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山海:探亲路上的记忆
■胥秀珍 林庆港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张容瑢
守望山海。樊 罡摄
刘尚绘制高山上的彩绘墙。刘佳乐摄
温海涛一家三口包饺子。刘佳乐摄
何春林和家人在一起。刘佳乐摄
一位探亲军嫂与丈夫团聚。刘佳乐摄
观通兵在阵地巡逻。刘佳乐摄
星河如流,鹊影成桥。转眼七夕将至,传说中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相逢的时节,此刻映照着多少温馨的守望、团圆的期许。
军人夫妻的相聚,并非日历上一个被圈定的必然,不囿于七夕的浪漫,而是写在365个日夜的坚守里,写在强军兴军的壮阔征程上,写在国泰民安的岁月静好中。在他们心中,团圆,不在朝夕相伴,而在彼此牵挂的时刻,在每一次理解和包容的细节之中,在共同的家国守望之中。
每年夏天,东部战区海军某观通旅迎来探亲高峰期。从高山之巅到边陲小岛,军嫂的团圆之路,曾是漫长与艰辛的代名词,如今却成为丈量军营进步的温暖标尺。时代发展,团圆的故事有了新注脚:从“简陋艰苦”到“温馨整洁”的家属楼,从“山水迢迢”到“六通四达”的交通方式……军嫂的探亲之旅镌刻着时代的辙痕,每一处细微变化都连着强军的坐标。
年年七夕,今又七夕。
——编 者
三代家属房里的岁月情长
一个月前,东部战区海军某高山观通站迎来了一群特殊的“游子”。
在建站60周年之际,50多名曾在这座高山工作、生活过的官兵及家属从五湖四海而来,好似翱翔的“候鸟”,飞回心心念念的“家”。
这座高山之巅上的观通大队第一任大队长张贤信,带着家属冷月娥也来了。站里安排了车辆接站,冷月娥却执意不肯坐车:“我想趁还走得动,再走一趟上山的路。”
跟她有同样想法的还有另外几名军嫂。就这样,在时隔了数十年光阴,军嫂们又一次踏上这条用爱织就的“银河山路”。
徒步上山,但军嫂激动的心情一如当年,纵使岁月让青丝变白发,也无法改变这份情感的重量与厚度。
她们来到站里,第一件事便是去当年家属房所在地看看。当已至古稀之年的高山老兵及家属,踏入如今宽敞明亮的家属房,他们难掩喜悦之情,禁不住左看右看:空调控制室温,洗衣机在阳台工作,冰箱内摆满新鲜的蔬果。
冷月娥摸了摸墙上的儿童身高贴,眼里涌出泪花。她还记得,上个世纪80年代,这座山上的家属房连玻璃都没有,除了建筑墙体,有的地方还搭了雨棚和篷布。
尽管当时条件艰苦,却抵挡不住军嫂为爱“迁徙”的脚步。回忆昔日场景,她们中不少人眼睛湿润了。这是喜悦的泪花,是欣慰的泪花。
此情此景,让驻守高山29年的一级军士长温海涛动容。时光的钥匙,再一次打开记忆的大门,他回想起妻子丁芳第一次上山的场景。
那年夏天,还没来过这座大山的丁芳,穿着新裙子和高跟鞋,硬是从山脚爬到了山顶。山路坑洼,她的一只鞋跟断了,裙边还沾满泥点儿。
当战友一路小跑来告诉温海涛,门口有个姑娘来看他时,他眼睛瞪得像铜铃。
那时的家属房,不过是石头垒的矮房,风透过石缝钻进来,带着大海的味道。屋里设施,也极其简陋。
温海涛一直没让妻子来探亲,就是怕她受委屈。眼前的姑娘笑着说:“想你了,我就来了。”
探亲的日子,丁芳从没抱怨过。见炊事班忙不过来,她就挽起袖子去择菜;看战士们开垦荒地,她拿起锄头刨土。温海涛看着她汗湿的额发,心里像被什么烫了一下——这个千里迢迢来看望自己的姑娘,就是他要用心守护的人。
如今有了自己的房和车,有了可爱的女儿。温海涛这个朴实憨厚的军人,不知该如何表达他对妻子的感激。
“你陪我走到今天,我用一生守护你。”温海涛是这么想,也是这么做的。
从“雨棚屋顶”的草房,到“石头垒起”的家属房,再到如今窗明几净的家属楼,历经三代更迭的家属房,承载三代军人家庭的记忆。
去年元旦,家属楼内洋溢着幸福的气息。年轻指导员在战友见证下,举着戒指向女友辛思慧求婚,两人眼角的暖意仿佛能融化窗外的雪粒。
那晚,营区的枝丫随风摇曳。“当年你上山,我心里很是担忧,怕这里的艰苦日子留不住你。”温海涛给妻子递去一杯热茶,言语中无比感慨。
丁芳接过杯子,指尖触到温热的杯壁,笑道:“你驻守的地方,早已是我的第二个家。”
家属楼温馨的灯光点亮,照亮这对夫妻跨越山海的携手与坚守,映照着一代代军嫂守望军营的岁月情长。
从“再也不来”到“风雨无阻”
盛夏时分,船刚靠岸,咸腥的海风吹在脸上,军嫂范文玲低头看了看手机,从乘船离开码头到踏上海岛,刚好3个半小时。
老兵何春林已在岸边等候多时,黝黑的脸上露出笑容,接过妻子的行李箱。
范文玲跟着他,往车上走:“这大船稳得很,我连晕船药都没吃。现在这里交通便利,通航的小船都变大船了。”
到达营区,操场内,年轻战士正扛着训练器材往仓库走,见了范文玲热情打招呼:“嫂子好!”范文玲也笑着招手回应,随即转头看向何春林:“可还记得我第一次来这里的情景么?”
何春林顿了顿,挠了挠头:“咋不记得,你第一次上岛,别人冲你喊‘嫂子好’,你害羞地低着头。”
那时,范文玲鼓足勇气登岛,谁料碰上台风,船期改了又改,她从老家坐了2天火车才到达海边,又等了几天,船才来。
好不容易上船,却又遇上大风浪,她抱着舷边的栏杆,胃里翻江倒海,心里把何春林埋怨了“八百遍”。
中途换乘登陆艇时,浪头差点把小艇掀翻,她紧紧攥着背包带,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再也不来了!”
等到终于踩着摇晃的木板踏上海岛,看到何春林穿着作训服站在码头上,她积攒了一路的委屈涌上心头,走上前使劲捶他,带着哭腔说:“这里谁爱来谁来,我再也不来了。”
何春林没有说话,心疼地用手替妻子擦去泪水……
可后来呢?
后来,范文玲成了家属楼里最爱笑的军嫂——她每年都会在部队规定的时间上岛探亲,带着家乡特产来,夏天背着塞满藿香正气水的背包来,秋天拎着给官兵准备的家乡菜来,冬天裹着棉袄、踩着结了冰的台阶也要来……
只是,每次抵达站里,范文玲总要念叨一句“麻烦”;离开的前一晚,她会把何春林所有的衣物清洗干净、整齐叠好。
范文玲停下脚步,望着远处翻涌的浪花。以前部队一年只有一次探亲假,要么他挤着客运船回家,要么她顶着风浪上岛,每次分别都充满不舍。
有次何春林休假结束,从家乡返回海岛,儿子哭着说:“爸爸什么时候才能再回来?”范文玲偷偷躲在厨房抹眼泪。
“现在不仅交通便利,政策也越来越好了,一年能分段休假了。”范文玲踢着路边的石子,开心地说。
“以后不用总盼休假前那一趟船了。”更加人性化的探亲政策,看似是解决军人家庭团聚的具体小事,实则是凝聚军心士气至关重要的一环。
今年上半年,一则采访何春林的短视频,在网上引起反响。何春林和家人的团圆故事感动网友。
从军29年,何春林常年驻守在高山海岛。孩子出生时他抱了抱,再回去已经会走了……采访中谈起家人,何春林泪湿眼眶:“对家庭亏欠太多了。”
提起这件事,何春林不好意思地说:“太难为情了,让大家看到自己脆弱的一面。”
这些年,何春林和范文玲见证了军营变化带来的暖流,体会到越来越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军人的爱情,就藏在这一次次往返探亲记忆中,藏在从“再也不来”到“风雨无阻”的转变里,藏在暖心的政策里,像岛边的礁石被岁月磨得温润,却从未被风雨动摇。
彩绘墙上共绘家国画卷
海岛上,该观通旅下辖某部营区有一面彩绘墙。
墙面上跃动的色彩,驱散守岛生活的单调,藏着军嫂刘尚对丈夫、老兵李金阳的牵挂。
今天,在距这座小岛数百公里外的某高山观通站内,一幅同样出自刘尚之手的彩绘墙,正在述说一份跨越山海的牵挂。
前些年,刘尚初登海岛探亲便深受触动:驻守在“三无”小岛的营区里,院内墙壁是清一色的大白墙,官兵生活工作的营区色彩单调。
“能不能为他,为战友,为这座小岛做点什么?”看着丈夫和战友辛勤值守的身影,身为动画师的刘尚,心里萌生一个念头——为这片海岛增添一抹色彩。
这一想法,得到了李金阳和全岛官兵的支持。
每天天刚亮,刘尚就带着颜料来到营区一面营院墙前,一站就是数小时。阳光直射墙面,汗水顺着额角流进眼睛,她用袖子一抹,继续画;海风裹挟着水汽,她反复叠加色彩,确保颜色鲜亮持久。
2个月后,这幅“我如此热爱祖国的小岛”彩绘墙惊艳亮相。
军嫂上岛下岛,总会在这面墙前驻足,指尖划过“小岛”二字,仿佛能触摸到爱人的温度。
海防官兵身在海角,但他们的印记、他们的牵挂、他们的爱,却以一种浪漫的方式在画中停留,在军嫂的手机相册中定格,日夜陪伴着家人。
去年,李金阳因工作调整离开小岛,调任该旅某高山观通站。高山之巅常年云遮雾绕,营区大门口的墙壁显得陈旧。探亲的刘尚看着营区同样简朴的环境,再一次拿起画笔。
“高山,有与海岛截然不同的风景。”这一次,她选择了更明亮的颜料,结合观通站特点,与官兵协力完成这面高山特色彩绘墙。
7月高山,午后阳光紫外线极强,刘尚坚持每天完成部分区域的绘制。李金阳在战位值班,妻子不放心年幼的孩子独自留在家属房,便把孩子带在身边,不到一星期,娘儿俩晒得“又红又黑”。
“嫂子歇会儿,我们来帮你准备颜料!”官兵训练结束,总会围过来搭把手。有人帮她打网格,有人帮她调和颜料;还有人示范动作,让她把自己挺拔的剪影定格到彩绘中。
渐渐地,一座座雷达球,在刘尚的画笔下拔地而起,观通兵坚守岗位的身影,在刘尚的画笔下呼之欲出。一幅彩绘长卷,宛如流动的诗篇,雷达荧屏上的点点星光,连通大洋深处一艘艘劈波斩浪的战舰……
彩绘墙完工之际,全站官兵用热烈的掌声向刘尚致敬。“嫂子,你可真神啊。”一句赞美饱含战士真挚的感情。
李金阳悄悄给妻子准备惊喜,他精心挑选了一块山石,笨拙地雕刻出“阳”和“尚”两个字。彩绘墙完成的那天,他亲手把礼物送给妻子,两人紧握着写满爱意的山石,相视而笑。
军人爱情,山石见证刻骨铭心,车票则讲述着幸福的“双向奔赴”。
这些年,两人把“双向奔赴”的机票、船票、火车票都留存下来,夹在笔记本中,更存放在记忆深处。
这些年,从海岛到高山,刘尚的画笔始终追随着丈夫的脚步。李金阳有时会说:“不要画那么多,别太累了。”刘尚却总是笑着摇头。
在这名年轻的军嫂看来,丈夫和战友在海防执勤的身影是如此挺拔,他们是忠诚的浪花白,是山上的青松绿,更是时刻准备着的炽热红。
刘尚决心用画笔记录爱人的坚守,用色彩点缀他身处的环境。如今,小岛上的彩绘墙在海风里愈发鲜亮,高山上的彩绘墙在云雾中更显明丽。
这两面彩绘墙,一面映着潮起潮落,一面望着云卷云舒,不仅是刘尚用色彩编织的属于他们夫妻之间的浪漫,也是千万军嫂以爱为桥、跨越山海的缩影,更是比山盟海誓都更沉静、更坚定的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