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飞远航凌云志——记“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陈思麒
新华社记者刘济美
运-20机长陈思麒在塔台值班(资料照片)。新华社发(邓亮 摄)
“感觉自己是幸运的,因为亲历了空军战略投送能力的转型跨越。”空军“90后”飞行员、运-20机长陈思麒说。
陈思麒执飞过4型运输机、多次执行境内外军事空运任务。
他所在部队是首装运-20的单位。列装次年,陈思麒就如愿进入运-20的改装名单,成为当时团队中最年轻的运-20飞行员。
运-20采用全新的设计理念,飞行员从平台驾驶者升级为“系统管理员”。改装初期,每名飞行员都领到一张“攻关清单”,有人专攻电传飞控的操纵逻辑,有人专攻高高原飞行课目,陈思麒的攻关目标是将运-20的能力拓展到国际空域。
陈思麒说:“军用航空器在国际航线上的任何非专业表现都会损害我们大国空军的形象,严重时还会触发飞越国空防系统的误判。”
因此,国际法、标准运行和航空英语等知识的系统储备,以及独立进行情报处理和决策的能力,都成为战略空军转型中每名飞行员必须攻克的难关。
靠着坚持不懈的学习,陈思麒很快弥补了知识缺口,圆满完成多项境外任务。
运-20机长陈思麒进行飞行训练(资料照片)。新华社发(邓亮 摄)
2020年,运-20编队执行境外任务,途经域外两国边境空域时,目标国边境管制突然发出禁止编队入境的指令。陈思麒立即启动应对程序,和其他机组成员分工处置,一边确认限制指令原因、根据行动性质要求外方协作查证,一边评估最佳备降机场……最终机组成功整合各方资源,确保任务按照计划实施。
事后,他们完善了部队执行境外任务典型案例库。陈思麒感慨:“千日研练、一瞬制胜,而我们所有的底气,源自日复一日的探索与钻研。”
为了将境外任务实施变得更快、更标准化,陈思麒牵头研拟《境外机动任务标准运行程序》,区分不同等级的任务场景,精准改进任务组织程序。
近年来,从抢险救灾到接运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从用铁翼丈量祖国的领土到走出国门为世界送去和平和希望,运-20的每一条航迹都让国人自豪和骄傲。
随着战略投送任务的需求不断提升,陈思麒和战友们把研究目光从单一任务,转向战略筹划、体系联合、制胜机理等多维作战范畴。
陈思麒说:“未来战争,谁掌握了机动优势,谁就拥有了战场节奏的控制权。”
2023年,一场“快速投送”创新试验立项。最初的任务只是按传统方式“算任务数”,陈思麒却不断提出优化建议:能不能实现需求提报标准化、任务规划流程化,能不能让每架运输机都能用在空中机动投送……
几个月后,这个由创新课题演变的“全新指控程序”完成首轮实兵验证,在显著压缩任务架次的同时,还提升了飞机性能使用率、降低了机组强度、缩短了任务周期,大幅提升了空中运输综合效益。第二年,陈思麒又带领团队对系统进行升级,将更多的资源纳入一套“棋盘”来统筹。
因此,陈思麒所在单位连续获得两次“空军首创奖”,而第二次则破例把奖牌直接刻上“陈思麒团队”。
“我们赶上了空军战略转型发展的‘风口’。”陈思麒说。
运-20机长陈思麒驾机平稳降落(资料照片)。新华社发(张航 摄)
2023年,在一次国际联合军演中,陈思麒意识到,战略运输力量功能可以进一步拓展,通过聚合融合成为盘活战场资源的“倍增器”。
今天,空中运输力量不断被赋予新的功能和角色,这些日益深刻的变化让陈思麒和战友们倍感振奋。
“如今,任务准备周期由原来的几天压缩到现在几个小时,‘鲲鹏’随时可以接令起飞。”陈思麒说。
战友说陈思麒像块海绵,但他更乐意把自己比作接口——广泛接纳各领域的数据流入,并能输出为快速助飞战斗力的能力与规范。
“高飞远航凌云志,竞逐空天正当时。”这句话就写在陈思麒的飞行日志首页。时代赋予他更新的角色,他也把更重的责任扛在肩上。
“空军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要求我们这一代空军人保持时刻冲锋的状态。”陈思麒说。
运-20机长陈思麒驾机滑向起飞线(资料照片)。新华社发(刘畅 摄)
视频:张雷、杨进、邓栋之、杨东、刘载誉
海报:廖强、付兴平
(新华社成都7月23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