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左:上海市杨浦大桥。题图右:上海市杨浦区五角场环岛上空“彩蛋”。上海市杨浦区人武部供图
勇立潮头 情满浦江
——全国双拥模范城上海市杨浦区双拥工作实践
■于 奇 周飞飞 樊 晨
8月1日,上海市杨浦区四平电影院热闹非凡。这天,200余名驻军部队官兵受邀来到这里,与杨浦区退役军人代表、群众一起参加“光影耀军魂,双拥凝民心”观影活动。
影片里,那些军民共御外侮、共建家园的故事,像一面镜子映照着杨浦的百年发展。百年前,杨浦滨江是我国近代工业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抗战时期,这里是重要的物资生产基地,留下了无数军民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动人故事。
从历史深处走来,向时代潮头奔去。2019年11月,习主席在上海考察时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人民城市理念。近年来,杨浦军地将双拥工作作为人民城市建设的重要一环,创新构建知识赋能、科技强军、文化润心、实事暖心的“四位一体”拥军体系,依靠城市功能完备、高校和科研机构众多、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走出了一条超大城市核心城区双拥工作的特色路径。2025年4月,上海市杨浦区被命名为新一届全国双拥模范城。
“老营院”展新颜
营区改造融入城市规划
“八一”前夕,杨浦区委领导来到某军队离退休干部休养所慰问老干部。
“八一”前夕,杨浦区军地领导来到军烈属刘玉莲(右)家走访慰问。朱良城 摄
“春赏百花、夏享林荫、秋观百果、冬有常青。这院子改造以后,闹中取静,特别适合老年人生活……”与区委领导座谈,老干部们对营区改造工程交口称赞。
“不少干休所营院是上个世纪建成的,设计理念过时、绿化布局杂乱、适老改造滞后,没有跟上人民城市发展的要求。”该所军士郭佳雄举例说,前年一天夜里,一位老干部深夜突发血压异常,可当救护车进入营院后发现,一些车辆占道停放,救护车无法直达老干部家楼下。
去年,区委领导来到该所慰问时,有老干部将这个问题提了出来。“老干部为国家建设发展奉献终身,我们有义务让他们过上温馨晚年。”当年,杨浦区便破格将部队营区列入区“美丽家园”改造名录,并作为示范项目、亮点项目,紧前推动墙体翻修、排水更新、适老改造等项目实施。经过数月改造,该所道路拓宽、车位增加、花园新建,营区面貌焕然一新。
在地方主要领导的积极推动下,部队营区改造和训练场地保障等事关练兵备战的需求,落实更加有力。
盛夏时节,走进位于杨浦区的武警上海总队执勤第三支队某中队营区,官兵正进行刺杀操、武器装备分解结合等课目训练,为即将开展的“军营开放日”活动做准备。一侧的勤务值班室里,大屏上实时展示巡逻分队位置、车辆调度情况和警情险情信息,已实现军地信息联动的智慧化执勤平台令人眼前一亮。
该中队指导员王元康说,这里之前是个“老营区”。由“坑洼路”“透风墙”“老危房”的窘迫到标准化、园林式、智慧端的面貌转变,同样得益于杨浦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为解决制约训练的场地问题、年久失修的安全问题和临近街坊的扰民问题,杨浦区筹集专项资金,为该部营区进行改造。“目前,我们的硬件建设达到全市标杆水平,成为武警部队基层按纲抓建试点单位,多次在正规化评比中获得荣誉。”王元康说。
“资源池”常扩容
科教拥军加力向战赋能
7月初,多个驻军部队单位、杨浦区科技与经济委员会、地方高校代表齐聚区人武部会议室,探索科教拥军的“杨浦路径”。
杨浦区人武部参谋李辰慧介绍,杨浦区科教资源丰富,有14所高等院校、20个科技园区。“这是杨浦区的特色,也是我们的优势,要利用好这些资源,助力部队战斗力提升。”李辰慧说。
步入海军某部实验基地,某型设备高速运转,工作效率较以往明显提升。“这台设备的技术突破,源于2023年区里组织的科创论坛,参展产商的设备正好启发了我们的技术创新。”该部研究员谭显春说。
“科教拥军‘朋友圈’在杨浦持续拓展,社会各界已达成积极为军队科技赋能、输送人才的共识。”杨浦区科经委主任李正明介绍,该区在千方百计为部队输送高素质兵员的同时,还助力官兵学历、专业技能提升。
上海理工大学与某部联合设计“海洋权益与国家安全”专题课程,通过法律法规解读、执法案例分析、舰艇实地教学等形式,让师生在真实场景中理解维护海洋权益的战略意义;同济大学组织退役大学生士兵成立“迷彩宣讲团”,到驻军部队开展主题分享,实现国防教育与思政育人的双向互动;复旦大学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优势,为武警某部量身定制专题研修班课程,系统解读党的创新理论……近年来,杨浦区军地积极打造科教拥军平台,累计邀请30余名教授为驻军部队开展50余场理论宣讲和专业培训。
今年,海军某部的新兵在训练中用上了某高校应用虚拟现实技术研发的“航母VR训练系统”。同时,官兵佩戴设备可模拟舰载机起降、深海救援等多个场景。“我们开发这套系统,最初是给学生军训使用的,现在能够走进军营、服务战训,我们感到很荣幸。”项目负责人、某高校计算机学院教授说。
“关爱网”不断线
志愿服务情暖“第二故乡”
每到周五,杨浦区社会福利院就会迎来一群国防大学政治学院的学员。福利院副院长黄蓉燕告诉笔者,他们是福利院老人的“九十九个儿女”。
1995年3月,该校前身之一,原空军政治学院学员来到杨浦区社会福利院开展学雷锋活动。临走时,官兵问福利院负责人,还有什么能帮忙的。负责人提出,福利院有几名无儿无女的孤老,需要情感关怀。经教导员与学员们商量,99名学员决定认福利院3位孤老为“妈妈”,每周五来看望。
“九十九个儿女三个妈”的故事,触动了杨浦人的心弦。公交公司得知学员们乘坐59路公交车前往福利院,专门制作“双拥共建乘车卡”,免费发放给学员们。受到学员们的感染和带动,杨浦区多所学校和企事业单位也到福利院“认亲”,开展志愿服务。
30年来,学员毕业了一批又一批,最初认的3位“妈妈”已相继离世,但这一爱心活动一直延续下来。7月21日,军地专门召开了“九十九个儿女三个妈”活动30周年座谈会。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某学员队队长陆路介绍,在该学员队,每期新学员入校的第一课就是“九十九个儿女三个妈”的故事,组织的第一次党日活动是到福利院认“妈妈”,毕业前的最后一件事是到福利院与老人告别。
“践行人民城市理念,需要社区、园区、校区、商区、营区‘五区共建,联动发展’。”杨浦区领导说,在此过程中,驻军部队官兵积极开展义务劳动、志愿服务、抢险救援,有力支持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在经济发展与国防建设的同频共振中,杨浦区军人军属的幸福感、获得感也不断增强,成为人民城市实践的受益者。
在杨浦区延吉新村街道,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考虑到烈属年事已高,上门为其厨房、浴室进行适老化改造,为淋浴房安装折叠椅和扶手;在同济大学,“军营萌芽 雏鹰助力”军人子女暑期素质提升班火热开班,丰富军娃假期生活;在某购物中心,“爱国拥军商业街区”在“八一”当天揭牌,承诺为军人军属、退役军人提供优待……
人民城市的实践,需要军民共同参与,其成果也惠及全体军民。黄浦江畔,军民正为这一实践写下生动的时代注脚。
上海市杨浦区
夜市招聘会开设退役军人专区
解放军报讯 李明伟报道:8月1日晚,上海市杨浦区国华广场地下一层人头攒动,一场夜市招聘会在这里举办。
为促进就业,今年杨浦区尝试在商圈夜市开办招聘会。杨浦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工作人员介绍,与以往不同的是,这场夜市招聘会设立了退役军人岗位专区,多家企业还设置了“退役军人优先岗”。
在退役军人岗位专区,40岁的何先生投出多份简历。他说,招聘会上的“退役军人优先岗”让他心头一暖:“设置专区、优先岗,让我感受到政府实实在在地为我们退役军人着想。我一直想找份专业对口的工作,这次来感觉不少岗位都很适合。”
在就业咨询区域,培训讲师陈晨正在为求职者介绍直播行业现状和直播所需技能。“我也是一名退役军人,退役后在杨浦区从事直播行业。”陈晨介绍,他希望以自身经历帮助更多退役军人找到合适的“赛道”。
28岁的小李在陈晨的展位前聊了很久。“我是2019年退役的,一直想做个直播账号,但摸不到门道,专业人士的指导对我很有帮助。”小李说。
现场链接
崇军馆内闪耀尊崇之光
■王佳竑 樊 晨
电子显示屏上,一盏煤油灯在黑暗中摇曳。灯下,《共产党宣言》正被一字一句译成中文。移步换景,弹痕累累的战壕中,传来爆炸的回响……走进上海市江浦路667号杨浦区崇军展示馆,参观者随着讲解员的讲述,感受着这座“光荣之城”的历史底蕴与国防情怀。
杨浦区崇军展示馆讲解员梁潇介绍,崇军展示馆于2024年5月27日建成开放,当天正是上海解放75周年。一年多来,崇军展示馆累计接待集体参观100余次。
今年5月,杨浦区退役军人事务局与新江湾城街道联合举办“沪藏同辉·红星相映”沪藏青少年交流活动。活动中,来自西藏的中学生们受邀走进杨浦区崇军展示馆参观。张德国 摄
“我们这个展示馆打破了传统展馆的静态陈列模式,通过沉浸式回顾历史,让大家感受到人民军队为上海的解放、建设作出的贡献,从而强化对军人职业的尊崇。”梁潇说。
步入展厅,杨浦区地图徐徐展开,发黄的黄浦码头旧船票静静躺在展柜中,诉说着百年前留法勤工俭学青年由此启航的往事。杨浦是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为全民抗战生产了众多重要物资。在“烽火岁月 军旅回眸”展区,老兵捐赠的布满凹痕的军用水壶,无声记录着战争的记忆。市民王卫东告诉笔者,最震撼的莫过于1∶1复刻的战壕——当他弯腰钻进昏暗空间,头顶如惊雷般炸响,散落身旁的都是弹孔与焦土。“真是吓了一跳。以前爷爷给我讲‘蹲猫耳洞听炮响’,我今天才体会到那种感觉。”王卫东说。
“向前走、别回头,出口有光……”在讲解员引导下,参观者们走出低矮通道,进入新时代展区。巨大的交互式沙盘被唤醒,地图上,300余颗代表退役军人服务站的星星闪烁不停。市民李女士轻触屏幕,江浦路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的图标骤然亮起,电子相册滚动着,展现出一个个军民互动的温情瞬间:军医在社区义诊的侧影、独居老人与战士一起包元宵的笑脸、虬江畔郁郁葱葱的“双拥林”……
在“军魂永驻 戎光闪耀”展区,一架翼展两米的无人机悬吊在展厅中央。这是“军创联合汇”平台孵化的成果之一,无人机下方的简介上特别注明:“专利发明人有10年歼击机修理经验。”在这个展区,杨浦区退役军人书写着他们的故事:“兵支书”把老旧小区变成花园、退役军人组成科研团队在导航领域创业……
走出展厅,出口处的红色摄影棚前正排起长队。75岁的老兵吴老伯挺直腰板,对着镜头敬了个军礼。“人老了,可总忘不了当兵的时候!我想让儿孙们也都来这看看,让他们别忘了是谁为我们带来了今天这么好的生活!”吴老伯说。
图片设计:扈 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