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军某部将高温条件测控作业作为训练重点课目——
锤炼战斗作风 提高保障能力
■齐旭聪 张启尚
该部官兵正在进行装备维护作业。 张启尚摄
盛夏时节,刚在西北戈壁完成某训练任务的空军某部测控分队,随即机动至东南沿海某驻训点。据了解,近一个月来,该分队已在高温环境下完成10余次高强度测控保障任务。
“靶机起飞”“捕获目标”……闷热的装备方舱里,屏幕上的光点忽隐忽现,操纵员紧盯屏幕,豆大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
该部领导告诉笔者,由于专业特点,他们通常会选择在空旷无遮蔽地带开展作业。以往驻训,为降低设备故障发生率、减少官兵中暑风险,他们往往选择天气相对凉爽的时间段开展专业训练。今年驻训,他们特意将高温条件下的保障作业列为重点训练课目,着力提升部队高温环境下的测控保障能力。
这一改变,源于去年盛夏一次临时任务——
当时任务展开时值正午,地表温度高达45摄氏度。由于官兵高温条件下作业经验不足,加上热习服训练不充分,设备刚完成调试,一名操纵员就感到身体不适,出现明显中暑症状。现场指挥员紧急下令换人操作。虽然任务最终按时完成,但任务中出现的波折还是引起该部党委高度重视。
随后,该部党委围绕高温训练展开专题研究,推出一系列改进措施。他们全面摸清人员装备“耐热”底数,掌握高温天气对人员和装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组织机关干部和业务骨干集智制订针对性训练计划,完善各类突发情况处置预案,探索高温条件下的训练方法。今年入伏以来,他们根据训练内容及时调整保障计划,组织防暑知识宣讲与热习服训练,不断提高官兵对高温天气的适应能力。
方舱外的一处阵地上,官兵正在开展吊装落装训练。烈日炙烤下,一名号手趴在被晒得发烫的地面上,盯着水平仪读数。阳光直射下,液晶屏上的数字有些模糊,这名号手一边侧过身子遮挡光线,一边指挥其他号手对地基进行微调,直至水平仪上的指数达标。
“战场没有‘避暑模式’,实战化训练必须跳出舒适区。”该部领导表示,入伏以来,他们采集梳理了一批高温条件下装备训练参数,总结出多套战法训法,部队高温条件下作战能力持续提升。
海军航空大学某团高温条件下开展长航时机动训练——
磨砺战斗意志 检验实战水平
■郭领领 孙嘉乐
该团开展机动转场训练。高文亮摄
三伏时节,中原某机场热浪翻涌。温度计显示:室外气温40摄氏度,跑道地表温度达60摄氏度。海军航空大学某团战机编队刚落地,地勤人员便顶着高温,快速展开油料补给作业。
“数天前,我和战友从东北平原飞赴西南边陲,与多支空军部队展开高强度对抗,总结出多项高温条件下飞行作战经验。”该团尹飞行员满头大汗地走出座舱说,对抗结束,他们就千里机动,展开跨域转场训练,这座机场是他们此次转场的补给点。
“环境转换是实战中的常态,我们追求的不仅仅是‘能飞’,而是复杂条件下依然‘能战’。”该团领导告诉笔者,为充分检验飞行员与装备适应复杂气象条件的能力,今年驻训以来,他们通过开展长航时、跨区域机动训练,倒逼飞行员在陌生复杂环境中加钢淬火,提升全时全域作战能力。
“同样是高温天气,不同温湿度环境对装备性能的考验完全不同。”该团领导介绍,此次跨域转场,区域跨度广、温湿度变化大,战机出现参数异常、电子元件性能不稳定等问题的概率明显提升。训练途经的部分地域当前正值雨季,高温高湿天气下空气密度降低,对飞行员操纵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引擎轰鸣中,补给完毕的战机编队迎着高温再次起飞。航路向东延伸,这条连接西南与东北的空中走廊,涵盖数条民航航路和数个航空管制区。由于地标被浓积云覆盖,飞行员只能依靠组合导航系统不断修正航向,操纵战机沿预定航线飞行。
战机进入华北平原后,随着高度持续下降,发动机进气量显著增加,燃烧效率不断提升。随着排气温度攀升,飞行员立即按预案调整油门、控制战机速度,确保充足冷却气流通过发动机舱。
黄昏时分,东北某机场,战鹰陆续着陆。随着飞行员们完成最后检查跨出座舱,这场高强度跨域转场训练圆满完成。
“在不同天候条件下练兵,是飞行员提升全时全域作战本领的必经之路。”该团领导表示,下一步,他们将结合酷暑天候特点,从难从严开展训练,将高温高湿环境当作练兵“磨刀石”,全面检验提高部队实战水平。
让汗水为战斗力而流
■范恩达
选择空旷无遮蔽地带开展高强度测控保障作业;迎着高温开展长航时机动训练;高温天气下的专业训练被单独列入计划……这样的实战化练兵场景,在如今的驻训场上已司空见惯。
平分天四序,最苦是炎蒸。军人是要打仗的,战争不分寒冬酷暑,在高温条件下开展训练,不仅是对官兵战斗意志的磨炼,更是对人装结合水平的考验。平时躲着高温练,战时就可能在酷暑中“栽跟头”。野外驻训的意义,不在于换一个场地开展训练,而在于将严酷复杂环境转化为砥砺打赢能力的“磨刀石”。只有把高温练兵作为提升战斗力的“必修课”,组织官兵与生理极限较劲、和复杂环境博弈,才能全方位提高遂行多样化任务的过硬本领。
苦练不等于蛮练。“夏练三伏”不是一味出大力、流大汗,更不能违反规律、盲目蛮干。严格施训的同时,也应坚持科学施训,不断研究总结高温条件下训练的特点规律,合理调整训练强度,科学搭配训练课目,突出精细化、规范化、专业化,让官兵的汗水为战斗力而流。
高温训练有了“硬指标”
■空军某部中士 钟相国
今年驻训计划中,有一份“硬核”安排格外引人注目:高温天气下的专业训练被单独列出,连训练时长都有明确要求。
过去驻训,专业训练计划只关注“练什么、练多久”,训练方式与环境条件往往以“结合实际”一笔带过,高温训练没有“硬指标”,具体落实就有了“伸缩度”。组训时,大家为了“少吃苦头”,通常会避开太阳直射的时间段。战友们也觉得:只要课目能完成、时间能凑够,选择清晨练还是午后练差别不大。
今年驻训不同以往,不仅高温训练有了白纸黑字的“硬指标”,驻训点的选择也暗藏深意——
入伏以来,我和战友随队深入大漠腹地参加训练。烈日炙烤的戈壁滩上,我们经受了身体和意志的双重考验。前些天,我们又机动到东南沿海。海风裹挟着热浪,让人仿佛置身蒸笼,高温高湿环境给我们操作装备带来了不小的挑战。我们在一次次与高温“交手”中,不断磨砺实战本领,高温条件下测控保障能力得到充分检验。
与此同时,为更加科学地开展高温练兵,驻训开始前,单位循序渐进组织热习服训练,帮助我们逐步适应高温天候。不仅如此,医疗专家还来队开展授课辅导,为我们系统讲授预防中暑方法与紧急救治知识,并对训练期间的饮食保障给出专业建议。
从“躲”高温到“迎”高温再到“用”高温,训练向实战迈进的步伐越来越坚实。烈日下,汗水滑过面颊,我心中愈发笃定:打仗不分天气,要练就过硬打仗本领,必须经得住严酷天候的考验。
(刘德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