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锋刃-2025”国际狙击手射击竞赛精彩回顾。
中国军网乌鲁木齐7月19日电(记者马嘉阳 通讯员邢晨、廖彬华、张永清)7月19日上午,“锋刃-2025”国际狙击手射击竞赛在位于新疆乌鲁木齐的武警部队某训练基地落下帷幕。
7月19日,“锋刃-2025”国际狙击手射击竞赛在位于新疆乌鲁木齐的武警部队某训练基地落下帷幕。这是各国参赛代表步入闭幕式现场。侯崇慧 摄
此次竞赛以务实合作为主旨,以“锻造特战精英、务实合作交流”为主题,按照“继承经典课目彰显品牌性、借鉴真实战例增强实战性、增设远距狙击提高挑战性、融入中国元素突出原创性”的思路,区分精准基础狙击、典型场景狙击、综合战斗狙击、极限挑战狙击4个类别设计12个竞赛课目,按照同课目同场竞技、多课目同步展开、多场地交叉轮换的方法组织实施。
7月18日上午,在位于新疆乌鲁木齐的武警部队某训练基地,参加“锋刃-2025”国际狙击手射击竞赛的中国队员进行“渗透狙击”课目竞赛。侯崇慧 摄
“融入实战背景的竞赛课目设置,实现了赛场与战场的无缝对接。”在“解救人质精准狙击”课目竞赛现场,中国武警参赛选手朱家红调整好姿势,目光透过瞄准镜不停地在几个车窗口游动,等待“歹徒”现身。“目标在左侧车窗闪现!”肌肉记忆驱动他的食指在极短时间内完成微调、预压、击发动作。“聚焦实战背景,强化专攻精练,才能让每一颗子弹穿透战场的迷雾,直击制胜的‘靶标’。”朱家红深有感触地说。
7月18日下午,在位于新疆乌鲁木齐的武警部队某训练基地,参加“锋刃-2025”国际狙击手射击竞赛的中国参赛队员进行“远距离挑战狙击”课目竞赛。侯崇慧 摄
“借鉴实战案例增强实战性是此次竞赛的一大特色。”武警部队参谋部主办局领导告诉记者,本次竞赛狙击距离更远,“远距离挑战狙击”课目中,最远射击距离可达2000米;人装结合更多,将无人机空中侦察、突击车陆上掩护、冲锋舟水上渗透等人装协同与狙击作战紧密结合;技战协同更紧,小组狙击课目全程贯穿精确指挥、精密协同、精准打击;实战氛围更浓,按照靶标外形相近、地形选择相似、条件构设相当的思路布设竞赛场地,最大限度地还原真实战斗场景;文化融入更深,在课目名称、靶标设计、狙击阵位上融入了更多中国文化元素,形成独具特色的“锋刃”竞赛课目体系。
科技赋能,让竞赛全程可视、公正透明。主办方在前一届竞赛的基础上,迭代升级智能裁评系统,通过人脸识别与二维码双重验证检录,实现命中效果远程可视、成绩评定系统生成、排名打分现场公布、比赛成绩实时显示,让每名参赛选手能够第一时间看到自己的射击情况、得分情况。如果参赛选手对成绩有异议可以及时申请复核,保证第一时间能够发现问题,做出公平公正的裁评。
7月18日下午,在位于新疆乌鲁木齐的武警部队某训练基地,未出场队员在休息区观看“锋刃-2025”国际狙击手射击竞赛竞赛情况。侯崇慧 摄
“一切比赛都在阳光下。你的每一枪,都在无数‘眼睛’的公正注视下被精确捕捉。”古巴选手奥马尔·加西亚·苏萨对中国采用的智能裁评系统赞不绝口。这套系统具备信息录入、智能评分、录像监控等功能,120多个靶位高清摄像机覆盖了“暗箭刀锋”“百步穿杨”“搭乘舟艇水上狙击”“远距离挑战狙击”等7个竞赛场地,让竞赛裁评更快、更准、更公平公正。奥马尔·加西亚·苏萨告诉记者:“竞赛参与国家多,在同一时间、同一场地举办多个课目,没有出现任何失误,参赛选手普遍认可,除主办方组织严密外,科技创新贡献了很大的力量。”
7月17日上午,在位于新疆乌鲁木齐的武警部队某训练基地,参加“锋刃-2025”国际狙击手射击竞赛的中国队员和白俄罗斯队员交流武器装备性能。侯崇慧 摄
“锋刃-2025”国际狙击手射击竞赛搭建的,不仅仅是一个比拼技艺、一较高下的擂台,更是一个取长补短、互学互鉴的平台。世界各国顶尖狙击手在这里碰撞出的思想火花、分享的实战智慧,最终都将融入各自军队实战化训练当中,转化为更强大的制胜能力,共同应对全球性安全挑战,守护人类共同的和谐安宁。赛场休息区旁边的空旷场地上,柬埔寨选手陈·索菲普用手比划着,介绍他们小组狙击时高效、隐蔽的专用手语沟通系统,并通过翻译告诉记者,尽管相处的时间不长,但在每一个课目的比拼中,与世界各国狙击精英切磋技艺、交流情感,情谊得到迅速升温,“这是一次学习之旅、交流之旅、友谊之旅!”
7月18日上午,在位于新疆乌鲁木齐的武警部队某训练基地,参加“锋刃-2025”国际狙击手射击竞赛的中外队员合影留念。侯崇慧 摄
据悉,“锋刃”国际狙击手射击竞赛,是武警部队主场承办的多边军事交流项目,是武警部队开展实战化训练和国际军事合作的重要品牌,以两年一届为组赛周期,旨在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厚植感情友谊,持续推进战斗力建设,与世界各国军警宪部队一道,共同完成维护世界和平的使命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