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到三星堆博物馆体验“神秘之旅”,在音乐节现场感受夏日狂欢,自驾驰骋在草原天路……刚刚过去的这个夏天,暑气炎炎,与气温一起升高的,还有人们的出游热情。
神州大地,超过16万公里的铁路线上,一列列旅客列车往来穿梭,交织成一幅热闹的“暑运画卷”。数据显示,自7月1日至8月11日,全国铁路累计发送旅客达6.16亿人次,同比增长4.0%,日均发送旅客1467.5万人次。不断上扬的出游数据,彰显我国经济发展的新活力。
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强调,深入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在扩大商品消费的同时,培育服务消费新的增长点。从异彩纷呈的文旅活动到多元丰富的研学之旅,从人声鼎沸的繁华夜市到蓬勃发展的户外运动,消费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暑期经济热力十足,夏日中国活力无限。
消费新场景 升腾烟火气
——从服务消费新增长点看我国经济发展韧性潜力
■解放军报记者 于心月 陈 涵
游客在广西阳朔县遇龙河体验漂流项目。新华社发
1 清凉经济
花样送凉,唱好避暑生意经
皮筏顺流而下,时而在平缓处悠然漂荡,时而在险滩处俯冲而下,浪花裹挟着清凉扑向游客脸颊,嬉笑声、水浪声交织在一起。
一大早,游客李琪一家便抵达贵州贵定洛北河景区,体验漂流项目。“到凉快的地方避暑,是我们一家暑期出游的首选。早就听说这里的漂流项目不错,我们也想来体验一下。”李琪说,除了水上漂流,景区新增的水上跳台、水上秋千等趣味项目,也让她兴致盎然。
炎炎夏日,何处觅清凉?森林覆盖率63.3%,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99.1%,夏季平均气温23℃……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禀赋,贵州已成为游客避暑旅居的热门目的地。
到森林公园健步走,在湖边亲水嬉戏,观看消夏晚会上的特色表演……清凉经济带动下,一条上下游紧密衔接的产业链正在加速形成。相关旅游平台数据显示,7月以来,贵州相关景区周边民宿预订量显著增长,酸汤牛肉火锅、烙锅、脆皮洋芋粑等特色美食销量激增。
夏日狂欢,不止于戏水逐浪,还可以体验反季玩雪的乐趣。7月,黑龙江哈尔滨太阳岛冰雪艺术馆开馆迎客。近5000平方米的场馆内,青花瓷、八骏踏雪等太阳岛雪博会近30年来的知名雪雕作品一一陈列。室外,暑气蒸腾;室内,游客裹着羽绒服在雪雕前拍照留念。
升级后的太阳岛冰雪艺术馆,与4公里外的梦幻冰雪馆联动。“两个场馆间设有免费接驳车,方便游客往返,感受哈尔滨四季不息的冰雪艺术魅力。”场馆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浙江东海之滨观海纳凉、赴云南曲靖乡村旅居、到吉林长白山森林康养……各地依托山地、森林、水域、草原等大自然馈赠的“凉资源”,持续扩展避暑旅游产品类型,在全国形成一张“清凉地图”。
避暑,不只是“逃离炎热”,更升级为兼具野趣与品质的文旅新样式。
清晨,薄雾未散,青海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斜沟乡民宿的木质栈道上已传来轻响。来自广东的游客李先生牵着孙子的手,驻足聆听鸟鸣声声,他说:“这里空气清新,晚上可以吹凉风看星星,孙子说比城里的游乐场有意思多了。”
近年来,当地引入东部地区康养产业运营理念与经验,着力孵化和培育高品质、特色化康养产业,满足广大游客避暑纳凉和健康养生的需求。
【新闻深一度】
高温,不仅带来滚烫的空气,也创造大量的需求。满足这些需求,是清凉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清凉+旅居”“清凉+康养”“清凉+艺术”……避暑胜地吸引游客的不只有“凉风”。各地开发独具特色的避暑旅游线路和产品,创造丰富的消暑场景,为人们带来清凉新体验。随着清凉经济产业链日益完善,夏日文旅消费活力持续迸发,暑假旅游有了更丰富的“打开方式”。
夜晚,市民游客在天津市海河乘船游玩。新华社记者 孙凡越摄
2 夜间经济
多元体验,点亮缤纷夜生活
夜幕降临,属于内蒙古乌兰察布的热闹才刚刚开始。在“乌兰察布之夜”主题街区,仿古建筑群流光溢彩,琳琅满目的手工艺品吸引游客驻足。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主题演绎舞台,民族舞蹈和草原歌曲轮番上演,赢得掌声阵阵。
街区内,一身民族服饰的游客曹晓婷和好友边走边拍照。“在这里,白天可以观光游览草原,晚上可以品尝特色小吃,真是不虚此行。”曹晓婷说。
漫步街区,各类特色体验项目令人目不暇接:小型马术体验区内,游客策马感受草原风情;蒙古演艺酒吧内,篝火与歌舞交织成欢乐海洋;暮色中,低空热气球缓缓升起,城市夜景在眼前铺展成璀璨长卷……
“我们突出北疆文化特色,让游客充分领略草原夏夜风采。”乌兰察布市文化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说。
有研究显示,夜间经济正从夜景观光转向多维深度体验。不少地方逐渐摆脱夜间经济就是餐饮小吃的传统思路,从烟火气十足的美食夜市,拓展成别具特色的主题市集、文创园区、演出剧场,夜间消费市场更加多元。
在湖南长沙,小剧场话剧、脱口秀、相声演出等人气火爆;在陕西西安,大唐不夜城里的皮影戏、胡旋舞引得掌声不断;在山东青岛,千架无人机变幻出鲸鱼、水母等造型,为夏夜的岛城增添浪漫……
多点开花的夜间经济,已从“亮化”迈向“活化”,成为拉动消费的新引擎。与此同时,现代科技的加入也为游客带来不一样的夜间体验。
华灯初上,湖北十堰竹溪武陵不夜城一声锣响,水柱冲天而起,纵横交错的激光勾勒出皮影的轮廓,演员在绚烂光影下演绎秦巴山歌。
作为戏曲主题沉浸式街区,当地运用AR技术实现游客与戏曲人物“隔空对唱”,让游客从“观影人”变身“参演者”。此外,游客还可在“百老汇剧场”即兴加入皮影表演,在微电影工作室拍摄“穿越”短片。
慕名而来的游客刘先生,对景区内别具一格的梨园荟萃印象深刻:“传统戏曲的悠扬融入水景光影的创意,视听效果非常震撼。夜间在这里听戏曲、吃美食,是视听和味蕾的多重享受。”
【新闻深一度】
中国旅游研究院一项调查显示,旅游休闲活动已显而易见地从白昼延伸至夜晚,傍晚至午夜成为高活跃度的夜间经济黄金时段。
当传统的日间观光随日暮宣告结束,城市的束束灯光成为文旅行业的“第二战场”。夜间经济以其时间延展性、空间灵活性和体验独特性,正重塑夜间消费生态。从夜市到夜间经济商圈、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夜间经济不断向产业化、专业化、品质化方向升级,衍生出更多“产品+场景+文化”的融合消费场景,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
在上海市虹口区乍浦路风貌影视街一家商户,市民凭上海国际电影节票根可享受折扣优惠。新华社记者 王 翔摄
3 票根经济
小小票根,释放消费大能量
小小票根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竟成了撬动消费的新支点。
近日,游客陈彪到四川资阳一景点游玩,凭景点门票在当地消费享受不少优惠。
“吃饭,出示票根即送招牌菜;住宿,出示票根房费打7折;到指定商场消费,出示票根打8折……”一系列优惠,让陈彪把原定1天的行程延长至3天。
一张张票根如同纽带,把分散的餐饮、住宿、文旅场景串连成线,让单一消费行为不断产生乘数效应。
选择在票根上做文章,是资阳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具体举措。“资阳交通便捷,游客来得快走得也快。”资阳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说,如何将旅游“过境地”转变为旅游“目的地”,将“流量”变“留量”,是他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为此,资阳围绕“吃、住、行、游、购、娱”6大元素,实施地方特色美食培育、旅游新场景开发等品质提升行动,让游客从“玩半天”变成“耍两天”。
在河南洛阳,凭到达当地的火车票可半价游景区;在山东青岛,马拉松选手的号码布,成了游览城市的“万能门票”;在四川成都,凭演出门票可免费游览多个景区和博物馆……
车票、电影票、演出票、展览票……这些票据凭证,串起多个消费场景,延长了消费链条。
6月28日至8月17日,“中华商业第一街”——上海南京路开展“来南京路·乐享夏日”票根联动活动。消费者在上海相关乐园或景区,按照指定渠道支付费用后,可获得南京路商圈的票根联动优惠资源券包,结账时享受多家店铺的95折优惠。
上海最早提出“票根经济”。2024年,上海博物馆推出“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南京路商圈与包括该展在内的5个展联动,提供百货和老字号门店的专属优惠。数据显示,2024年南京路商圈全年接待游客过亿人次,同比增长13%。
超越一城一地限制,票根还成为促进区域文旅融合发展的纽带。2024年以来,川渝两地持续开展“百万职工游巴蜀”工会文旅活动,将两地精品景区串珠成链,推出的年票涵盖川渝多个热门景点。截至目前,年票已发行近30万张,有效促进川渝文旅消费。
【新闻深一度】
浙江杭州旅游部门曾提出“241算法”——每名游客多停留24小时,当地旅游年综合收入会增加约100亿元。票务价格的“减”,换来的是综合消费的“增”。
这也回答了票根何以成为促进消费的“新钥匙”。票根经济构筑了“流量—留量—增量”的可持续转化路径,让消费者从“单一购买”跃迁至“链式体验”。一张小小票根带来的,不只是短期流量的导入,更是消费生态的重构。我国票务市场规模庞大,期待小票根持续释放消费大能量。
浙江省城市篮球联赛(“浙BA”)绍兴市预选赛决赛现场。新华社发
4 赛事经济
以赛为媒,打造城市新名片
8月7日20时,四川成都天府国际会议中心华灯璀璨,2025年第12届世界运动会开幕式在湖光绿茵中举行。
赛场内,来自五湖四海的运动员以赛会友,将激情与汗水挥洒在世运会舞台;赛场外,成都以赛营城,向世界展示“公园城市”的生机活力。
在成都,体育赛事正成为拉动消费的新引擎。这个暑期,成都围绕世运会主题推出100个精品消费新场景;围绕世运会赛事场馆及周边重点文旅资源推出“暑期经典文旅场景地图”,重点打造10余个特色新场景。
来自广东的游客吴林桦在成都待了9天,除了看比赛,其余时间都在感受天府之国的城市魅力。繁华的春熙路、古朴的宽窄巷子、憨态可掬的大熊猫,都给他留下深刻印象。
“办好一个赛事,提升一座城市,带活一片旅游。”今年夏天,江苏各个城市间上演“我为球狂”。
被网友称为“苏超”的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没有大牌球星,却一票难求。“第二现场”观赛热情同样高涨,徐州市联合全市32家景区、商圈,利用大屏资源转播“苏超”比赛实况,并同步开展演艺、市集等系列活动。
火热的不只有赛场上的比拼,还有吃、住、行、游、娱、购的全链条消费。《关于江苏省2025年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的调研报告》显示,“苏超”前6轮比赛监测的旅游、出行、餐饮、住宿、体育5个场景,合计实现服务营收379.6亿元,同比增长42.7%。其中,出行、餐饮场景的省外游客支付占比分别达28.8%、19.7%。
近年来,各地玩转赛事经济,通过举办多种赛事吸引流量,并转化为经济发展增量。
全民健身的沃土上,群众赛事遍地开花:从海南“村排”到“浙BA”,从龙舟竞渡到草原那达慕……热辣滚烫的群众赛事,为产业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广东佛山,以龙舟赛为纽带,撬动龙舟制造、水上表演等产业链条不断延伸;贵州榕江,一度因洪涝灾害中断的“村超”重启即迎热潮,展现文体旅商融合发展的动能。
“动”起来的中国,活力奔涌,精彩不停!
【新闻深一度】
当世运会的灯光点亮夜空,当“苏超”的加油声穿透场馆,赛事,正成为撬动经济、文化与民生多维发展的有力杠杆。
赛事经济旨在通过“体育+”的思维激活多元消费潜力。比赛期间,场馆周边的商圈、酒店、餐饮业、旅游景区等持续获益,从而带动整个区域在赛季内形成集聚性消费热潮。体育搭台,文旅唱戏。特色体育赛事正帮助更多城市“出圈”,带动当地文旅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