的大棋局中,冉庄、海阳无疑是闪亮的坐标。仲夏,记者踏上前往冉庄、海阳之路,倾听地道战、地雷战的历史回响,探寻人民战争从胜利走向新胜利的奥秘。
地雷战纪念碑。王鹏 摄
地道战和地雷战,是从中国的土地里“刨出来”的胜利
“从某种程度来说,地道战和地雷战的胜利,是从中国的土地里‘刨出来’的胜利。”得知记者来采访,山东省海阳市人武部王部长说道。
土地,中国人最熟悉的两个字,让人生出不一样的亲近感,也让记者充满好奇:紧紧依靠土地作战的先辈,究竟是一群怎样的英雄?
踏访海阳和冉庄,当时的武器一一出现在眼前。它们如此简陋,甚至可以称作“土气”——民兵们造出的石雷壳体外形不一,有的是长条形,有的是圆柱状,有的甚至看不出像什么,就是在一块石头上开出了洞。地道战纪念馆里,陈列着一门榆木大炮。从外形上看,就是一根中间有洞贯通的榆树树干上捆扎着七八道铁丝。场景复原的“土制”兵工厂,盆、罐、瓮、坛、桌、椅及其他用具摆得整整齐齐,如果不是一旁写有说明,人们会以为眼前是一个寻常农家院。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用这些不像武器的武器,党领导抗日军民创造了战争的奇迹。
地雷战纪念碑上,刻着这样一组数字:海阳人民历经榆山大会战、反扫荡等多次战斗,6次奉命组织远征爆炸队随军征战,共作战2000余次,歼敌千余人。
在冉庄地道战纪念馆,记者也看到一组数字:抗日战争期间,冉庄人民利用地道对敌作战157次,歼敌2100余人。
“每一次胜利,都凝结着军民的勇敢和智慧。”93岁的老民兵李恒彪讲起往事,“地道早先只有两三米深,仅有一个洞口,鬼子来了就躲一下。但在冀中区党委的领导下,人民群众在冉庄街道的下面,挖出了全长30余华里的4条主要干线、24条支线,村内户户相通。地道内设有瞭望孔、射击孔、通气孔、陷阱、活动翻板、指路牌、水井、储粮室等,能打、能藏、能机动……”
在海阳,随着与日伪军作战增多,各村民兵造出了几十种地雷,除了脚踏雷、绊雷,还有土化学雷、天女散花雷、火光信号雷,雨天使用的土水雷,挂在树上专炸敌人骑兵的天雷,便于携带的鱼篓雷等。全国民兵英雄于化虎的孙子于树良指着一种地雷说:“一次,我爷爷假扮鬼子,带着这样的4颗地雷混进敌人据点,将躲在据点不敢出来的日伪军炸得人仰马翻。”
地雷“追”着敌人跑,给日伪军造成巨大伤亡和心理震撼,伪《新民报》惊呼:“踏进匪区,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头顶、胸前、背后、脚下,随时可能有子弹射来。地道战让日军哀叹,“冀中出现了奇幻战争!”
人民的智慧催生了战争的妙笔,在装备不如敌的境地争得了胜机,越打越强,越打越精彩。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陷敌于灭顶之灾。
“侵略者他敢来,打得他魂飞胆也颤,侵略者他敢来,打得他人仰马也翻……”点开网页,输入“地道战遗址”“地雷战遗址”后,“顺义焦庄户”“正定高平”“高都上温村”等一连串地名出现在屏幕上。烽火岁月里,在党的领导下,广大抗日军民活跃在敌后战场,依托高山密林、江海湖泊、平原地道,上演着全民打鬼子的活剧。
海阳,是20世纪60年代军事教学片《地雷战》电影的取景地。王部长告诉记者,重温老电影《地雷战》《地道战》,其中那些耳熟能详的经典台词,正是历久弥新的游击战箴言——
《地道战》中,民兵队长高传宝一句“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游击区的人们心领神会。《地雷战》中,儿童团成员铁蛋那句“不见鬼子不挂弦儿”,反映出人民群众抗击日寇时的机智勇敢。
这些反映抗日战争伟大实践的影片,体现着一个真理:人民才是真英雄,人民战争才是抵御外侮的铜墙铁壁。
从延安窑洞到敌后根据地,共产党人在油灯下找到穿透黑夜的光明
电影《地道战》里,有一个高传宝在油灯下夜读《论持久战》的特写。灯火如豆,点亮人心。
战争伟力之最深厚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延安窑洞里的油灯下,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写下,“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弥补武器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
冉庄地道战纪念馆里,也陈列着一盏油灯。油灯的主人是张森林。
讲解员告诉记者,作为冉庄第一任村党支部书记,张森林一度白天藏在地洞里工作。在这盏油灯下,他看指示、写汇报、计划工作,夜晚则回到地面上动员、组织群众。
1943年,任区委书记的张森林外出组织秘密会议时被敌人抓捕,英勇就义。临刑前,他用日寇让他写“降书”的纸,写下荡气回肠的《就义辞》:“人去留得英魂在,唤起民众报国仇……”
冉庄地道战纪念馆副馆长王静宇介绍,在冉庄村烈士陵园,埋葬着30多位烈士的忠骨。“这些烈士,很多都是党员骨干,大都是在动员、组织群众时被捕,不幸牺牲。”
在地雷战纪念馆的一个展柜里,几十盏油灯放在一起,拼成了一个五角星的形状。“依靠民众则一切困难能够克服,任何强敌能够战胜,离开民众则将一事无成”“一切依靠最广大群众力量去解决问题”……从延安窑洞到敌后根据地,共产党人在油灯下找到了穿透黑夜的光明。
争取抗战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充分动员和依靠群众,实行人民战争。党的七大提出党的政治路线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唤起人民觉醒的政治动员,成为抗战胜利的动力源泉。
在“特级模范爆炸村”赵疃村的红色文化展厅墙上,陈列着一个个名单,最前面的名单是历任村党支部书记。
仔细观察,记者发现,在抗日战争期间,赵疃村党支部书记的离、任职时间无缝连接。这意味着在基层,在形势最严峻的时候,始终有党组织的坚强领导。
在冉庄的抗日村公所,下设了抗日武装委员会、农民抗日救国会、工人抗日救国会、妇女抗日救国会、青年抗日救国会,把各方面的抗日力量全部动员起来。
在全国很多地方,民兵组织迅速壮大,村有游击组,区有游击队,县有游击大队,分区有独立团。
在山东省邹平县张家楼村,一支日军分队来犯,该村男女老少在党员和民兵带领下,用土枪土炮和石块菜刀抗击,消灭了250多名侵略者。
美国战略家柯林斯曾说,人民战争可以像核战争一样,具有确定无疑的和同样有效的威慑力。
陆军某部驻地距离地道战纪念馆不远,该部官兵也在重温抗战历史中坚定了军事斗争准备方向——“打赢未来战争,必须紧盯科技之变、战争之变、对手之变,赓续传承好我军优良传统,发展人民战争战略战术,让克敌制胜的法宝显威现代战场。”
根基和力量在人民,党和军队与人民血脉相连、生死相依
地雷战纪念馆“还原”的南埠会议场景耐人寻味——路旁大树下,海阳清苑县武委会主任栾晋阶,与坐在石头上的各区武委会负责人围坐在一起,学习大泽山地区民兵用地雷杀敌的经验,决定在当地推广地雷战。
“这一场景,证明我党对人民战争的领导从来没有放松过。”于树良告诉记者,他的爷爷于化虎以前说过,为了用好地雷,他参加过好几次上级的培训。为了让更多战友掌握地雷使用方法,从1944年10月起,包括于化虎在内的5个民兵还受胶东军区委派,到其他地区为1000多名民兵传授过制雷、布雷技术。
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明确指出:“在这种时候,任何的革命战争如果没有或违背无产阶级和共产党的领导,那个战争是一定要失败的。”
“共产党说什么就做什么。”这是全国民兵英雄、赵疃村民兵赵守福的心声。
地雷战纪念馆收藏的一张报纸上,刊登了一篇赵守福口述、峻青记录的文章。文章中,赵守福还说了另一句让人印象深刻的话:“看看咱们民主政府,净是给老百姓打算过日子的道道。”
为老百姓好,这是民兵和群众对党的领导的一致印象。“为了人民的利益一无所惜”,则是人民群众对子弟兵的评价。
某部“钢八连”指导员张亚星,老家就在冉庄附近。从老一辈人口中,他对党的“一切为了人民”有了初步了解,但真正理解“人民子弟兵”的含义,却是在当兵之后。那年,还是军校学员的他,发现营区大门对面的小商店发生火灾,拎着灭火器就冲了上去。那时,他才意识到“人民子弟兵”这几个字已刻在他的心里。
如今,所在连队的连史让他从另一个角度理解了“人民子弟兵”这个名字。
1944年除夕,千余名日伪军突袭朱村等地。驻扎在沭河东岸的八路军滨海军区四团八连官兵听到枪声,当即投入战斗,不惜牺牲生命保卫该村群众。战斗结束后,朱村老百姓含泪掩埋了牺牲的官兵,自此有了“新年第一碗饺子敬先烈”的传统,一直坚持了81年。
根基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党和军队与人民血脉相连、生死相依。
地雷战纪念馆里,有一个名字让记者动容:徐永彩。作为当时海阳小纪区大杨格庄村一位普通农村妇女,徐永彩把3个儿子、1个儿媳送上战场牺牲后,又把第四个儿子“交给了军队”……
海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刘国辉告诉记者,一些来海阳采访的外国记者无法理解这些故事,因为他们不明白什么叫“鱼水深情”。
“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 刘国辉说,多年来,海阳籍优秀青年踊跃报名参军,其中不乏连续四五代、代代有人参军的老民兵家庭。于树良的女儿于璐也选择了报名参军。入伍以来,她已荣立2个三等功,成长为驻新疆某部一名指导员。自2002年以来,海阳籍官兵年年有荣立二等功者,荣立三等功者每年在100人左右。
今天,我们听到的地道战、地雷战的历史回响是什么?
记者想起了一个场景:在312乡道邻近冉庄的地方,厚实的桥墩上,一座高架桥凌空跨过整洁宽阔的乡道。高架桥上,就是车流如织的京港澳高速公路。在高架桥的一侧,大片刷红的桥体上是一行金色大字:地道战,克敌制胜的创举,人民智慧的结晶。
昨天与今天在这里交汇,一个回答,注解着过去、现在与未来。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融媒体报道★
素材支持:贾玉省、孟保民、王莎莎、姚欣彤、夏 爽
融媒文案:刘 含、王莎莎
视频拍摄:王东华、刘明都
视频剪辑:王凯生、崔晶晶
技术支持:戴 斌、孙 浩
融媒推广:臧晨雨、崔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