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举行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部署将来一个时期城市工作七个方面的重点任务,“着力建设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位列其中。
会议提出的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目标中,创新居于首位,进一步凸显其在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进入新阶段,深刻把握增强城市发展动力活力的内在要求,做好改革创新“大文章”,对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至为重要。
培育创新生态,增强城市动力
如果想感受机器人产业的创新密度,不妨走进深圳南山“机器人谷”:在这里,帕西尼的触觉传感器可直接供应给一街之隔的优必选,跨维智能的仿真数据能实时输入智平方的训练系统,“上午研发、下午测试、晚上迭代”的协同效应初显。
高效的创新提速产业发展,2024年深圳机器人企业产业链总产值超2000亿元,“创新之城”澎湃新动能。
城市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会议对“着力建设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作出部署,明确“精心培育创新生态,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不断取得突破”。
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梅耀林看来,这表明城市不仅要实现要素高效聚合、制度精准适配、主体深度协同,还要超越传统的空间资源配置,推动创新孵化和动能转换。
以创新生态为新质生产力赋能——
杭州为什么能长出“六小龙”?伴随着宇树科技等企业的“出圈”,这座城市的探索引发关注。
从打造高能级科创平台,到组建科创基金、创新基金,一个个“种子”养成“大树”的背后,有着涵养创新的一方“热土”。
“培育创新生态是以城市软实力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关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所长辛勇飞说,城市建设要在资源要素互通、创新链产业链互融、基础设施互联等方面着力,构建起新质生产力所需的生态体系。
避免“千城一面”,坚持因地制宜——
不同城市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各不相同。如果都集中在几条赛道上,各地不仅难以施展所长,还会带来资源浪费。
“培育创新生态,也体现在对城市定位的精准把握。”辛勇飞说,当前,一些领域出现的重复建设等问题凸显因地制宜的重要性。只有立足实际、理性规划、前瞻布局,把每个城市的特色充分激发出来,才能实现动能的再升级、活力的再提升。
依靠改革开放,释放城市活力
会议提出“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城市动能”。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段进认为,这凸显了通过制度创新充分激发城市创造力与活力的关键作用。
深化改革开放,破解制约创新发展的深层次问题——
一家江苏企业思必驰,联合上海交大等开展技术攻坚,合作成果运用在安徽的奇瑞汽车、浙江的吉利汽车……近日举行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层论坛上,一则案例引人关注。
正是打破区域壁垒,畅通要素流动,推动城市群与产业集群更好融合,让创新效能得到提升。
放眼全国,江苏向61家“筑峰强链”重点民营企业下放高级职称评审权,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天津统筹高铁站、产业、城市深度融合,实现交通枢纽、产业集群、城市功能的有机衔接;从优化营商环境,到扩大增值电信等领域开放,一个个改革举措有力推进创新城市建设,持续增强城市动能。
实施城市更新,为创新发展提供空间载体和动力支撑——
北京的中海大吉巷、贵阳的“新印1950”……当前,商业新地标正成为“人、城、产”融合的支点,带火消费、激活创新。
从城市发展中挖掘新需求,为创新创造提供有力支撑。会议对创新城市建设的部署中,明确提出“高质量开展城市更新”。
国家发展改革委固定资产投资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以城市更新为抓手,在更好满足美好生活需要中,有效拉动投资和消费,促进经济增长、培育新动能。
发挥“双循环”枢纽作用,激发城市潜力
城市有市场、有产业,是交通运输、要素配置等重要节点,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城市的地位和城市工作的重要性更加突出。
会议提出“充分发挥城市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枢纽作用”。业内专家认为,要充分认识到城市对稳增长、促循环的重要意义,并通过创新驱动、要素与产业集聚、扩大与升级消费等,在服务新发展格局中激发城市潜力,转变发展动力。
打通链路,深化产业分工与协作:在京津冀,蓄电池、行李架来自河北,车灯、变速箱来自天津,玻璃升降器、空气滤清器来自北京……数以万计零部件在汽车产业链上的“协同之旅”,为区域发展打造更多增长极。
畅通渠道,加强市场与工厂的连接:在浙江义乌,依托市场优势,强化“工贸联动”,信息光电、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等新兴产业集群正在崛起。
依托中欧班列,被称为“山城”的重庆加速外向型经济发展;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海南儋州吸引全球优质要素资源集聚……在“双循环”中做强枢纽功能,一个个城市持续拓宽发展的潜能。
“创新城市的落子,是‘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的生动注脚。”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说,让创新驱动发展,让城市涵养创新,将不断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增强经济社会的动能与活力。
(新华社北京7月2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