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辛德贝格
新华社记者张玉亮 孙浩 夏鹏
丹麦奥胡斯的马瑟里斯堡纪念公园和中国南京的江南水泥厂旧址,相距8000多公里。两地,矗立着两座雕像,刻画的是同一个人——贝恩哈尔·辛德贝格。
25年前,一场由中国发起的寻找,向世界还原了这位丹麦人二战期间庇护中国百姓的往事。
习近平总书记曾讲述辛德贝格等国际友人在南京大屠杀中保护中国人民的感人故事。“对他们的人道精神和无畏义举,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从奥胡斯到南京,新华社记者见证了辛德贝格后人和大屠杀幸存者后人之间一次珍贵的“云端相聚”,也见证了年轻一代正在接续着这场对正义和勇气的追寻。
于恐怖中生出莫大的勇气
蒙蒙细雨中,新华社记者走进辛德贝格外甥女玛丽安·安德森在奥胡斯的住所。视频连线一接通,安德森立即用中文打招呼:“你好!”
连线另一头的南京人黄兴华说:“我的母亲艾义英是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曾在江南水泥厂避难。”
出生在港口城市的辛德贝格热爱闯荡世界,当过海员、士兵。在上海,他为英国知名战地记者彭布罗克·斯蒂芬斯担任助手,记录了淞沪会战中侵华日军的暴行。斯蒂芬斯殉职后,辛德贝格接受丹麦公司雇佣,赴南京郊外的江南水泥厂“护厂”。“愿风险自担”——他签下的是“生死状”。
1937年冬天,侵华日军大举进逼南京。“我目睹了战争所有恐怖景象。鲜血、鲜血、还是鲜血。”辛德贝格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26岁的青年于恐怖之中生出莫大勇气,他和德国同事卡尔·京特打开江南水泥厂大门,为约2万名中国百姓提供庇护。
黄兴华曾听母亲艾义英无数次回忆起那段经历。艾义英的父亲、叔父等亲人被日军残忍杀害后,她的母亲拉着三个孩子,和其他村民一道投奔江南水泥厂,得以幸存。
“日本兵成群结伙闯进去,他举着丹麦国旗驱赶他们:‘不行,走开!’”安德森对记者说,舅舅身材不算特别高大,所幸受过训练,身体健硕。
丹麦作家彼得·哈姆森在《贝恩哈尔·辛德贝格:南京的辛德勒》一书中这样写道:在那个黑暗的冬天里,“原本平平无奇”的辛德贝格“展现出非凡的勇气与坚韧”,挥旗的他总能让日本兵立即后退,“好像对恶魔施了强大咒语”,他还曾举着猎枪面对拥有更强火力的日本兵,“用气势震慑住对方”。
辛德贝格还设立了临时医院救治受伤百姓。他冒险拍摄日军罪行,与德国人约翰·拉贝等国际友人一道,为南京大屠杀留下历史的铁证。
“中国人在寻找他!”
“我母亲常说,如果没有江南水泥厂和辛德贝格先生,就没有我们全家人的今天。”黄兴华对安德森郑重地说,“中国人常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辛德贝格1938年被迫离开南京,不久后移居美国。安德森清晰地记得,1968年7月,舅舅唯一一次同她讲起南京往事,并将一块珍藏多年的丝绸送给了她,“那是中国人为表达感谢而送给舅舅的礼物”。
在安德森展示的照片中,这块泛黄的“感谢状”上有四个大字——“见义勇为”。她认为,勇敢是对舅舅最贴切的赞誉。
2000年,中国使馆在丹麦登报寻找辛德贝格的亲人。安德森的母亲看到消息后,难以置信地说:“中国人在寻找他!”
辛德贝格在南京留守3个多月,却被中国人民惦念了几十年,这让安德森和家人非常感动。“我也应该表达谢意。”她将“感谢状”原件捐赠给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收藏。
安德森多次应邀访华。她说,无论走到中国何处,都能感受到中国人的友善。从2014年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到2015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与中国人民一同铭记历史已成为她的珍贵记忆。
“我在这里等你”
一场穿越时光与山海的寻找,传承着历史的记忆,也延续着跨越国界的友谊。
丹麦人将悉心培育的黄玫瑰命名为“永远的南京·辛德贝格”,捐赠给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黄色象征勇气”,这是安德森的注解。
2014年4月,当时在位的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访华时来到纪念馆,观看了辛德贝格在南京的珍贵史料,捧起了“永远的南京·辛德贝格”黄玫瑰,聆听中国人以玫瑰为题所谱写的友谊之歌。随行的安德森结识了曾受辛德贝格救助的苏国宝老人,对方的讲述继续丰富着她对亲人的理解。
黄兴华的母亲艾义英已于今年1月辞世。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幸存者照片墙上,又一盏灯熄灭了。然而,记忆的灯火正以新的形式继续传承。
作为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黄兴华向南京大学一支年轻的研究团队转述着母亲的记忆。他2014年陪同母亲赴日本参加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证言集会,一名勇于协助该活动的日本人告诉他,“历史真相应当还原”。
这个盛夏,南京大学和平城市研究团队在南京举办《我的朋友——辛德贝格》展览,以年轻一代的视角重新讲述历史,吸引不少年轻观众。“辛德贝格来南京时26岁,就像我们的同龄人。”策展团队成员曹佳颖对记者说,他的勇敢、大爱和坚韧给这些年轻人“带来力量和启迪”。
6年前,南京大学同丹麦艺术家共同创作的辛德贝格雕像,由南京赠予奥胡斯。今年8月18日,南京大学和平城市研究团队在奥胡斯同安德森面对面交流,还于21日在哥本哈根揭幕《我的朋友——辛德贝格》展览。
连线结束前,黄兴华发出诚挚邀请:“欢迎常来中国,我在这里等你。”“很期待见面。”安德森计划12月13日到南京参加纪念活动。
正义,在一场场双向奔赴中接续书写。
(新华社丹麦奥胡斯/南京8月2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