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老街的双拥新貌
——全国双拥模范城天津市和平区双拥工作实践
■王明瑛 王皓月 赵金波
走在天津市和平区街头,时常有种“穿越感”:主干道路上摩天大楼鳞次栉比,百年老街上民国建筑随处可见。在这里,古旧的窗棂和石砖的缝隙里,依然留存着战争年代的印记:80年前的1945年10月6日,正是在这附近的承德道12号,驻津日军签下了投降书。
从1945年八路军驻津办事处筹建,到1949年我军天津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这片土地见证了天津的新生。1956年,寄托着军民热爱和平、向往和平的美好愿望,这里更名为“和平区”。
和平区是天津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翻阅和平区的发展历程,双拥工作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从社区里的志愿服务,到军营里的科技拥军,点滴奏鸣汇聚成和平区双拥共建的时代强音。2025年4月,天津市和平区被命名为新一届全国双拥模范城。
7月25日,以“弘扬抗战精神,永葆军人本色”为主题的天津市和平区第三届退役军人书画摄影展开幕。史冰 摄
急事急办解难题
秋夜,沿着灯火通明的赤峰道一路向北,便来到了驻军某部营区。训练楼修葺一新,沥青路平坦宽阔。
“谁能想到,困扰我们好几年的老大难,区里半个月就给解决了。”该部营房助理王海军告诉笔者,该部营区基础设施比较老旧,特别是前几年采暖管道外露,存在安全隐患。外露的采暖管道不仅供热效率低,维修成本也高,严重影响部队冬季供暖和战备执勤。
前年秋天,该部将这一情况反映给了和平区。和平区立即启动“双拥服务直通车”机制,成立了由城管、热力等部门组成的专项工作组,第一时间来到营区勘查现场、了解需求。
面对改造资金紧张、施工难度大等难题,和平区秉持“部队的事是大事”的理念,急事急办、特事特办。“我们采取‘边设计、边审批、边施工’的模式,24小时轮班作业。”区城管委项目负责人介绍,他们仅用20天就完成改造工程,赶在入冬前实现了营房供暖系统升级。
“能办的事马上办,有困难的事努力办,难点问题创造条件办。”区双拥办主任路明的话,道出和平区双拥工作的特点。据了解,自2020年实施“军地互办实事双清单”机制以来,这种精准化服务模式已累计破解训练场地扩建、家属就医等难题27项。
真情为兵暖桑榆
清晨,笔者来到和平区睦南公园,正遇上军属王国均和彭兰老两口来公园散步。
“我们来天津十多年了。”王国均告诉笔者,他们的儿子是驻天津某部军官。前些年,为帮着带孙子,他们从老家来到天津。
“刚来的时候,人生地不熟,很担心看病、体检等一些事不好办。”彭兰笑着回忆,“没想到和平区的优抚政策这么完善,把我们这些老人的难处都考虑到了。”
王国均说,老两口均患有肝功能异常、高血压等疾病。在和平区,他们每年都能收到退役军人事务局给军属发放的体检卡,享受免费体检。
“体检项目里还有肿瘤标志物检测,让我们上了年纪的人心里更踏实了!”王国均说。
在和平区,有不少像王国均夫妇这样从外地来津居住的军人父母。他们普遍年纪较大、需要身心关怀,但并不像随军家属一样在当地有专门政策保障。和平区以“军人为国尽忠,我们代军人尽孝”为理念,首创“实际随军老年家属”概念,把军人及其配偶的父母纳入优待范围,针对性推出系列关爱举措,如成立拥军优属定点养老院、指定26家医疗机构的部分科室免费提供医疗服务等。
“这项政策的反响很好。”和平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告诉笔者,这些关爱举措是做好“三后”工作的重要环节,“不光让军人父母对和平区有了归属感,同时也给军人子女们吃下‘定心丸’,激励他们更加坚定地扎根部队、保家卫国。”
劳模拥军当表率
在和平区,有段双拥佳话跨越时光:一边是汇聚300多名劳模的“时代精神方阵”——和平区总工会劳动模范协会(以下简称劳模协会);一边是素有“津门文明第一哨”荣誉的武警天津总队执勤第二支队某中队。1995年,双方建立共建关系,至今已整整30年。
“1995年,劳模协会成员有接近200人。上级号召永葆劳模本色,继续服务社会,但没有规定硬性任务,具体要干什么、怎么干,大家一开始没有头绪。”回忆起英模共建活动的缘起,和平区劳模协会79岁的党支部书记夏淑英介绍,“我们讨论时讲到,军队守护了社会的和平安宁,我们才能专心劳动、创造价值。于是大家决定,把劳模们动员起来加入拥军活动。”
1995年,由当时的区政府牵线搭桥,和平区劳模协会与武警天津总队执勤第二支队某中队建立共建关系。劳模们的拥军活动坚持“三到、五送”,“三到”就是春节、建军节、老兵退役时必到,“五送”则是送精神、送物质、送文化、送技术、送温暖。
天津市和平区劳模协会成员与武警天津总队执勤第二支队某中队开展共建活动,活动中邀请当地小学生一同参与书法展示环节。李胜利 摄
近日,武警天津总队执勤第二支队某中队邀请驻地中小学生代表走进军营,参观中队荣誉室。史冰 摄
曾担任武警天津总队执勤第二支队政委的秦国志,至今珍藏着当年劳模进军营慰问的照片。“劳模和战士们在精神层面上互学互促,这份情能守30年,不容易。”秦国志说。
“今年‘八一’,我们也准备了防暑用品等去军营慰问。”天津市劳模金永信说,“我们还组织劳模代表进军营宣讲,让劳模精神和报国情怀在共建中相互交融。”
近年来,劳模协会协助中队建起拥有5万册藏书的“英模图书室”,还邀请全国劳动模范走进军营作先进事迹报告,鼓励官兵在岗位上拼搏进取,肩负时代重任。
舟连山海谱新篇
今年4月21日,“和平方舟”号医院船停泊天津——这是2023年11月天津市和平区与海军“和平方舟”号医院船正式签约共建以来,“和平方舟”号医院船首次来到天津。
4月21日,天津市和平区干部群众欢迎海军“和平方舟”号医院船来津。李胜利 摄
“当‘和平方舟’的名字与和平区相连,和平区的双拥工作就有了更广阔的舞台。”和平区本就有着深厚的拥军传统,而“和平方舟”作为“生命之舟”“和平名片”,曾多次赴海外执行人道主义医疗任务。由同一个名字牵起的“城舰之约”,成为了和平区开展双拥工作的新载体。
停泊期间,天津市各界群众分批登舰参观,感受“和平方舟”的独特魅力。72岁的退役老兵温松年参观“和平方舟”号医院船后感慨:“能够近距离接触这么先进的医疗设施设备,作为一名老海军,我打心底里骄傲!”
在“和平方舟”号医院船的舱室里,和平区的拥军印记无处不在。从医疗设备到文化产品,从应急物资到生活保障,每一件捐赠品都承载着和平区人民对子弟兵的深情厚谊,传递着拥军优属的坚定承诺。正如舰上官兵在留言簿上所写:“从海河之畔到万里海疆,我们守护的不仅是生命的希望,更是军政军民团结凝聚的中国力量。”
“站在新一届全国双拥模范城的新起点上,我们要让‘城舰共建’成为展现天津双拥工作质效的新名片。”和平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副局长董峰说,未来5年,和平区将重点推进社会化拥军平台建设,健全拥军支前体系,持续深化“城舰共建”活动,让军民之间的绵长情谊随舰艇航迹向深蓝延伸。
现场链接
商圈里的“暖心驿站”
■王明瑛 王皓月
初秋的天津,微风送爽。漫步在繁华的和平区南京路上,津汇广场街角处一条鲜红的横幅格外醒目:“海河桥、天津眼,哏都相声笑开颜;五大道、意风街,活动站来歇一歇。”横幅下方,“退役军人活动站”标识牌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推门而入,活动站内装潢遍布迷彩要素,展柜内武器装备模型错落陈列,书架上是军事题材的杂志报刊和红色书籍。环顾这方不大的空间,红色文化和军旅气息自然交融,让人不由心生亲切感。
“进屋坐下来喝口水吧!”活动站负责人孙宝热情地招呼。几位刚结束执勤的民兵推门而入,孙宝向他们递上矿泉水:“你们辛苦了!”
今年54岁的孙宝,老家在安徽阜阳。孙宝告诉笔者,他18岁来天津打工,起初挑担卖菜,后来学了一手技术,从机电水暖安装干起,再到从事工程维保、食品贸易,孙宝生意越做越大。他总说:“日子过好了,不能忘了本。”
2023年6月,孙宝怀着回馈社会的初心,向和平区五大道街道办事处申请,成立了退役军人活动站。“当兵是为国家奉献,应该响应国家号召,给他们提供更多关爱。”孙宝说。
“军人军属、退役军人来这里,能领取矿泉水、给手机充电、咨询旅游信息、寄存行李。”指着墙上金灿灿的“拥军企业”牌匾,孙宝脸上满是自豪,“军人保家卫国、退役建功社会,咱们得用心对待!”
活动站里,电子屏滚动播放征兵政策和和平区拥军优属举措,设置退役军人就业咨询窗口,还可以为退役军人免费量血压、测血糖。如今,这里已成了商圈里的“暖心驿站”,常有年轻人来参观。
据和平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介绍,活动站运行两年来,已为上万名军人军属、退役军人提供服务,成为商圈里名副其实的“拥军坐标”。
图片设计:扈 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