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性胆气,对军人不可或缺。为了帮助年轻官兵更好理解血性胆气的含义,引导他们在日常训练和任务中培育血性胆气,第74集团军某旅指导员戴志伟打破传统课堂“我讲你听”的固定模式,借鉴访谈节目形式,邀请官兵身边的精武强能代表现身说法。在对话交流中,更多官兵感悟到了血性胆气的内在意涵。
——主持人 胡 璞
课堂实例
授 课 人:第74集团军某旅指导员 戴志伟
授课时间:7月3日
齐聚“强军访谈” 共话血性胆气
■刘振奇 解放军报特约通讯员 黄 海
第74集团军某旅军体大棚内,某营官兵围坐一起。某连指导员戴志伟带来一堂别开生面的教育课。
“各位战友好,欢迎来到‘强军访谈’。”戴志伟作为主持人,开场介绍,“我邀请了3位咱们身边的典型,就血性胆气这个话题和大家一起讨论。”
开场过后,戴志伟首先让3名访谈对象进行自我介绍。他们分别是指挥保障连班长王志傍,某炮连排长王子牛、中士吴宏鑫。
“你们觉得血性胆气是什么?”正式访谈环节,戴志伟直接抛出问题。
曾两次在旅基础课目比武中获得专业第一的王志傍说:“对我来说,血性胆气就是‘任务来了,两横一竖就是干’。”
“在训练工作中,血性胆气就是要勇争第一、敢争荣誉。”去年被评为旅“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标兵的吴宏鑫这样回答。
王子牛身为新排长,在今年初夺得旅军体运动会干部组全能第二名。他说:“对我来说,血性胆气就是敢于挑战困难任务。”
“相信这都是大家的肺腑之言。”戴志伟接着向王子牛提问,“能讲讲你在参加旅军体运动会时发生的小插曲吗?”
“比武第一天的轻武器射击,我发挥失常,成绩排名末尾,一度心灰意冷。”听到王子牛的回答,戴志伟追问:“那你是怎么说服自己,继续拼后面的课目?”
“我就想,不能因为一个课目失利就轻易放弃,哪怕最终结果不如意,也得尽全力比好剩下课目。”王子牛说,“当时我迅速调整好心态,获得400米障碍和手榴弹使用第一名。3公里武装越野最后冲刺时,我虽然双腿像灌了铅一样,还是咬牙冲过终点,获得第二名。”
“没有奋起直追,就没有干部组全能第二名的好成绩。”戴志伟补充道。王子牛告诉台下战友:“遇到挫折,不要轻言放弃,努力到最后一刻,敢闯敢拼才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接着,戴志伟向吴宏鑫提问:“大家知道你连续两年夺得旅军体运动会单杠卷身上第一名,成绩背后有没有故事?”
“我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克服惰性。”去年野外驻训期间,吴宏鑫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加练单杠。当时,驻训地气温骤降,考验着他的意志力。“有时候,单杠上能看到冰晶。”吴宏鑫回忆,“有几次,我准备加练,刚出帐篷,冷风袭来,内心变得十分挣扎,最后抵不过寒冷又转身回去了。”
“那你后来是怎么克服惰性的?”面对戴志伟的提问,吴宏鑫笑着回答:“是强劲的‘对手’激发了我的斗志。”
“一个周六早上,我下哨回连队的路上,看到其他营的参赛选手正在加练,粗略数了一下,他们的实力并不比我差。”讲到这里,吴宏鑫表情变得严肃,“我一下有了危机感,于是开始风雨无阻地加练。想偷懒了,就让战友监督;手磨破皮了,就原地训练核心力量。”
凭着这股劲头,吴宏鑫成功卫冕。更重要的是,他的意志品质得到了淬炼,此后无论面临多大的困难或挑战,都有了战胜的信心和勇气。
随后,王志傍分享了在旅比武中再次获得专业第一的经历。“今年,我学会了怎么有效克服紧张情绪。”他说,“这次比武课目多、标准高、时间紧,我刚开始失误较多,总是达不到‘优秀’标准。越是担心比武失利,我心里越紧张,训练效果就越不好。”
听着王班长讲述,官兵纷纷投来好奇目光。
“没有什么好办法,就是按照标准严格训练,直到练出‘肌肉记忆’。”王志傍说,每天完成规定训练任务后,他继续铆在训练场练习装备操作,请排长帮忙监督,按照考核标准测试,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直到自测次次达到‘优秀’标准,我才信心满满,正式比武取得好成绩也就水到渠成了。”
听后,戴志伟点了点头:“的确,熟能生巧。平时自觉严格要求、刻苦训练,才能熟练掌握装备,练就过硬本领。”随后,他顺势发问,“你们说说,我们应该如何锤炼血性胆气?”
王子牛作为代表回答:“接下来,我们将迎来一系列重要工作任务,野外驻训、新装备训练,还有各类比武竞赛,大家要勇敢站排头,在任务中锻炼自己,磨砺血性胆气。”
话音落下,掌声响起。“相信他们的回答能给大家带来启发。接下来,有没有同志想分享自己的感受,或者向他们提问?”戴志伟趁热打铁组织讨论交流。
“听了3位身边典型的分享,我很受触动,对血性胆气有了更深刻认识。在工作训练中,作为普通一兵,要有不服输的精神,敢于扛红旗、争第一。”新兵李耀斌说,“接下来,遇到不懂不会的问题,我会积极向骨干请教,绝不轻言放弃,刻苦训练,争取早日掌握新装备。”
随后,其他官兵纷纷结合具体工作任务,畅谈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血性胆气是军人的名片与脊梁。我们要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在驻训、演习等任务中勇敢克服困难和挑战,主动加压苦练新装备,不断锤炼打赢硬功!”在戴志伟的总结中,这堂教育课圆满结束。
课后赏析
找到撬动官兵思想的支点
■朱春辉
“为什么会借鉴电视访谈的形式,来上关于血性胆气的教育课?”我曾问戴志伟这个问题。他告诉我,最初接到任务时,他第一反应是按照常规的方式上课,比如,准备精美的PPT,自己站在讲台侃侃而谈。但很快,他否定了这个想法。他给出的原因很符合当前基层部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情况:“血性胆气”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如果再讲大家过于耳熟能详的人物和事例,很难触动官兵。
“官兵们更愿意相信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故事。”戴志伟说,与其费尽心思遣词造句,上一堂不温不火的教育课,不如让大家身边可感可见的模范现身说法,这样更有说服力,官兵们也更愿意接受。戴志伟本人比较喜欢看深度访谈节目,便想到借鉴这种形式。从课堂反映来看,官兵确实沉浸其中,收获很多。
这堂课之所以能取得成效,很重要的一点是拓展了课堂形式,找到了撬动官兵思想的支点。课堂教育是基层部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但并非唯一,政治教员也不应该拘泥于某种单一的授课形式。那如何才能让教育真正触动官兵?我觉得,掌握官兵的“活思想”是重中之重。借用一句流行语说,“具备用户思维”。此外,要针对不同内容选择不同授课形式,有的适合讲道理,有的适合讲故事,有的采取“我讲你听”授课方式效果好,有的通过体验式课堂感受更加深刻。总而言之,就是要从当前官兵的思维特点出发,以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让教育入脑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