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者”扩编:全球部署难解霸权焦虑
■王 敏
近日,美国陆军副参谋长詹姆斯·明格斯宣布,美军计划将“爱国者”导弹营数量从15个增至19个,以应对与日俱增的全球威胁。然而,在分析人士看来,这一雄心勃勃的扩编计划,并非实力的彰显,反而像一面镜子,映射出美国在全球安全态势持续变化下的霸权焦虑。
目前,美军拥有15个“爱国者”导弹营,实际具备完整战备状态的14个。为了维系全球霸权体系,美国将“爱国者”导弹营分散部署至全球多个热点地区:3个营驻扎印太战区,1个营归属欧洲司令部,1个营归属中央司令部,其余部队则长期处于轮换部署状态,部队作战部署压力极为繁重,正如詹姆斯·明格斯承认的那样:“‘爱国者’部队已成为美国陆军压力最大的部队。”
这一系列部署,并未缓解地区挑战冲击,从一定程度上还放大了“爱国者”系统战力的短板。在中东,为应对伊以紧张局势,美军年初实施“拆东墙补西墙式调配”,不得不从印太战区抽调一个营移防中央司令部辖区,暴露出其全球干预战略的脆弱性。今年6月伊朗导弹袭击美军驻卡塔尔乌代德空军基地时,“爱国者”系统短时间内发射大量拦截弹(每枚价值400万美元),创造了该型武器最大规模齐射拦截纪录。这虽展现了一定的战术价值,但也暴露了其在饱和攻击下的高昂经济代价与数量上的有限持续性。
在乌克兰战场,“爱国者”系统的困境则以另一种方式呈现。作为乌防空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爱国者”系统难以有效应对俄罗斯“伊斯坎德尔-M”“榛树”导弹,其性能神话濒临破产;另一方面,为保证自身库存,美国与盟友无力提供更多发射装置与拦截弹。这种捉襟见肘的场景,也暴露了西方对乌支援的脆弱性。
令人关注的是,“爱国者”扩编计划中专门设置了一个导弹营永久驻防关岛,与陆基“宙斯盾”系统协同构建西太防御枢纽。但关岛有限的陆地面积与孤立的地理位置,使其在未来冲突中极易成为“导弹磁石”。这种“以点制面”的防御部署,不仅难以构建有效防御体系,更可能引发新一轮区域性军备竞赛。
为维护全球军事霸权,美军正寻求大幅增加“爱国者”拦截导弹的库存。五角大楼2026年预算文件显示,“爱国者”拦截弹的采购数量从最初的3376枚激增至13773枚。但生产足够数量的导弹绝非易事。据报道,负责生产的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今年有望生产超过600枚“爱国者”拦截导弹,这是该公司首次达到这一产能水平,但相对于不断扩大的需求缺口可谓杯水车薪。
在经历了俄乌冲突和中东冲突之后,可以看出,美国长期以来赖以自诩的传统防御体系在实战中尽显疲态。本应彰显美军实力的“爱国者”系统,如今却成为美国全球战略收缩的注脚。压力最大的“爱国者”部队,承受的恰恰是由美全球霸权衰落传导而来的压力。分析人士指出,一支扩编的“爱国者”部队,支撑不起充满冷战思维的美式“全球防空穹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