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推荐
酷暑淬火,沙场砺兵。盛夏时节,许多部队挺进野外驻训场,按照实战要求,从难从严锤炼检验训练成果。
斗烈日、抗高温、战风沙,晒黑了肤色,也强壮了筋骨。面对环境之苦、压力之苦、疲劳之苦,官兵们在激发自身潜能中不断提升打赢能力。这里,推荐新疆军区某团3名官兵的驻训感悟,聆听他们如何在风沙中嚼出甘甜,在实战实训中磨砺本领。
(吴越、杨鑫推荐)
走出舒适区才能练就硬功夫
■新疆军区某团某连指导员 郑俊晖
新疆军区某团官兵进行远程机动。
茫茫戈壁,夜色如墨。忙完一天的工作,我开始翻阅连队官兵的驻训笔记。
“奔向大漠戈壁,我心中满是期待。可真到了驻训场,火辣辣的太阳和高强度的训练,让我越来越蔫。好在有战友的帮助,我很快‘满血复活’,练得更起劲了……”列兵薛孟杰的心路历程,让我很欣慰。
连队初到驻训场时,恶劣的自然环境与骤然提升的训练强度叠加,如同两记迅猛的重拳,“砸”得不少官兵一时难以适应,士气略显低迷。如何点燃大家的斗志,让戈壁滩成为淬炼精兵的熔炉?这个问题像一块滚烫的戈壁石,压在我的心头。
一天晚上,全连官兵齐聚在文化帐篷里。“同志们,到了这‘风沙窝’,不好受吧?白天烤‘炉子’,晚上睡‘沙床’。”我开门见山地说,“今晚开个故事会,听听咱连的几位‘英雄好汉’是如何嚼着‘苦’品出‘甜’,在汗水里泡出真本事的!”
3位多次参加野外驻训的骨干依次上台“开讲”,大家听得入神,眼中燃起亮光。帐篷外,戈壁的夜风似乎也放轻了脚步。
官兵结合岗位任务进行讨论交流。
会后,我趁热打铁,召集班排骨干、结合上级部署,在连队展开一系列活动:开设“戈壁夜话”小讲堂,让训练标兵分享奋斗经历和实用经验;举行“我身边的训练标杆”演讲活动,鼓励官兵登台讲述战友的闪光点,放大榜样效应;组织“训练周星”小点评,及时肯定官兵们在恶劣环境下的点滴进步;开展“苦乐得失”辨析讨论,引导大家在思想碰撞中认清驻训意义,坚定打赢信念。
变化,在风沙烈日下的滴滴汗水中悄然累积。武装越野,干部骨干冲在前,“老带新、强帮弱”结对互助,一个月后全连5公里武装越野成绩提升近2分钟;战术训练,大家在坚硬砂石地反复研练低姿匍匐、跃进接敌,用肘膝磨出的血痕换来战术考核头名;射击场上,官兵们白天练据枪定型,晚上练微光瞄准,用简易器材模拟射击晃动靶,实弹考核优秀率比在营区训练时提升好几个百分点……这些斗风沙、战酷暑拼来的实打实进步,极大提振士气。连队官兵真切感受到:这片戈壁滩,真能练出硬功夫。
清晨,层层叠叠的山峦披着淡淡的金纱。望着戈壁滩上一个个生龙活虎的身影,我更加确信,“庭院里练不出千里马”,走出生活和精神的“舒适区”,像打仗一样驻,像打仗一样训,才能离打赢越来越近。
驻训“准星”瞄准实战“靶心”
■新疆军区某团某连列兵 夏文龙
列兵夏文龙(右一)为战友讲解狙击要点。
“砰、砰、砰……”夏日戈壁,热浪蒸腾。我趴在滚烫的碎石滩上,汗水模糊了瞄准镜中600米外的靶心。
屏住呼吸,扣动扳机,子弹瞬间离膛。“3号靶位,5发47环。”我抹了把混着沙土和汗水的脸,感觉胳膊肘上还没痊愈的硬痂,在隐隐发烫——那是戈壁滩授予我的一枚“勋章”。
驻训之初,我作为唯一一名列兵参加上级组织的狙击集训。扑面的热浪裹挟沙尘,直往衣领里钻。“这种环境怎么练射击?”我心头一沉,摸底测验成绩果然垫底。
“别着急。”教练员陈班长拍了拍我的肩膀,“狙击手的本事,是在任何鬼天气都能把子弹射向该去的地方。”他抓起一把烫手的沙砾说,“战场上,敌人会挑好天气吗?”
这句话,像颗子弹击中了我。我深吸了一口灼热的空气说:“班长,子弹认死理,也认真功夫,看我怎么给它‘讲’道理。”
集训的日子,熬的是筋骨,磨的是意志。那段时间,最难熬的是据枪定型。我每天数小时“钉”在能把鸡蛋烤熟的碎石滩上。地面滚烫,枪管灼人,脸颊贴上去一片火辣辣的刺痛;汗水如注,流进眼睛又酸又疼;作训服湿透又“烤”干,结出的盐霜磨着肘部的皮肉,每一次细微的移动都如针扎。
真正的挑战,是驾驭手中这个“伙伴”。复杂的弹道,诡变的风向,呼吸心跳的微控……我“偏执”地追求每一次据枪的“绝对复制”——肌肉的绷紧度、呼吸的深浅甚至脸颊贴枪的力度,都必须毫厘不差。烈日下,我在枪管上叠弹壳练稳定,练到双臂麻木没知觉;每天冲刺数个50米,让奔跑后的心跳在最短时间内平复;随身携带的本子上,密密麻麻记录着风速、湿度、心跳,以及每一发子弹的落点偏差……
成绩在起伏中艰难爬升。当弹着点明显收拢,我指着靶纸,沙哑的声音难掩兴奋:“班长,子弹‘认账’了!”班长笑着点了点头。
跃进、卧倒、据枪、锁定、击发……风沙烈日中磨砺的“肌肉记忆”,让我在考核中斩获两个单项第一,综合排名位居榜首。
走下领奖台,我摩挲着金灿灿的奖牌,更加坚定一个信念: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狙击手,没有别的路,就得让这块痂、这股劲“烙”在身上,一枪一枪磨出来。
在“淬火炉”熔铸成一块好钢
■新疆军区某团某连中士 杨鑫康
阳光炙烤大地,狂风卷着沙尘劈头盖脸地砸来,钻进鼻孔、糊住护目镜。视野的受限,让脚步变得滞重。
“调整呼吸,顶住!”吼声混着风啸,我和队友们咬着牙,在漫天黄沙中奋力向前冲……一次次与风沙搏击,我带领全班战友进行武装奔袭,默契度越来越高。
2023年,我大学毕业后参军入伍,很快在各类比武中崭露头角,荣立三等功并提前晋升中士。今年初,我被任命为班长。
新班长的“板凳”还没坐热乎,我随队第一次参加野外驻训。一次班组战术协同训练,目标是隐蔽接敌。我仗着体能好、反应快,很快抢占有利观察点。心生得意的我回头一看,队伍被拉成“长蛇阵”,有人摔倒,有人因体力不支瘫坐在地,队形散乱,协同全无。
连长指着狼狈的队伍问我:“你自己是‘摸’到了,可你的班呢?打仗,靠你一个人行吗?”连长的话,臊得我脸上火辣辣的。
复盘反思,老班长拜高雄给我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普通火车靠车头带,很多动车是车厢也有动力。我明白了,我这“车头”再快,拖着脱节的“车厢”,怎么也跑不远。
我开始将目光投向身边的战友。武装奔袭时,我刻意压住步子,退到队伍中后段。看到上等兵李浩步履蹒跚,我拽过他的装具甩上肩头:“跟着我,坚持住!”冲过终点线,全班战友围在一起互相按摩放松,看着彼此脸上的汗水和沙尘混合成“迷彩”,都咧嘴笑了——笑容里,有携手奋进的默契与信任。
然而,带好一个班不能靠一时突击,更要靠平时下功夫。白天,我带着大家摸爬滚打,提升伪装潜伏、班组协同能力;夜晚,组织全班加班加点,钻研识图用图、目标定位等专业技能……驻训的日子,混着沙砾和汗水悄然流逝。我们像一块块粗坯,期待着在“淬火炉”中熔铸成一块好钢。
前不久,一场战术对抗训练展开。指令下达,大家迅速扑向目标地域。风沙漫天,我们交替掩护,快速机动,抵达预定地域。当“敌”重要目标出现,观察信息被清晰、快速传回上级指挥所,火力分队对目标地域实施精准打击,任务圆满完成。
戈壁的风沙依旧呼啸,驻训的考验还在继续。置身检验部队整体战斗力的“准战场”,我想,驻训就像一杆秤,吃过的苦、流过的汗都是那秤砣,能称出“打赢”二字在心中的分量。
(本文图片由杨 鑫、卢国平、毛耀祖摄)
制图:扈 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