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支蓝军分队充满“陌生感”
■高 歌 郑重语
“这支蓝军,越来越让人捉摸不透!”
陆军某旅训练场的帐篷内,红方指挥员李锐彬紧盯战场态势图,阵地左翼通信台站被毁的标记格外刺眼。
昨夜凌晨的对抗演练中,一支蓝军小队渗透至红方阵地并成功摧毁一处通信台站。常规情况下,任务成功后的蓝军小队应迅速撤离,但在队长严锦天的指挥下,他们非但没有撤出,反而化整为零,依托有利地形,趁着夜色潜伏于被毁通信台站旁的沟壑之中。
“红方部署被打乱,正是进行二次打击的良机。”蓝军采取的非常规战法,颠覆了红方对敌后行动的判断,蓝军大胆的战术选择,迫使红方临时调整兵力部署。
战场的另一边,为避开蓝军的炮火拦阻,李锐彬指挥装甲分队回撤隐蔽,意图趁蓝军火力调整间隙发起突击。然而,蓝军依托指挥信息系统,在数分钟内便完成了对火力单元的重新部署。红方装甲分队刚进入射程,蓝军第二轮炮火便呼啸而至,将红方打得措手不及。
复盘会上,面对这支充满“陌生感”的蓝军分队,李锐彬和战友们在感到压力的同时,也充满好奇:为何同一支蓝军,每次对抗总能给他们带来新挑战?
面对这个问题,蓝军指挥员肖灿给记者展示了他们的“制胜秘籍”——一本厚厚的训练笔记。“每一次交锋的复盘反思、每一个被对手破解的奇招、每一处暴露的短板弱项,都被我们记录于此。”肖灿介绍道。
曾经,蓝军被赋予了充当“假想敌”的任务。随着部队转型建设和实战化练兵的深入推进,蓝军部队的定位早已超越“陪练”身份。
想把“刀”越磨越锋利,“磨刀石”就必须更加坚硬。创新战法训法、融合新质手段、设置复杂险情……蓝军的目的只有一个——让每一次对抗都最大限度逼近实战,让参训部队时刻面对陌生而强大的对手,逼出真本事,练出硬功夫。
“这本笔记,是我们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群策群力的结果。”蓝军指挥员肖灿说,官兵们心中有个共识:“将来打仗需要什么,我们的训练方向就瞄准什么;对手可能使用什么招法,我们就提前研究怎么破局。”
翻开笔记,里面的内容密密麻麻。从班排战术的创新到作战方案的构想,从跨军兵种战术协同到新域新质作战力量的应用……
“对抗训练,胜负不是终点,从中汲取养分,补短板、练强项,才是最终目标。”训练场硝烟散尽,肖灿将此次训练的要点内容及时记录到那本边角已磨出毛边的笔记中。这本在对抗训练中诞生、在一次次复盘下变厚的笔记,它的下一页,又将记录下怎样的制胜新法?让我们一起解读。
解读一支蓝军分队的练兵笔记
■刘 智 郑重语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廖晓彬
陆军某旅组织夜间红蓝对抗训练。陈 明摄
训练场上的硝烟还未散去,陆军某旅蓝军指挥所内,一场复盘会就已展开。
帐篷内,蓝军指挥员及各分队骨干悉数到场,作为对手的红方指挥员与关键骨干也应邀围坐沙盘前。双方指挥员轮流发言、骨干们各抒己见,浓厚的研战氛围充盈着这个几十平方米的空间。
记者注意到,每人桌面上都有一份《蓝军作战计划》。这份计划摘录自蓝军指挥员肖灿的笔记——他坚持训前拟定计划,训后打印分发,与对手共同复盘总结。
翻开这本笔记,泛黄的页面上,记录着多支蓝军分队在历次对抗训练中众人集智攻坚的“金点子”。肖灿表示,红方感受到的“陌生感”,正来源于这本不断变厚的笔记之中。
凝视,屡试不爽的招法为何被“解码”——
“对抗的活力,不是靠一人苦思冥想;破局的钥匙,就在战友们的思想碰撞中”
山林之间,一场红蓝对抗训练激战正酣。
硝烟弥漫间,蓝军指挥员肖灿眉头紧锁。他精心部署的“口袋阵”竟被对方轻易撕裂反制。战术预判又一次落空——肖灿清楚,蓝军分队的“套路”,再次被对手看穿了。
几个月前,肖灿被赋予蓝军指挥员职责。最初几场对抗,蓝军凭借精心设计的战术战法,对红方形成压倒性优势。
战场没有永远的赢家,红方部队随即展现出惊人的韧性。每一次失利后,他们便开始复盘检讨和有针对性的专攻精练。
很快,肖灿尝到了被“解码”的滋味:一次关键的阵地防御战,他布设的防线被红方迂回穿插;一次预设的装甲分队侧翼突袭,竟一头撞入红方早早设下的伏击圈。自己的出题“套路”逐渐被红方摸清,昔日屡试不爽的战术奇招,如今被红方提前预判、从容化解。
“我们的设伏地点是否过于固定?进攻路线是否过于规律”“他们好像摸透了我们的干扰手段,这次反制特别快”……一次失利后的复盘会上,官兵们你一言我一语,剖析着战场得失。大家的对话,让肖灿猛然醒悟:“对抗的活力,不是靠一人苦思冥想;破局的钥匙,就在战友们的思想碰撞中。”
思想的闸门一旦打开,智慧的活水便奔涌而来。肖灿果断组织起“我为对抗献一计”活动。活动开始后,官兵们踊跃参与,无论是指挥员还是普通战士,大家都积极为之后的对抗训练建言献策。
一场针对性的“补习”全面铺开:钻研配发的新型装备,挖掘每件武器的极限性能;剖析经典战例,将陌生的战术思维融入日常训练;强化单兵和班组军事技能,逼迫自己先以“红方视角”预判战场态势,再切换“蓝军思维”寻找反制之道……小到单兵伪装技巧的微小改良,大到分队作战方案的初步设想,一条条闪烁着实战智慧的建议汇聚到肖灿手中。
电子沙盘亮起,兵棋推演系统启动。肖灿带着骨干们,一遍遍模拟着各种复杂战场环境下的对抗。山地丘陵如何设伏?城镇巷战如何袭扰?电磁干扰下如何通联?创新的战法被不断验证、推翻、再优化,各类“金点子”在激烈的思想碰撞和严谨的模拟推演中悄然孕育。肖灿将这些“金点子”视若珍宝,并郑重地记录到笔记本中。
“这本笔记不是个人经验的简单陈列,而是整个蓝军分队官兵共创共享的智慧宝库。”肖灿说,笔记中既有利用战场复杂电磁环境设置“信息迷雾”的妙招,也有利用红方心理特点实施反向“诱敌”的精彩推演。
每一次对抗前,这本笔记都是参训官兵们的必读教材;每一次复盘后,经验与教训又转化为笔记上新的印迹。一个人的智慧有限,集百家之长方能保持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如今,这本笔记变得越来越厚,这支蓝军分队作为“磨刀石”的底气也越来越足。
对视,架起一道“学习的桥梁”——
“战场没有标准答案,唯有兼容对手思维研战,方能制胜未来”
欲得胜利,须先读懂对手。一次偶然的旁听,让肖灿如坐针毡。
红方指战员精准分析自身得失,每一句刀刃向内的剖析,都像镜子般映照出蓝军尚未察觉的暗伤。犀利又坦诚的检讨,如重锤击打着肖灿的内心。
复盘会上,肖灿脸颊发烫,在笔记上写下:“蓝军的视野存在局限性,唯有站在对手之立场,方能窥见其盲区,找到自身未曾察觉的软肋。”他决意打破壁垒,主动追寻那道曾经令他坐立不安的对手目光。
从此,蓝军复盘会上多了一群特殊的“座上宾”——训练场上,刚刚交过手的红方指挥员和参训骨干。
“断崖旁的反坦克导弹阵地,伪装网颜色与山体色差相差太大。”红方侦察排排长陈立调出航拍照片,随即便开始阐述蓝军伪装作业布设的套路,“阵地多设立在缓坡处。”从红方侦察无人机的空中视角看,蓝军的3个伏击点十分显眼。
此外,迫击炮排排长王彧还提到:“蓝军火力分队转移发射阵地速度较慢,火力配置不够合理。”在训练中,红方正是抓住了蓝军转移发射阵地过程中的时间差,从而发起了一次成功的反冲击。
红蓝之间,一道特别的“学习桥梁”悄然架起。电子沙盘前,双方围绕城镇作战、夜间山地作战等课目展开推演。当红方官兵以对手视角直指蓝军协同脱节、战术预判失误等要害时,肖灿手中的笔在笔记本上飞速移动。这些带着硝烟味的宝贵意见,被悉数录入到那本笔记中。
不久后的一场对抗训练中,红方凭借重型装甲优势,意图沿开阔的干涸河床快速突进,直插蓝军纵深。
肖灿和骨干们在指挥所内临危不惧,因为他们早已找到了破局之法。
“红方想走捷径,以此达到快速机动的目的,河床平坦但两侧是断崖斜坡,装甲车视野受限,侧翼也会暴露出来!”蓝军利用兵棋系统,结合实时获取的战场信息,快速推演出最优的伏击方案——放弃预设阵地的正面对抗,利用红方急于求成的心理和地形限制去钳制他们的作战行动。
在蓝军灵活刁钻的伏击战术下,红方被迅速分割、孤立、歼灭。整个伏击过程干净利落,蓝军以极小的代价,完成了对突入之“敌”的完美围歼。
训练场硝烟弥漫,分队官兵士气大振,这场胜利让肖灿对“如何建设蓝军分队”有了新的认识。
“战场没有标准答案,唯有兼容对手思维研战,方能制胜未来。”肖灿说,磨刀石的价值不仅在于磨砺他人刀锋,更在于其每一次撞击与砥砺中,对自身的不断重塑。
正视,自家“宝典”仍有认知空白——
“训练笔记的厚度,不仅是战法更新的记录,更是思维跃升的刻度”
近年来,随着实战化训练向纵深推进,该旅蓝军分队频繁出现在联合训练场上。每一次对抗,都像一次高强度质检。对此,肖灿感触颇深。
协同不畅,痛失胜局。在一次陆空联合训练中,蓝军地面突击力量已按计划成功撕开“敌”阵地侧翼,却迟迟等不到空中火力支援。由于己方直升机未能及时对“敌”关键火力点实施有效压制,突入的蓝军分队被压制在一片开阔地带,陷入进退两难的处境,最终痛失胜利。
“问题就出在‘最后一公里’的协同上。”肖灿语气沉重,如果与本单位炮兵分队进行配合,这一沉重代价本可避免。行动功亏一篑,这次失败让肖灿明白,体系作战的威力,首先建立在高效协同的基石之上。
如果说协同不畅是“内功”不足,那么对友邻军兵种关键装备性能的生疏,则让蓝军遭遇了更彻底的被动。
那是一次夜间攻防对抗训练。空中,红方新型无人侦察机全时监控。蓝军分队在夜色掩护下,沿预定路线向目标地域开进。经过一处地形复杂的狭窄谷地时,分队遭遇了红方防御部队的猛烈打击。
与此同时,无人机实时回传蓝军的火炮阵地和装甲分队集结地域,引导红方实施了多波次的精准打击。这场夜战,将这支蓝军分队在战斗力生成上的短板暴露无遗。
两次失利让肖灿充分意识到,在未来一体化联合作战的背景下,他们在战术心得、对手特点等方面的研究上存在着巨大的认知空白。
“仅仅熟悉单一兵种,了解老对手,还远远不够!”在上级大力支持下,肖灿带领大家开启了思维的升级——
向友邻学,在联合中练:积极学习其他军兵种的作战知识,制订作战预案,在与其他单位的协同实践中检验新战法。
向科技研,往新域里拓:积极研究科技强训的战法运用,着重探索新域新质作战力量在实战场景中的应用……
一次,他们与海军某部协同训练,蓝军分队首次尝试融入智能化作战手段,效率较以往大大提高。
“训练笔记的厚度,不仅是战法更新的记录,更是思维跃升的刻度。”肖灿说,每一次对抗,无论规模大小,都是验证战法、修正认知的宝贵机会。
沙盘上摆不明白的,就摊开本子画,点子行不行,先过“头脑风暴”这一关。 这些从实战里滚出来的“土道理”,一点点成了填实笔记的“金点子”。
“学习经典战例,学‘神’别学‘形’”“在战场最怕故步自封,经验再好也要开放升级”……这些灵感,不断为这本笔记注入新的思考,带来更高的维度。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部分人名为化名)
锐视点
“蓝军笔记”给部队带来了什么
■肖 斌
习主席强调,军事训练是部队经常性中心工作,是生成和提高战斗力的基本途径,是最直接的军事斗争准备,对于确保部队能打仗、打胜仗,对于提高部队全面建设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言武备者,练为最要。专业化蓝军是砥砺部队战斗力的“磨刀石”,发挥蓝军作用的关键,在于通过高强度、真对抗的实践,持续驱动部队体系作战能力整体跃升。
一本“蓝军笔记”,实现成果共享。训练中挖掘的装备极限、体系破绽与创新战法,经过“蓝军笔记”系统化沉淀,让单个部队的探索成果联动多方,成为兄弟单位的成长阶梯。这不仅减少了重复试错带来的时间成本,还推动了战斗力从“单点突破”向“全面跃升”转变。
一本“蓝军笔记”,汇聚集体智慧。蓝军犹如一块“海绵”,将研究对手的成果精华、友邻部队的多元战术构想融会贯通。在开放创新的模式中,凭借群众智慧的持续赋能,蓝军始终保持着对战场的敏锐感知,打造出常练常新的“磨刀石”,让红蓝对抗充满活力。
一本“蓝军笔记”,缩小战训差距。背靠背实兵对抗如同一把精准标尺,丈量作战能力的强弱;面对面深度复盘则似智慧熔炉,将战场经验淬炼升华。笔记中的失败案例成为定位短板的“坐标点”,胜利经验化作标定能力的“里程碑”。在“对抗—反思—创新”的闭环循环中,部队不断校准训练准星,持续拉近训练与实战的距离,最终实现作战能力的提升跨越。
一本“蓝军笔记”,成为撬动部队战斗力跃升的支点。它打破训练壁垒,凝聚官兵集体智慧,将每一次对抗中的思想碰撞、策略交锋都凝结成集体的结晶,让“磨刀石”与“利刃”相互成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变局中育先机,于砥砺中锻锋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