莘莘学子,琅琅书声。对知识的渴望,写满每一双眼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群众对教育公平和质量充满期盼,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愿望更加强烈。”
近年来,区域、城乡、校际、群体间的教育差距,在政策引领、数字赋能、资源优化下不断缩小。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每一个孩子都对自己有信心、对未来有希望。
跨越千里山海的“双向奔赴”
“太好了!恭喜你!”与孩子们共度216节化学课、刚刚结束援青工作的上海教师周全,最近陆续接到来自果洛西宁民族中学的喜讯,“有很多孩子考上重点大学,升学去向更广了。”
“能帮果洛孩子增长自信、开拓眼界、学有所成,是我职业生涯中最欣慰的事,也是最宝贵的经历。”周全回忆,刚来青海时,发现有学生不敢交作业。当得知孩子是因担心作业质量达不到上海老师的标准后,他立刻调整教学方案和授课节奏,鼓励孩子们互动提问,增强自信心。
202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指出:“坚持全国一盘棋,相互帮助,特别是沿海地区要帮助西部地区,发达地区要帮助欠发达地区,都要找准角色。”总书记强调:“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就是教育对口帮扶,要把孩子们培养好,这有深远的意义。”
果洛藏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超4200米,地广人稀,交通不便。曾几何时,得到优秀师资和教育资源、照亮学生成才梦想,是这里最深切的期盼。
2019年,由上海市援助、专为解决果洛农牧区孩子“上好学”的果洛西宁民族中学建成开学。
5月30日,果洛西宁民族中学学生闹拉(右)和同学在练习口琴吹奏。新华社记者 张子琪 摄
从高海拔牧区到省会西宁读书,可爱的老师、亲密的伙伴、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让2023年入学的果洛初中生闹拉很快适应。一入学,她就加入上海援青教师阚延俊组建的口琴社团,最爱的曲子是《友谊地久天长》。
“老师教这首歌时说:‘教育援青跨越上千公里,两地师生手拉手、心连心,我们的友谊长长久久’。”闹拉说,“我也想告诉习爷爷,我要好好学习,将来报效祖国、建设家乡。”
2024年8月28日,北京市“组团式”援藏教育人才钱志华在拉萨北京实验中学教室上物理课。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记者手记】截至目前,果洛西宁民族中学已迎来1700多名果洛籍学子就读。在青海、西藏等西部地区,包括教育在内的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取得显著成效,跨越山海的教育故事持续接力。
7月底、8月初,第十一批援藏、第六批援青干部人才陆续抵达拉萨、西宁,新一批援派教育人才将接棒前行,履行使命。凭借制度性保障和干事创业热情,一批又一批教育人才和资源跨越千里,让更多西部学子人生出彩。
数字赋能架起城乡教育“高速公路”
利用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在线资源,今年暑假,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良口乡学生王恩如,在家通过视频学习人工智能知识。此前,他在学校已通过智能编程、语音交互控制人工智能机器人。“我希望未来上大学能选择相关专业,系统学习信息科学知识。”他说。
5月31日,四名参赛选手在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成果展示大赛云南省区域赛上操作机器人进行比赛。新华社记者 陈欣波 摄
“我们将通过教育信息化,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数字差距,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让亿万孩子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通过知识改变命运。”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表明中国坚持不懈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决心。
多年过去,教育信息化成果在云端涌现,惠及全国各区域、不同阶段的城乡学生。截至目前,接入32个省级平台的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共汇集基础教育资源超11万条,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终身学习在线优质课程4.85万门,超1.69亿注册用户浏览超657亿次。
“要深入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建强用好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受益面,注重运用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对通过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用好人工智能,实现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习近平总书记寄予厚望。
“因为欠缺背景知识,学生理解部分古诗文确实费劲。但有了人工智能帮忙,课堂上很容易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踊跃表达。”正在利用暑期备课的广西容县容州镇都峤中学语文教师陈春仲说,上学期尝试用人工智能大模型辅助教学,效果超出预期,实实在在感受到了科技给课堂带来的活力。
3月3日,广西容县容州镇都峤中学学生观看老师使用人工智能大模型生成的海报,感受语文课堂的互动创新。(陈春仲 摄)
为讲授《木兰诗》,陈春仲用“巾帼英雄”“飒爽骑马”等多组主题海报和视频,让学生分组评选最贴合课文的作品并阐述理由,以此引导孩子们自主查阅资料、研究问题。
“数学解题助手能分步解题,还能举出几种解题思路、作出解释,呈现得很清楚。”有了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中的“AI试验场”,广西防城港市东兴市马路镇中心小学学生李福慧,仿佛多了一位“家教”;此外,她还能在平台上观看其他科目优质课程。
学生用人工智能工具模拟物理、化学实验,追问知识点盲区;老师用人工智能打造智慧课堂,创新教学方式……在数字化浪潮推动教育变革、教学转型的背景下,广西多地县域乡镇学校已打造出互动新颖的智慧课堂。
【记者手记】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方兴未艾。7月26日,我国自主研发的教育垂类大模型在上海举行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智能教育论坛发布,9月备案完成后将面向全国使用。不仅是技术工具,未来,人工智能产品将支撑教育生态重构,成为教育全场景、全流程的关键基础设施,平等惠及千万学生。
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要通过改革创新解决。从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系统保障到人工智能的智能伙伴,竞相涌现的教育“新硬件”让城乡学生同步共享优质数字资源。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为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按下“加速键”。
特殊教育让残疾学生拥抱精彩人生
高中的立体几何题,盲人学生怎么做?
“看不见图形,就靠想象理解。”今年5月,全国自强模范、武汉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黄莺,在事迹报告会上讲述自己的故事,“有时大家想象不出,老师就用粉笔、三角板搭出来,让我们伸手去摸、去想象,再用盲文作答。”
2024年12月4日,北京市盲人学校的教师在生物课上让学生触摸小动物标本。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这样的特殊教学场景,正在全国越来越多的学校发生。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在2018年9月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到清代诗人袁枚的这首诗,强调教育的目光不能总是盯着花园里耀眼的牡丹花,而要更多投向墙角处不起眼的苔花。
近年来,每年有3万多名残疾学生走进大学校园。提供盲文试卷,适当延长作答时间,允许使用轮椅、助听器、特殊桌椅……2025年普通高考,全国1.4万余名残障考生获批得到合理便利支持。
普通高考不是唯一的“大学路”。即将到来的新学期,156名身有听障、心智障碍、多重障碍的学生,在北京市健翔学校高中部就读。
针对听障学生单考单招测试科目,学校设置信息技术、工艺美术、舞蹈等培养方向;心智障碍学生经过入学评估,因材接受课程方案培养,轻度障碍学生可通过单考单招读大学。
“老师的悉心培养,让我们和健全孩子一样有了深造的机会。”健翔学校听障毕业生刘博,后来考入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2024年大学毕业后,已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一年。
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是我国第一所残健融合、综合性的特殊教育学院。老师在课上的讲授内容,可借助人工智能实时逐句转成文字显示在教室大屏上。通过“演示+手语+字幕”三重信息接收环境,听障学生不仅能高效吸收课堂知识,还能和老师密切互动。
“残障学生经过专业系统培养,沟通、工作能力都会提升。”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信息技术系教工党支部书记孙岩说,“‘残疾人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激励我们鼓励更多残障学生勇敢克服困难、迎接挑战、追求人生梦想。”
【记者手记】努力“破茧成蝶”的残障学生,不断感受着资源优化传递的暖意。
“十四五”期间,我国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7%,中职、普高在校残疾学生分别达7.58万人和5.98万人。今年6月,国办印发的《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明确,加强残疾人职业教育,推动特殊教育学校增设职教部(班),支持普通中等职业学校增设特教部(班)。
一路见证残障子女求学艰辛的家长感慨:特殊教育弥补遗憾、织就未来,给了孩子更多拼搏的动力和信心。在阳光普照之处,一朵朵顽强的“苔花”正茁壮成长。
文字记者:魏冠宇、农冠斌、张子琪
策划:张晓松
统筹:白纯、王薇
海报制作:贾稀荃
新华社国内部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