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军区某部军官谢亮——
忠诚守卫祖国南疆
■解放军报记者 贾启龙 特约记者 刘国顺
谢亮(左二)带队进行野外作业。曹学兵摄
清晨,海风轻拂界碑。广西军区某部军官谢亮站在某哨所前,翻看那本陪伴了他20年的地图册。这本地图册上密密麻麻的标记,见证着他的奋斗轨迹。
“革命军人要始终心系国防,更要靠能力固守国门。”从国防科技大学毕业至今,谢亮用双脚丈量了八桂大地千里陆海边防线,跑遍了广西全区的界碑、哨所和阵地。
有“铁脚板”还要有“好记性”。为熟记边境地区兵要地志,谢亮把常用数据整理成小册子,经常利用零散时间背记;为熟练掌握信息化指挥平台,他一次次在系统上练习,力求做到操作快捷和定位准确。
2019年,谢亮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军事设施保护委员会办公室负责人。第一次对边海防军事设施进行安全保护检查的经历,他至今记忆犹新。
随着地方经济快速发展,边海防沿线的土地被广泛开发利用。一边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紧迫需求,一边是日渐老化的战备工事,如何寻找最大公约数成为摆在军地各级面前的一道课题。
“边海防环境在变,如果只是保守僵化地守护着老旧的水泥疙瘩,终究难以为打赢现代战争提供可靠的依托。”检查归来,谢亮着力推动让老旧军事设施焕发全新生命力。
在他的努力下,边海防一线部分坑道、涵洞等得以修缮完备、扩能升级,一批低价值掩体工事被批准报废,由地方政府统管、军地部门和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防范网络逐步构建起来。
时代在变,戍边守防也应与时俱进。如何运用科学技术给千里海防赋能,是谢亮这些年一直思考的课题——
一次联合训练,他发现一些海上重要目标对无人装备的防卫能力不足,便迅速联系装备厂家提出技术需求。厂家拿出某海上反无人装备样品后,他和战友在实兵演训中成功验证其实用性,为海上重要目标防御无人装备袭扰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
去年,该部陆续配发多款新型装备。谢亮第一时间带领骨干在训练场边学习、边实操,并积极与装备厂家沟通,梳理细化操作流程,编写装备操作手册和配套训练教案。为帮助民兵更好理解掌握新装备操作方法,他们还协调技术人员,经过多轮研究论证,推出海上模拟仿真训练系统。
投身海上动中通信课题研究,整理出装备升级案和技术标准案;围绕维护我海洋权益,提出应对海上突发事件3个梯度等级,并完善行动流程规范……凭借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精神,近年来,谢亮不断攻克技术难关。
围绕建设一支精干高效的海上支援保障力量,谢亮对接多家企业事业单位,梳理出一份详细的潜力数据表。结合岗位需求进行能力标准匹配后,他建议吸收直升机飞行员、快艇驾驶员、网络工程师、安全工程师、救生潜水员等一批新型人才加入民兵队伍。很快,一支精干高效的新型民兵保障力量建设完成。
接到紧急救援求助,快艇、无人机、直升机迅速出动,展开立体救援……今年初,这支民兵分队在演训场大展身手。分队成员过硬的专业素质和战斗作风,获得在场军地人员一致认可。
记者手记
用智慧和汗水构筑钢铁长城
采访谢亮的过程中,记者感受到一位“老边防”的坚韧执着,也深切体会到一名年轻军人的创新锐气。从界碑旁的一丝不苟,到实验室里的精益求精;从陆海边防线上的长途跋涉,到指挥中心内的运筹帷幄……他用多年如一日的坚守,诠释了新时代革命军人的担当。
谢亮把对党的忠诚、对祖国的热爱,融入守卫祖国南疆的每个日夜。我军练兵备战实践中,正是千千万万像他这样的军人,用坚定不移的行动书写了青春荣光,用智慧和汗水构筑起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强军新征程上,每名官兵应以这样的模范人物为榜样,把他们的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接续奋斗、苦干实干,努力创造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