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固政治优势 坚决听党指挥
——铭记抗战伟大胜利、锻造英雄人民军队①
■岳 恒
“中流砥柱”一词,源自《晏子春秋》,喻指“独立坚强之人,能在动荡艰难环境中起支撑作用”。
“孤峰浮水面,一柱钉波心。”抗日战争,是决定民族命运之战。民族危亡之际,中国共产党秉持民族大义,扛起救亡大任,恰如“中流”之“砥柱”。习主席多次回顾这段波澜壮阔、荡气回肠的历史,鲜明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伟大胜利”。这是对中国人民艰苦卓绝抗战历史的深刻总结,是掷地有声、颠扑不破的历史结论。
“遥望中原烽火急,狂流一柱在延安。”日本军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狂妄叫嚣“三个月灭亡中国”,把中华民族逼到了鸦片战争以来“最危险的时候”。“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我们党迅速吹响挽救民族危亡的冲锋号角,以自己的政治主张、坚定意志、模范行动,一直战斗在抗日战争最前列,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全民族抗战的“思想的领导、精神的寄托、行动的追随”。
“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努力,没有中国共产党人做中国人民的中流砥柱,中国的独立和解放是不可能的。”倡导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凝聚起中华民族抵抗侵略的广泛力量;提出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方针,为抗战军民提供有力的战略指导;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武装群众,领导开辟的敌后战场逐渐成为主战场……无论条件多么艰苦、形势多么险恶、战争多么残酷,我们党始终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捍卫民族独立最坚定,维护民族利益最坚决,反抗外来侵略最勇敢,成为夺取战争胜利的民族先锋、决定性力量。
人无魂,则惰;军无魂,则败。一个中流砥柱般担当起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历史使命的政党,赋予了她的军队永远的军魂。红军改编时一些官兵思想出现过波动,党中央明确指出,红军始终是共产党唯一领导下的队伍,“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并不能放弃工农主要成分与党的政治上组织上的领导”。针对党内一些人“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统一战线”的错误主张,毛泽东同志告诫全党全军,红军虽然改编了,但有一条不能改,就是在共产党的绝对领导下,保持政治上的独立性,坚决执行党中央与军委会的命令。正像刘伯承同志所说:“不管戴什么帽子,不管穿什么衣服,我们的心永远是鲜红的。”
“敌后常撑亦壮图,三师能解国家忧。”一支拥有了军魂的军队,肩负起打败侵略者、捍卫中华民族不被扼杀的历史重任,信仰更加坚定,意志更加顽强。八路军、新四军开赴抗日前线后,抗日战场出现一种奇特现象:国民党军在正面战场节节败退,八路军却接连取得平型关、雁门关、阳明堡等战斗胜利,新四军深入华中敌后,先后取得了蒋家河口、新丰车站和句容等战斗胜利,给日寇以沉重打击。这一点,就连日本侵略者也不得不承认。一名日军参谋战后回忆:在华北战场,整个方面军一天平均死伤50人,一年就有18000余人离开战斗序列,真是大消耗战。
历史经过沉淀后看得更加清晰。回望抗日战争伟大胜利,正是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的卓越政治领导和坚定模范行动,汇聚起了全民族抗战的历史洪流;正是因为有了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创造了以弱胜强的战争奇迹。可以说,一部风起云涌、气吞山河的抗战史,既是人民军队不断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胜利史,也是“听党指挥”这一优良传统深深浸于血脉、融入基因、固化成魂的锻铸史。历史昭示我们,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确保枪杆子永远听党指挥,都是我们战胜一切敌人、征服一切困难的最大政治优势,永远不能变、永远不能丢。
强军必先强心,强心重在铸魂。面对强国强军的时代要求,面对国家安全环境的深刻变化,我们必须全面贯彻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强化坚决听党指挥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坚决听从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指挥,确保党牢牢掌握军队最高领导权和指挥权,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制胜优势,为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加快把人民军队建成世界一流军队提供坚强政治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