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纵横谈丨跨越山海的中国贡献——“两山”理念启迪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新华社记者张代蕾 葛晨
这是蕴含东方智慧与实践伟力的科学论断。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考察湖州市安吉县余村,首次提出“两山”理念。
20年来,“两山”理念不断凝聚共识,推动中国以敢为人先的绿色创新实践,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和发展奇迹。这一理念正跨越山海,走向世界,助力广大发展中国家走上绿色发展之路,携手书写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科学理念指引发展之路
冈比亚资深媒体人拉萨纳·通卡拉多次到访中国,今年第一次来到安吉余村。此番实地探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发源地,让他对眼前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中国农村面貌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思考。
“正是在这里,20年前,习近平主席同当地村干部围坐一起,称赞他们作出了不起的重要决定——停止以破坏生态为代价去寻求发展。”通卡拉说,“此后,整个村庄一步步成长为如今以绿色产业为基础的生态中心。”
在和通卡拉交流的过程中,人们回忆起当年“泥沙满地、尘土漫天”的情景和决定关停矿山、水泥厂的艰难。尤为难忘的是,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让大家有了方向感,吃了“定心丸”。
参访结束,这位前来探寻中国农村发展之道的非洲媒体人不禁感慨:“习近平主席真是一位有远见的领导人。”
哈萨克斯坦社会舆论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卡拉姆卡丝·叶西莫娃清楚地记得,自己第一次听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是在2013年9月。当时,在哈萨克斯坦进行国事访问的习近平主席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重要演讲,在回答学生提问时首次在海外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进行了深入阐述。
习近平主席说,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
叶西莫娃立即对“两山”理念产生了强烈兴趣,并着手研究。一个星期后,在阿拉木图举行的一场会议上,她特别以此为主题作了发言。她说,“两山”理念体现了习近平主席对人类生态文明与发展问题的深邃思考。
20年间,从2016年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到2021年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再到2022年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习近平主席着眼人类未来发展,在国际舞台上一次次生动阐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呼吁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与环境协同共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地球家园。
20年间,从江南水乡到黄土高坡,从中华大地到广袤世界,中国绿色发展理念,以广泛、丰富、令人振奋的实践成果,凝聚更多共识,吸引期待的目光。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英厄·安诺生称赞“两山”理念“启迪心灵”;匈牙利国会副主席雅高布·伊什特万评价它“高瞻远瞩、深入人心”;老挝政府将它作为重要理念融入执政实践。
在美国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克利福德·柯布看来,“两山”理念跳出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简单对立的固有框架,体现了习近平主席“辩证看待矛盾、破解传统难题的非凡智慧”。
联合国前副秘书长埃里克·索尔海姆认为,“两山”理念指引中国走上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并举之路,其成功经验值得其他国家学习借鉴。“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送给全世界的珍贵礼物。”
授人以渔破解发展难题
毛里塔尼亚小伙子阿马杜·迪亚拉的家乡位于撒哈拉沙漠边缘,这里曾经草地稀疏,以放牧为生的村民被迫“逐草而居”,生活十分艰难。2017年,中国援毛里塔尼亚畜牧业技术示范中心在这片土地扎根。几年光阴,黄沙漫卷处生出连片新绿,当地人的生活换了模样。
“收入稳定了,我还学到很多现代养殖技术。”迪亚拉欣喜地告诉记者,“最关键的是,我们学会了种植饲草,能在家附近养殖牲畜,再也无需四处奔波。”
迪亚拉所说的饲草,正是中国研究人员带来的菌草,易种易活、生长迅速,能固土保水、防风阻沙。
习近平主席一直关心和支持菌草技术助力国际减贫事业,强调要“使菌草技术成为造福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的‘幸福草’”。如今,菌草技术已在百余个国家和地区扎根,有力推动当地减贫和可持续发展。
迪亚拉说,菌草不仅能用作牛羊草料,还能帮助沙漠里的天然植被更快恢复,“我们明白了,保护环境和发展畜牧业并不矛盾”。
越来越多的国家将目光投向中国,他们不想再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期待从东方智慧中找到破解发展困境的钥匙。
近期,中企承建的马来西亚东海岸铁路项目全线41条隧道全部贯通。这一中马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旗舰项目通过绿色施工方法,最大限度保护当地生态,让当地民众享受交通便利和巨大发展机遇的同时,留住绿水青山。
马来西亚科学院院士刘柏森说,“两山”理念把环境、社会与经济三者的可持续性发展有机统一,这与联合国提倡的可持续发展理念高度契合,也是包括马来西亚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追寻的目标。
由中企投建的波黑首个新能源发电项目——伊沃维克风电项目已并网近一年,年发电量可达2.59亿千瓦时,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4万吨。为守护当地生态,建设者将风机叶尖涂成红色,避免飞鸟误撞,还定期为风电场内的“原住民”——野马饲盐补水。
当地员工阿梅拉·佐尔尼奇说,这一新能源项目中蕴含着先进的环保理念,为巴尔干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宝贵启示。
通过一个个实实在在的项目,中国经验、中国方案在世界更多地方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中国林科院首席科学家、三北工程研究院院长卢琦因在防治荒漠化领域的突出贡献,获得2024年联合国最高环保荣誉“地球卫士奖”。在他看来,中国在国际合作项目中将保护环境、创造就业、消除贫困等多重目标融于一体,“同步推进生态和经济,帮助其他国家别走弯路”。
埃及生态学家、全球环境基金顾问马格迪·阿拉姆多次来到中国,学习农业废弃物回收管理技术。他认为,中国在环境资源管理和环保技术创新上不断突破,慷慨地与非洲、中东等发展伙伴分享先进技术和经验,“为人类解决发展和生态难题贡献了全新的思路和模式”。
全球绿色转型的关键力量
在中部非洲国家乍得,部分地区至今没有通电。
不久的将来,中国援助的“非洲光带”项目将为乍得、布隆迪等非洲国家至少5万户无电贫困家庭点亮灯火。这一南南合作项目发挥中国光伏产业优势,帮助非洲走出绿色低碳发展之路。
改变传统能源结构,转向新能源技术支持的经济模式,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守护全人类共同的绿水青山。中国正以持续的技术创新、完善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充分的市场竞争、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助力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绿色转型。
世界经济论坛能源与材料中心专家尼古拉斯·瓦格纳坦言,得益于长期规划和有效投资,中国已成为推动全球能源转型的关键力量。
放眼全球,从风电光伏的广泛应用,到海事、农业的绿色实践,从电动汽车整车工厂的海外建设,到产业链企业的抱团出海,中国以绿色合作催生了一大批标志性新能源项目。设立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把气候变化和绿色发展纳入全球发展倡议重点领域,发起中国-中亚绿色低碳发展行动……中国扛起大国责任,携手全球南方国家,为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带来机遇与信心。
今年4月,在气候和公正转型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在致辞中指出,“以合作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变革,使优质绿色技术和产品自由流通”,“中国将大力深化南南合作,继续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肯尼亚学者卡文斯·阿德希尔说,在“两山”理念指引下,中国不仅推动自身能源领域的“绿色革命”,中国资本、技术和知识也助力非洲大陆加快推动碳中和进程。“中国生态治理理念的传播广度、在国际合作与全球治理中的参与深度,世界有目共睹。”
美国经济趋势基金会主席、经济社会理论学家杰里米·里夫金认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代表着我们看待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范式转变”。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是人类文明新形态不断演进的重要组成部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回应人类跨越国界的普遍追求,为共建清洁、美丽、可持续的世界注入强大动力。
(新华社北京8月13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