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今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8周年。从石破天惊第一枪,到井冈山上红旗飘;从万里长征救亡图存,到南征北战解放全国……人民军队筚路蓝缕、艰苦奋斗,为党和人民立下不朽功勋。
岁月流转,又逢“八一”。连日来,各基层部队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教育引导官兵回望来路、赓续传统,积蓄力量、奋勇前行。本期,我们把目光聚焦王杰生前所在部队,看他们如何接过先辈手中的接力棒,写好属于自己的军旅篇章。
今天,我们向老班长报告
■王浩东 余睿喆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宋世杰
陆军某旅王杰生前所在连官兵在王杰雕像前宣誓。万智奇 摄
“老班长,我们向您报告!”
盛夏,淮海大地热浪滚滚。在八一建军节来临之际,陆军某旅王杰生前所在连官兵执行演训任务归来,征尘未洗便整齐列队,表达对老班长王杰的深切缅怀之情。
烈日下,“一不怕苦、二不怕死”8个大字熠熠生辉。
“王杰班”班长黄龙率先走出队列,向王杰雕像敬了一个军礼:“老班长,前不久,咱们班运用新研究的无人协同战法,精准制‘敌’,打了个漂亮仗!”
近年来,“王杰班”高标准完成各项训练任务,人人通过专业等级考核,具备“一专多能”能力。按照新大纲要求,他们积极调整训练内容、创新组训方法,并立下誓言,决心在今年的体系演习中“拔头筹”“争头功”。
这份自信,源于实战实训的摔打磨砺。多年前的一次演训,导调组判定驾驶员“阵亡”。瞬间,战车趴窝,让束手无策的黄龙猛醒:“战场呼唤复合型人才!”事后,“王杰班”率先在全旅开展减员战斗训练,人人“一专多能”、个个一肩多职,实现战斗力倍增。
“连队新配发了某新型侦察无人机,大家都积极学习操作方法,跟着技术骨干加班加点攻关研练。今年初,我通过了无人机操作手中级考核……”紧接着,副班长周志鹏满怀欣喜向老班长报告。
在周志鹏的成长道路上,王杰老班长一直“伴随”左右。周志鹏的父亲是“王杰班”第16任副班长,他从小听着老班长的英雄事迹长大。大学毕业后,周志鹏沿着父亲的足迹参军。下连后成绩垫底,他就把自己关进荣誉室,向老班长检讨。此后,他像王杰当年“专拣坚硬坦克道挖雷坑”一样,对标大纲苦练。2023年4月,在全旅装甲步兵班综合射击考核中,他成为唯一命中所有目标的机枪手。入伍不到4年,周志鹏已熟练掌握10余种武器装备,是全旅公认的“全能枪手”。
“老班长好!我是‘王杰班’第298名战士。在大家的关心帮助下,我不仅克服了不善言辞的问题,变得开朗健谈,还主动参加演讲比赛、担任荣誉室解说员,前段时间被连队评为‘理论学习标兵’……”彝族战士毛军向老班长汇报入班一年多来的成长收获。
刚到“王杰班”那段时间,看着黄龙每天帮王杰叠被子,毛军曾感到不解。黄龙告诉他,这是缅怀老班长的仪式,也是感悟英雄精神的过程。
毛军听了仍有些懵懂,但后来在认识王杰、走近王杰、读懂王杰的过程中,他感觉自己“思想的经脉被打通了”。如今每晚熄灯前,他都会擦拭王杰雕像,向老班长汇报一天的工作。
心中有信仰,脚下才会有力量。毛军平时不仅狠练体能、精研专业,还铆足劲学理论。现在,他已经成为全连上等兵中的佼佼者。
“老班长,去年以来,我带领连队的炮手多次完成射击任务,26名炮手通过专业等级考核……”火炮技师谢彬彬站在王杰雕像前,向老班长报喜。
2017年4月,谢彬彬从别的连队交流而来,成为改革调整后“王杰班”的第一任炮手。此前从未接触过步战车的他,感受到巨大压力:“‘王杰班’是年年拿第一的‘金牌班’,可不能在我这里掉链子。”
为了尽快掌握步战车的操作和维修技能,谢彬彬白天钻到车里动手实操,晚上又捧着教材钻研学习。到了夏天,步战车内部温度达到40摄氏度,他一待就是几个小时。凭着这份努力,谢彬彬迅速成长为旅里的“最佳射手”,并在2022年离开“王杰班”,成为连队的火炮技师。
这些年,装备快速更新换代,增加了火炮的维修难度,这让谢彬彬产生一种强烈的本领恐慌。“要给别人一碗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打开他的储物柜,记者看到里面整齐摆放着厚厚的资料,详细记录着各种故障疑难点以及解决方法。在他的带动下,连队涌现出20多名优秀射手,并在多项任务和比武中斩获佳绩。
“王杰牺牲前,凡是参加工兵专业比武均名列榜首,获得‘一级技术能手’称号,是当时爱军精武的典型。”谢彬彬告诉记者,和老班长比起来,他还做得很不够,一定要更加刻苦努力,再立新功。
“王杰的枪,我们扛;王杰的歌,我们唱。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一心为革命,永远跟着党……”目光转回到报告现场,官兵们此时高唱《王杰的枪我们扛》,嘹亮的军歌在营区久久回荡……
时光流转,精神永恒。回到宿舍后,黄龙对记者说,王杰精神不仅仅是连队荣誉室里那面永不褪色的英雄旗帜,更是滋养一代代官兵的精神源泉,尤其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永远激励新时代官兵向着强军兴军的目标不断冲锋、不断突破。
怀揣《王杰日记》 追寻英雄足迹
■陆军某旅“王杰班”班长 黄 龙
2025年7月14日,是老班长王杰牺牲60周年纪念日。我与全班成员一起走进连队荣誉室,追忆英雄光辉事迹,感悟英雄精神内涵。
画像上,老班长眼神坚毅。60年前,在组织民兵训练时,为保护在场的12名民兵和人武干部,他毅然扑向即将爆炸的炸药包,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23岁。
作为“王杰班”第32任班长,我读了很多遍《王杰日记》,也常向战友讲述王杰的英雄事迹,讲他“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和“三不伸手”的崇高品格。可日子久了,大家心里也有问号:爆炸发生前,王杰不也是普通一兵吗?那惊天动地的壮举,那毫不畏惧的英雄气,究竟从何而来?
今年6月,为了缅怀老班长,旅里组织开展“红色寻根行”活动。作为寻根小组成员,我带着战友们的疑问,怀揣《王杰日记》,踏上了追寻老班长成长足迹的旅途。
“其实,王杰刚到部队时也曾迷茫过、困惑过……”第一站,我们来到王杰生前战友徐汝明家中拜访。徐老告诉我们,王杰入伍时的梦想是当一名坦克兵,而新兵集训结束后,他却被分到工兵班,未能如愿开上坦克。他认为自己念了9年书,却在抡大锤,是大材小用。
面对梦想与现实的差距,王杰十分失落,干工作也变得态度消极。时任连队指导员冯安国注意到他的异常,于是在谈心时送给他一本毛泽东同志写的《愚公移山》,鼓励他从中汲取奋进力量。
学习,搭建了进步的阶梯,让王杰逐渐走出了迷茫。思想转变后的他,以革命者的激情投入施工之中。在同期入伍的战友中,他第一个加入共青团,还被评为“五好战士”,荣立个人三等功,熟练掌握了工兵专业五大技术。
“抡大锤太用力,手都肿了,吃饭只能哆哆嗦嗦地用勺子,就这样,他还要坚持……”他没有被现实困难打倒,反而越挫越勇。听着徐老的讲述,一个比画像更加有血有肉的王杰逐渐呈现在我眼前。
第二站,我们直奔老班长的故乡——山东省金乡县华堌村。1968年,这里改名为“王杰村”。
“王杰就读过的县一中,前身是湖西抗日中学,有着深厚的红色底蕴。”该县政德教育中心讲师李可阳说,王杰在这里读书,身处于浓厚的爱党爱国爱军氛围中。当时学校组织迁葬抗日烈士遗骸,16岁的他,曾亲手捧起同样16岁的烈士刘思代的遗骨……也许从那一刻起,从军报国的种子,就在王杰的心田中深深扎根。
在王杰生前战友冯明臣家里,我们感受到了一个更鲜活、更有“兵味”的老班长形象。“他有个绰号,叫‘闲不住’。一有任务,他总是冲在最前面。”冯老讲起一个故事:有一次,在坑道施工过程中,王杰的右手被沥青烫伤,但他坚持说施工任务重,不能去住院,此后一直铆在工地上。
“即使休息时间,他也要找些事干。”冯老笑着说,王杰特别爱学习,尤其痴迷学理论,“叔叔给我寄了一本《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可把他羡慕坏了,一有空就过来借看。他用党的理论武装头脑,把革命事业看得比啥都重。”
接着,我去了内蒙古阿荣旗。王杰小时候,曾随父母移居于此。我途中一路走,一路听,一路想,一路翻看《王杰日记》。从少年时期厚植爱国情怀,到军旅生涯思想成熟;从“三不伸手”的高尚情操,到“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英勇无畏,老班长的形象,在我心里越来越清晰立体。
“王杰不只在书里、在日记里,更永远在我们心里。”返回部队后,我们把此次寻访获得的资料汇编成册,将所见所闻制成系列短片,作为新的教育素材,帮助战友走近英雄、学习英雄,进而成为英雄。透过大家真挚的眼神,我能感受到“红色寻根行”的意义所在,也懂得了学习王杰不是简单的缅怀,而是通过深入了解那个有血有肉、有困惑有成长的青年战士,追溯他精神力量的源泉。这比单纯歌颂英雄更有力量,更有价值。
王杰用生命谱写了一曲英雄壮歌,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精神财富。奋进新征程,我们一定以王杰为榜样,争当英雄传人,书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青春篇章。
(杨光、凡春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