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探访火箭军某旅无名哨所——
密林巡线:在那高高的山岗上
■陆朝升 杜广辉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张新凯
哨所官兵开展训练。冯义桥摄
三伏时节,热浪滚滚,记者驱车探访火箭军某旅位于群山深处的一座无名哨所。
越野车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盘旋。车窗外,悬崖陡壁一个接着一个。接二连三的急转弯,让人心悬。
又行驶了一段时间,越野车在一处不起眼的河滩上停下。记者下车没多久,一股热流从脚底直往上蹿。顺着同行的该旅某营教导员手指的方向看去,一座哨所在密林间若隐若现。
记者一行走进哨所时,恰逢哨所朱班长正准备带队前出巡线。征得同意后,记者跟随队伍一同前行。朱班长告诉记者,阵地日常管护和定期巡线,是哨所担负的一项重要任务。尤其是三伏时节长时间高温,山林火险等级持续升高,防火工作面临严峻考验。
随着队伍进入山林,记者仿佛掉入一个巨大的“蒸笼”,发烫的空气从四面八方扑过来,汗水一滴接着一滴从额头滚落,没走一会儿,记者感到脸上火辣辣地疼。
一路向前,作战靴踩在厚厚的落叶上,残叶不断传来“咯吱咯吱”碎裂的声音。远处,群山层层叠叠,一眼望不到边,路边的灌木和草丛,在烈日暴晒下纷纷耷拉着脑袋,隐隐透着淡淡的黄色。
“冬怕积雪夏怕晒,驻地降雨量少且气候干燥,每年入伏后,40℃以上的高温天气是常事。”朱班长一边擦汗一边告诉记者,连续高温炙烤下,植被含水量大幅下降,空气十分干燥,山林里常年累积的落叶和枯草,哪怕遇上一丁点火星,都可能引发火灾。“以往每年夏天,为了确保排除安全隐患,哨所只能加大巡逻频次,官兵顶着烈日暴晒,一个个山头排查风险隐患。”朱班长说。
巡线途中,记者注意到,朱班长手里攥着一根半米长的木棍,不时在距离较近的树干上敲两下。朱班长告诉记者,听声音判断湿度,是他守山20多年探索出的“土办法”。过去没有先进设备,他和战友徒步巡山只能靠眼看、手摸、鼻子闻排查隐患,地面落叶的厚度、干燥度,树皮的开裂程度,都记在心里那本“防火账”上。
“现在不一样了。”说话间,朱班长指了指远处一个白色装置,“那是智能烟感温感探测器,利用先进的光电传感技术,能够实时捕捉周边异常温度和烟雾浓度,一旦超过阈值,会自动发送报警信号,就像给山林装了体温计。”记者放眼望去,前方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智能烟感温感探测器。
顶着烈日巡线一个多小时,大家的迷彩服被汗水浸透。任务结束,列兵安伽恒翻开巡线登记本,郑重写下“一切正常”。
“忠诚为本,阵地为家。求实创新,默默奉献。”回到哨所,墙上的16个大字映入眼帘。朱班长说,这是哨所官兵自己总结的“哨训”。
哨所值班室里,仪器扫描声、设备运行声交织在一起。几组显示屏和监控设备上,实时显示着哨所周边地形地貌、植被温湿度、气象数据等信息。值班席位上,战士杜远帆全神贯注盯着屏幕,实时监控哨所周边态势。
哨所外,群山连绵,森林成片,哨所里的各种高科技设备,让记者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反差。
“近年来,在上级的大力支持下,我们聚力构建智能调度和协同管控平台,整合一体化指挥平台、多光谱火灾监测系统等提供的多源信息,不仅能有效监测山林火情,还能通过对植被湿度、温度等数据的深度分析,预测潜在风险区域。”谈及哨所这几年的变化,朱班长如数家珍,话语中科技感满满。
“以前靠腿走,巡逻距离有限。如今有这些智能设备替我们‘盯’着阵地周边山林,隐患苗头一出现就能发现。”朱班长指着操作台上的一个个按钮告诉记者,这些按钮对应着山林中布设的监测设备,红外感应装置能清晰探测物体表面温度、烟雾传感器能有效区分雾气与火情。“防范火情,关键在前置预警、精准发现。科技赋能让我们的防控网越织越密,守好阵地更有底气。”朱班长说。
采访期间,记者经历了一次处置特情的过程。
安伽恒刚刚接岗,一体化指挥平台突然弹出一条报警信息:“山林某处温度持续上升。”安伽恒一边上报情况,一边关注系统发出的最新信息。
很快,哨所营区里,无人机操作手操纵无人机升空侦察,快速定位险情位置;应急值班组携带便携式灭火设备跟进,迅速前出到指定位置……10分钟后,警报解除,一场特情得到成功处置。
“以往,特情处置方式主要是‘见火灭火、遇烟扑烟’。如今,依托先进的智能调度平台,我们不仅实现了‘提前预警、快速定位’,而且出动速度更快、处置效率更高。”朱班长说,得益于科技手段赋能,哨所实现了智能化管理,险情自动报警、态势全域监测等警戒手段,已成为官兵必须掌握的技能。
傍晚的霞光给山林镀上一层金边,哨所营区开始热闹起来,官兵们围坐一起,召开阵地防火形势“预想预防会”。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当日安全排查情况和设备运转状态。
“防的是火,守的是家。”朱班长告诉记者,每天雷打不动分析安全形势,每周不定时组织应急训练,是哨所从成立第一天起就坚持下来的一项制度。正是这刻进骨子里的责任与担当,确保了阵地的绝对安全。
夜色渐深,山风带着凉意吹进哨所。值班室屏幕上,监测数据平稳跳动。望着四周连绵的群山,记者不禁感慨,这座曾被称作“信息孤岛”的无名哨所,已悄然完成蜕变,官兵“以无名铸威名、以坚守铸忠诚”的信念更加坚定。群山深处,新时代的哨兵像一颗颗钉子,牢牢铆在战位上。
感悟深山哨所新景观
■张新凯
当越野车在蜿蜒的山路上颠簸前行时,记者脑海里反复闪现着两个词——“环境艰苦”“条件落后”。但是,当新一代营房在视野里逐渐清晰,当跳跃的监测数据实时记录周边态势,当无人机带着嗡鸣声掠过山脊,那些固有的印象被彻底打破。在这荒无人烟的深山,科技感满满的现代化执勤设施设备,给记者带来新奇体验。
科技之光照亮深山哨所。红外感应、人脸识别、移动物体追踪等技术编织成一张智能防护网;无人机、大数据等科技手段的应用,让哨所管控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警”,为守护阵地安全提供有力保障。“智慧哨所”这一曾经只能想象的概念,正逐渐变为现实。
在信息化、智能化的新时代,学习掌握新装备成为官兵的共同追求。无论是守山20多年的朱班长,还是入伍时间不长的安伽恒,对他们来说,深山哨所就是阵地,监控设备就是武器。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主动拥抱科技变革浪潮,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练用新装备、掌握新本领,努力让科技手段在岗位实践中发挥威力。
“以无名铸威名,以坚守铸忠诚。”无论科技如何发展、设备如何先进,阵地都需要有人坚守,只要党和人民需要,哨兵们就牢牢扎根战位,守护祖国山河的安宁。
坚守是一种力量
■火箭军某旅无名哨所下士 侯天倪
新兵下连时,我被分配到位于大山深处的无名哨所,成为一名地地道道的“山里兵”。
初到哨所,我的视线被绵延不绝的群山遮挡,心也仿佛被困住了——在山里当兵,意义何在?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坚守,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奉献。听着班长和老兵们一次次讲起先辈们扎根深山、岗位建功的故事,我渐渐明白,长剑腾空时,喷射的尾焰中,有我和战友们的付出。这就是我们坚守的价值和意义。
心扎下了根,脚步自然迈得更稳。这些年,我经历了红外传感器、高清摄像头、环境监测方舱落户哨所的惊喜。班长告诉我,哨所的高科技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