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血丹心沃中华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伟大胜利
■王 强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首《义勇军进行曲》之所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正是因为其创作于民族危亡的抗日战争时期,凝结着全体中华儿女的精神意志和抗战决心。
任何一个伟大的民族,都以自己独特的精神著称于世。习主席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伟大胜利。”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去不掉,打不破,灭不了,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更是战胜日本军国主义的重要精神支撑。
激发中华儿女团结御侮的民族力量
民族觉醒,是战胜一切黑暗的首要条件。1840年后的近百年间,我们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一败再败,原因不全在于“国贫”,还在于“失魂”。是什么样的力量让近代“一大盘散沙的死中国”变成“有血有肉的活中国”?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把中华民族逼到濒临亡国灭种的危险境地,唤起了全民族的爱国意识。
抗日战争期间,爱国情怀突破了以往“忠君报国”的思想局限,注入了近代以来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准则、以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为目标的时代思想精华,使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团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华民族精神产生了质的飞跃。
1935年9月17日,南开大学新学年“始业式”上,老校长张伯苓发出“爱国三问”: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这是在神州陆沉、山河破碎、中华民族存亡绝续之际的时代拷问。
“爱国三问”,中华民族在回答——
这是秉持民族大义的共产党人的誓词:“为了民族,为了国家,为了同胞,为了子孙,我们只有抗战到底!”
这是退无可退的国民政府的宣告:“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这是华北平原一户人家的对联:“万众一心保障国家独立,百折不挠争取民族解放”,横批:“抗战到底”。
这是一位归国华侨给父母留下的告别书:“这次去,纯为效劳祖国而去的……我希望我能在救亡的汪流中,竭我一滴之微力。”
……
近代反侵略斗争史告诉我们,光有爱国主义精神还不足以打败外敌入侵,只有以爱国主义精神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共赴国难,才能战胜敌人、赢得胜利。中国共产党以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契机,以秉持民族大义的政策和行动、战略和实践,凝聚起全民族的力量,激发出全体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感。陕甘宁边区军民身上“不可征服的那种精神,那种力量,那种欲望,那种热情”,成为中国人民坚强意志的代表、民族力量的象征、时代精神的符号、爱国热情的标杆。
面对民族存亡的空前危机,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像火山喷发一样迸发出来。仅川军就有40余万人先后奔赴抗战前线,其中26万余人埋骨他乡;胶东地区妇女3个月内捐献黄金50两、白银1.24万两;仅在全民族抗战的头3年,海外侨胞就捐献飞机217架、坦克23辆、救护车1000余辆,物资总数在3000批以上……工、农、商、学、兵和海内外华夏儿女齐动员,汇成抗击日寇的滚滚洪流。
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的那样,“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在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上,从来没有像20世纪30至40年代抗日战争时期那样,民族觉醒如此深刻,民众动员程度如此广泛,群众发动规模如此浩大,战斗意志如此顽强,抗击时间如此绵长。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点。
淬炼中华儿女救亡图存的民族精魂
1938年抗战期间,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在武汉街头用照片记录了历史瞬间,民众纷纷举起旗帜,其中一面旗帜上醒目地写着两个字:“不死!”
甲午战争以来,日本1895年并吞台湾、1900年参加八国联军攻入北京、1904年蹂躏东北、1914年攻占胶州湾、1931年侵占东北……中国深陷亡国灭种境地,只有中国人自己能拯救自己。抗战从本质上说,乃是生存意志的较量,中华民族从沉睡中苏醒,同日本侵略者展开了殊死决战。
翻开抗战这本沉重的史书,重新阅读其中的细节,中国人民面对滴血的屠刀和发烫的枪炮,面对凶残的侵略者,表现出的坚定与从容、刚烈与无畏,深深震撼着我们的心。
——“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民族呐喊。
抗战时期,“抗日则生,不抗日则死”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共同心声。“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在那场血与火的淬炼中,在那个生与死的战场上,千千万万的中国人,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以前仆后继赴国难,充分证明“中华民族绝不是一群绵羊,而是富于民族自尊心与人类正义心的伟大民族”。这种浩然气概、不屈节操,激励着中华儿女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铸就了“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
——“血肉之躯筑长城”的民族抗争。
“台儿庄便是我师官兵的坟墓,虽剩一兵一卒,也要坚守阵地!”在台儿庄前线,人们看到的是来自不同省籍、操着不同口音、身着不同服装的军人,他们中有川军、西北军、东北军、桂军、滇军等,一举击溃日军两个精锐师团主力。从淞沪会战到武汉会战,从长沙保卫战到衡阳保卫战,侵略者每进犯一步都要付出惨重的代价;晋察冀、冀鲁豫、湘鄂赣、鄂豫皖等一个个敌后抗日根据地,让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当时,几乎“遍地枪声响,村村打日本”。日军哀叹,“对付中共军队,犹如切割根深蒂固的野草,费尽心力而又毫无成效,真正是无能为力”“把百万帝国陆军弄得团团转”。法国作家古列久在评述中国敌后斗争时感叹说:“民族的精神,在受到侵略时突然奋张起来,成为一道新的近代的中国长城。”
——“前仆后继赴国难”的民族牺牲。
战争不仅是物质的较量,更是精神的比拼。没有顽强的意志,没有敢于牺牲的品质,再好的武器装备也不能保证胜利。1937年9月19日,《大公报》刊发的文章《感谢卫国军人》中这样写道:“今天的南北战场上,是争着死,抢着死,因为大家有绝对的信仰,知道牺牲自己是为了换取中华民族子子孙孙万代的自由,并且确有把握,一定能达到。”1941年,海明威来到中国,看到10万农民唱着号子建造机场的壮观场景不禁感叹,中国人民有勤劳勇敢、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必将取得最后胜利。正是一次次的不屈的抗争,唤醒了沉睡中的东方雄狮,打败了穷凶极恶的侵略者,这是牺牲的辩证法、抗战胜利的丰碑。
谱写一曲曲气壮山河的民族史诗
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英雄气概、英雄事迹和英雄精神,是一个国家高度体现民族力量的内生源泉。习主席指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英雄和英雄辈出的民族。不管何种优秀品格,在英雄模范身上归结到一点,就是蕴含于英雄精神之中的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无论是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战场,无论是直接参战,还是后方支援,所有投身抗日战争中的人们,都是抗战英雄,都是民族英雄。
——有谁这样视死如归?
是什么力量能让一个人甘愿献出自己最宝贵的生命?诗人艾青曾感慨,我们的祖先,他们用血肉之躯“为保卫土地,从不曾屈辱过一次”。在中华民族陷入“最危险的时候”,以树皮棉花果腹的杨靖宇面对敌人的劝降,凛然回答“不必多说,开枪吧”;受尽折磨的赵一曼,临刑前高唱“民众的旗,血红的旗,收殓着战士的尸体,尸体还没有僵硬,鲜血已染红了旗帜”;誓死报国的佟麟阁,面对日寇进犯慷慨陈词“国家多难,军人当马革裹尸,以死报国”。
——有谁这样血战到底?
胜利背后,是惨烈的牺牲。四行仓库八百壮士“没有命令,死也不退”,新四军“刘老庄连”82名官兵血战到底、全部壮烈殉国,“狼牙山五壮士”打完最后一颗子弹后纵身跳崖……在侵略者的杀戮面前,多少人前仆后继、血洒沙场,多少人沥血孤营、横刀敌阵,多少人毁家纾难、以身殉国。“无墙不饮弹、无土不沃血。”长达14年的抗战中,中国军民伤亡超过3500万人。
——有谁这样英勇无畏?
日本每日新闻社战地记者报道,1942年5月,八路军冀中军区警备旅一部在河北衡水徐家庄村反“扫荡”中,“坚决抵抗直到全部战死”,就连敌人都“感动于其勇气”,以其为“军人榜样”。还有手持大刀的第29军官兵,在长城抗战中手刃日军,杀出了中国军人的威风。当时的日本报纸哀叹,这是日军“60年来未有之侮辱”。
抗战的胜利,不仅是河山光复,更是人心唤醒、精神重塑;抗战的历史,不仅是战争史,更是精神史。在英勇壮烈的东方主战场,抗战英雄突破了旧式英雄主义强调个人价值与作用的局限,形成了“人民是真正的英雄”的群体意识和集体主义的英雄观,标识出民族精神的“天际线”。正是因为他们胸怀对祖国深厚的感情,才能把自身的爱国情、报国志融入到抗日战争之中,转化为压倒一切敌人、战胜一切困难的强大精神力量,挫败了日本侵略者的狂妄气焰,从而一扫近百年来屡战屡败的悲观阴霾,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史诗。
彰显打败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的民族自信
胜战之道,心胜为上。人类战争史表明,战争的胜负不但取决于一个国家的军事、政治、经济、战争性质等诸多条件,同时也取决于这个国家民族的意志和精神,以及战争指导能动性的优劣。
——心胜,源于坚韧的民族意志。
14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是落后的农业国同强大的工业国之间的较量。“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1938年5月,陕北延安的窑洞里,毛泽东同志拨开“亡国论”“速胜论”的迷雾,预见了抗战胜利的光明未来。
与西方战场反击法西斯相比,中国抗战之曲折、漫长、艰苦,超乎常人的想象,但这丝毫没有挫败中国人民对胜利的渴望和自信。一位军事理论家说:“敌人可侵占我城市,可屈服我政府,但决不能屈服一国的文化,更不能屈服一个民族的意志。”抗战时期,无论条件多么残酷,环境多么恶劣,无数爱国者以“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斗志,抱定血战到底的坚定信念,在强敌面前不畏惧,不退缩,拼死搏杀。
——心胜,源于崇高的民族大义。
面对日本对中国的政治诱降,面对英美对日本的绥靖政策,面对国民党动摇妥协、出现反共分裂的逆流,中国共产党旗帜鲜明提出“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推动形成全民族不畏强暴、抗战到底的历史洪流。
当民族大义、崇高道义占据精神高地,成为一个民族的执着坚守,灵魂深处就会生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这是中华儿女取得抗战胜利的意志保证。1937年9月18日,在山西前线的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在给叔父的家信中写道:“我牺牲了我的一切幸福,为我的事业奋斗。请你相信这一道路是光明的、伟大的。”哪里有侵略哪里就有斗争,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侵略愈深斗争就愈坚,压迫愈重反抗就愈烈。这是所有的侵略者、压迫者都不能逃脱的历史铁律。
——心胜,源于强大的民族信心。
中日之间的战争,也是两个国家精神的较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华民族饱经磨难,但却从未屈服,而是愈挫愈奋,从来都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
在抗日战争期间,日本把武士道精神与军国主义畸形结合,将国家推入战争深渊。与之相反,中国人民从不好战,但是也从不缺乏血性和骨气。战局时好时坏,阵地时得时失,战斗往来拉锯,无论怎样艰苦卓绝,中华儿女始终保持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心,用民族精神凝聚力量,成为中华民族历尽沧桑而不倒、屡遭劫难而不灭的根本原因。
抗战的硝烟虽已远去,但历史的声音仍在我们耳畔回响。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召唤着坚忍不拔的中国人民。唯有保持自强不息的奋斗姿态,才能在中华大地激发出实现民族复兴的雄心伟力,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版式设计:方 汉、杨 磊、贾国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