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占据主要道路和制高点,命你部做好战斗准备!”初秋深夜,某野外训练场,陆军某旅一场多兵种协同训练有序展开。
侦察分队官兵趁着夜色潜入密林,炮兵分队官兵运用夜视装备展开侦搜,主战分队官兵向任务区域快速机动……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各作战单元迅速展开行动。
“战争不分昼夜,我们组织夜间训练,就是要引导官兵时刻保持‘弓满弦、带甲眠’的备战状态。”该旅领导介绍,此次训练,他们紧贴实战构设多兵种协同作战场景,围绕隐蔽接敌、引导打击等课目展开专攻精练,锤炼官兵夜战本领。
“仅剩3号道路可供装甲车辆通行,且‘敌’反装甲武器已占据有利地形。”机动途中,根据侦察分队传回的情报,指挥员迅速研判战场态势,果断调整进攻战术和协同时机。
步兵、侦察、电抗分队持续袭扰,吸引“敌”注意。装甲车辆迅速疏散隐蔽,待炮兵分队实施火力打击时,借炮火声掩盖发动机轰鸣,沿3号道路全速开进。
各分队合力突击,顺利抵达预定地域后,立即投入“战斗”。官兵实时共享战场信息,保持密切协同,很快瓦解“敌”外围防线,最终成功占领“敌”指挥所,完成既定任务。
晨曦微露,参训官兵征衣未解,就地展开复盘。针对查找出的“敌情预想不充分”“隐蔽接敌意识不强”等短板不足,他们逐一制订针对性补差计划,为接下来的训练找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