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胜利喜讯传到延安
——油画《延安火炬》赏析
■周宝砚 钱均鹏
1959年,画家蔡亮创作了以延安军民庆祝抗战胜利为主题的油画作品《延安火炬》。画作的主体是欢庆抗战胜利的延安军民:有敲锣打鼓的陕北老大爷,有扎着白羊肚手巾吹唢呐的年轻后生,有满怀欣喜的老奶奶,有抱着娃娃的陕北婆姨,有英姿飒爽的女战士……男女老少手持火把,走在黄土高原的盘山道上。蜿蜒的欢庆队伍,长龙般的火炬,欢欣雀跃、热烈奔放。远处,是黄土高坡的梁梁峁峁,还有漫山遍野、星星点点的火把,点燃了希望的火焰,就像抗战胜利的曙光,照亮了历史的天空。
延安火炬(油画) 蔡 亮 1959年作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一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在当天的延安《解放日报》头版位置,刊发了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喜讯。
延安沸腾了,人们奔走相告:“日本投降了!”“我们胜利了!”各处的黑板报上都用大字报道这个喜讯,大街小巷贴满了欢庆胜利的标语,大红灯笼高高挂起,鞭炮声此起彼伏……经过艰苦奋战,中国人民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当天晚上,延安军民举行了火炬游行庆祝活动。人们手持火炬,从不同方向,潮水般涌向延安城区。燃烧的火炬,映照在延河的微波里,也照亮了巍巍的宝塔山。
一个卖瓜果的商人,高兴地抓起筐子里的梨啊、桃啊,大喊:“不要钱,胜利果请大家吃呀!”缺少柴火的人们,寻找着一切可以当火把的东西。有的人撕破棉袄,扯出棉花,蘸油点起来;有的人拿起扫帚当火把……
火炬长龙在不断延伸着。乐队、秧歌队、腰鼓队也纷纷走上街头。人们欢呼着、歌唱着,扭起了秧歌。
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高兴地来到游行队伍中间,游行的群众捧起大碗向他敬酒。彭德怀接过酒,深情地说:“我接受大家的酒,让我们一起为那些死难的抗日壮士和为中国独立自由而献出宝贵生命的国际友人献上这碗酒吧!”他双手托碗,庄重地将酒洒在黄土地上。
8月15日晚的延安城,灯火彻夜通明,郊外的篝火也彻夜燃烧,就像光明的河流汇聚在一起。
二
诗人艾青激动地写下诗歌《人民的狂欢节》:“正义胜利了!伟大的人民胜利了!苦难的人民胜利了!快乐的锣鼓响了!人群,到处都是人群!感激传染着感激,欢喜传染着欢喜;个个都挺着胸脯,高高地举着火把……”
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
为了庆祝抗战胜利,陕甘宁边区放假三天。
9月5日下午,延安举行2万多群众参加的庆祝大会。工人、农民、学生、士兵,呼喊着口号:“胜利了!胜利了!”敲锣打鼓、扭着秧歌,从四面八方涌向延安南门外广场。大会主席团由朱德、刘少奇、林伯渠等16人组成。朱德总司令在庆祝的讲话中,号召大家为建立一个独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而继续奋斗。
在胜利的日子里,人们更加怀念那些英勇牺牲的抗战英烈。诗人飞涛在抗战胜利之际写下这样的诗行:“谁说你们死去了呢?看呀,这和平的旗帜——胜利的旗帜,在风里卷来卷去,发出的声音,是你们在舞蹈,是你们在歌唱。”
为了抗战的胜利,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也向世人展示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真正的死亡是遗忘,真正的永恒是铭记,抗战英烈将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
三
《延安火炬》的创作者蔡亮,在西北工作生活了20多年,多次到革命圣地延安采风。西北厚重的黄土地赋予他革命现实主义的滋养,也激发他创作的灵感。在创作《延安火炬》时,如何表现延安军民庆祝胜利这样的主题,是他一直思索的问题。
1958年,蔡亮去陕西省西乡县参加劳动。一天晚上,他和群众去山上采矿,在爬山转弯时,他回头看见了大家手中的火把,像一条火龙延伸,照亮了人们的脸庞,也照亮了夜空。他一下子找到了创作的灵感。于是,蜿蜒的火炬汇成的光明洪流成为《延安火炬》的创作核心,象征着燃烧在中华大地上不屈不挠的抗日烽火。沿着延安多山的地形,庆祝游行队伍自右上部延伸至中部,再转向左,形成一条动态的“S”形构图。远与近的纵深,火炬的光与夜晚的明暗对比,鲜明表现出冲破黑夜迎来胜利曙光的主题。
人民的艺术家要关注社会,关注历史,关注祖国的命运,要和时代、和人民群众永远在一起。蔡亮在人民中间找到了创作方向,在火热的基层生活里激发出蓬勃创作力。他创作的革命现实主义画作《延安火炬》,记录了延安军民庆祝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瞬间,也让这个瞬间成为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