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自主协同:指挥棒该怎么用
——陆军基层部队提升合成训练质效见闻②
■王若龙 文方兵 解放军报记者 宋子洵
“战术协同的边界在哪里?”
自从接到上级赋予的“大抓合成训练”任务后,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陆军某旅三连连长王夏东的脑海。
作为全营颇有名气的教练员,王夏东把战术协同比作足球场上的局部短传配合,他认为其难点在于配合效率,“如果能够降低指挥层级,由一线指挥员按照战场态势,自主进行组织指挥,那么协同的效率将显著提升。”
凭着一股子闯劲,王夏东取得很多亮眼成绩,但也有过一些挫折。一年前的那次战术演练,某个点位的协同失误,影响了全营的战斗进程,让他记忆犹新。
“报告连长,人员‘伤亡’过重,需要无人作战力量支援。”演练中,三连在一处地下通道遇“敌”反扑,推进受阻,只好请求帮助。但是,配属该连的无人机组在执行其他任务,而配属一连的无人机组刚完成临空侦察,正处于待命状态。
王夏东立即请示上级,能否改派配属一连的无人机组前来支援。得到批准后,该无人机组仍迟迟不见踪影,原因是他们尚未接到指令,不敢贸然行动。经过反复沟通协调,一段时间后,该机组才抵达指定位置。但此时,三连的作战进度已经落后于大部队,后来围剿“残敌”之时,反被对方突破。
行动失利,王夏东痛定思痛。整整两周时间,王夏东白天参训跟训,摸索协同战法;晚上翻阅资料,学习经典战例。很快,他有了新发现:战斗行动中,各作战分队在营一级指挥下大多可以密切配合,但问题是,营指挥员不可能事无巨细、面面俱到,一旦遇到需要协同处置的紧急突发情况,他们又该如何迅速作出反应?
其实,这也是合成营指挥员一直思考的问题。
某次训练,侦察小组传回情报:“前方疑似出现‘敌军’集结,申请炮火打击。”某分队指挥员一边协调配属炮兵分队,一边向营指挥所汇报情况。营指挥所当时对此并无异议,不料,经过综合研判,却定下改打“敌”重要设施的决心。然而此时,配属炮兵分队的炮弹已破膛而出。
无独有偶。这天下午,支援保障分队指挥员张思傲接到兄弟连队配送给养弹药的请求。为防止贻误战机,张思傲立即派出大量运力进行输送。然而不久后,营指挥所发来指令,要求弹药优先保障火力分队。此时,支援保障分队只剩少数车辆,未能及时支援前方战斗。
“按计划协同,优势在于有案可循,各方心中有数,但灵活性不够;基于战场态势的临机协同灵活性强,但缺乏科学统筹,容易打乱仗。”营党委议战议训会上,营连指挥员展开研讨反思,最后着落在同一个问题上:“战术协同的边界在哪里?”
“打仗没有方案不行,完全依照方案也不行。”营长指出问题关键,要求必须建立协同机制,把协同规则制定好。
随后,众人决心以两种协同模式为基础,在营统一统筹下,将部分权限下放,摸索出一套战术协同的范本——支援保障物资可由连长直接支配的有多少,班组紧急呼叫火力支援应满足什么条件,全营官兵需要熟悉哪些装备性能参数和基本战法……凡此种种,均得到了具体明确。
“连级之间相互沟通、营级统筹适当放权,这样的协同看似简单,实则难度很大。”该旅领导告诉记者,要想从根子上解决问题,必须提升分队指挥员的协同思维和全局意识。
为此,该旅机关牵头,利用兵棋推演、网上对抗、指挥所演练等时机,组织开展指挥要素协同训练,通过随机导调、任务牵引等方式,锤炼分队指挥员自主研判、自主决策、自主协同能力。前不久,在一次多兵种联训中,该旅某营与同层级的空降、联勤保障作战力量协同配合,高效完成既定任务,得到导演部高度评价。
“一线自主协同,把握好时机、对象、范围、程度等极为重要,紧则僵、松则散。”该旅指挥员赵海元告诉记者,随着作战层级和训练重心向战术末端延伸拓展,协同的边界并非如楚河汉界般泾渭分明,即使再详细的规范也不能将其完全囊括,“我们要做的,就是在一次次探索中尝试和完善,并在实际中灵活运用,使之经受更多实践检验。”
采访手记
在“变”与“不变”中寻求制胜之道
■宋子洵
陈赓大将有句名言:“枪声一响,再好的应对方案作废一半。”这告诉我们,要想在战场上取得胜利,各级指挥员必须善于灵活指挥。
在合成战斗、联合作战背景下,各任务分队作为“体系之网”的一个节点,既要不折不扣坚决执行上级命令,又要根据战场态势自主决策,这种“变”与“不变”,对“指挥链”的高效运转提出了考验。
具体到战术协同上,要针对谁要协同、与谁协同、如何协同等问题进行原则性规范,什么情况需要上级集中统揽,什么时候放手一线临机处置,皆应有所明确,不能等仗打起来了,再临时进行请示和约定。各指挥层级都应始终牢记,“变”有一定之规,“不变”须防教条僵化,制胜之道就在“变”与“不变”的对立统一中,切莫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