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民为民真本色
■孟璠玙 冀飞龙
图为马定夫曾使用过的扁担,现藏于马定夫烈士纪念馆。
在山西省晋中市马定夫烈士纪念馆的馆藏文物中,有一根老旧的木制扁担,它是八路军第129师新编10旅30团政委——爱民模范马定夫的遗物。抗战期间,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县一带人民饱受日寇残害,生活十分困难。为帮助根据地的老百姓吃饱饭,马定夫带领官兵挑水种地、浇水施肥,这根扁担,就是他用过的务农工具。马定夫牺牲后,当地百姓为了纪念他,将扁担珍藏了起来。一根扁担,见证了一名共产党员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也映照出马定夫把人民群众当亲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本色。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自成立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把“人民”二字写在旗帜上、融入血脉里。马定夫深受党的教育,将自己的深情大爱全部奉献给了人民群众。他自幼接受传统启蒙教育,在接触陈独秀、李大钊等我党初期领导人的文章后,民主思想和人民情怀在他心中逐渐萌发。面对地主豪绅大肆欺压农民的行为,他多次在报刊上发表文章痛斥批判,并积极发动同学参加爱国学生运动。他以“愿将浩气弥天地,不让金钱累子孙”为志,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革命事业。参加革命后,每到一地,他都要访贫问苦,尽心竭力为群众解决困难。在他身上,生动体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爱民之深切、为民之真切。
为了人民利益,马定夫不怕困难、不惧艰险,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七七事变后,马定夫受党组织派遣,回到家乡山西省榆社县进行抗日救亡宣传,计划成立榆社县抗日游击队。但时任县长对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阳奉阴违,想尽办法阻挠游击队枪支弹药和经费的供给,破坏抗日队伍组建。马定夫不顾个人安危,带头号召群众发起斗争,将昏庸的县长赶出了榆社县,顺利组建游击队,展开抗击日寇的斗争。此后,马定夫一直在太行山抗日战场带领部队与敌人浴血奋战。他指挥部队在民兵的配合下参加夏收保卫战,采取阻击、伏击等战法,粉碎了日伪军的偷袭,击毙敌人30余人。根据地人民群众编了两首颂扬30团和马定夫的歌谣,四处传唱。
马定夫的爱民本色,集中体现在无私助民、真心爱民、全力护民的实际行动中。他十分关心战士和群众,所率部队以遵纪爱民著称。有一次,他带领官兵在榆社河西一带走访贫困群众,了解到有位贫农身上长了脓疮,不能下地干活,眼看地里的庄稼就要荒了。马定夫随即带团部医生为这位贫农治疗,又带领官兵帮他种地,贫农一家深受感动。1943年7月23日,日伪军200余人偷袭南山枫子岭,直接威胁着千余名群众的生命安全。马定夫率部队在处于不利地形、寡不敌众的情况下,仍英勇阻击敌人。在掩护群众转移时,马定夫对指战员们说:“有我们就有群众,我们绝不能让群众受到鬼子的伤害!”他身先士卒,与敌人展开血战,抢占了山头,掩护了千余名群众安全转移,自己却在这次战斗中腹部中弹,不幸牺牲,年仅28岁。“英雄血染枫林路,千载流芳马定夫。”“继承先辈志,永远爱人民。”马定夫用短暂而炽热的一生,书写了共产党员爱民为民的壮丽诗篇。
今天我们缅怀马定夫同志,就是要传承和发扬他的爱民本色,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树牢为人民战斗、为人民冲锋的信念。“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党员干部要始终保持那么一股革命加拼命的精神,无论敌人如何强大、道路如何艰险、挑战如何严峻,都要鼓足勇气、坚定信心,为了人民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在人民有难时,义无反顾、挺身而出,直面考验不畏惧、千难万险不退缩,以生命赴使命,用大爱护众生。要像马定夫那样,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千方百计为人民群众解难题、尽心尽力为人民群众办实事,不断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关系。要以实际行动诠释对人民的大爱,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为了人民利益勇于牺牲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