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胜利号角的回响”
——3名第五届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获奖选手的故事
蔡妤近影。
李婧近影。
付汝佳近影。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以“胜利号角的回响”为主题的第五届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落下帷幕,来自全国各地的175名参赛选手深情讲述224个红色故事。
吉林省四平战役纪念馆讲解员王璐,现场吹奏起口琴,生动再现杨靖宇将军在绝境中用音乐鼓舞斗志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来自云南大理洱海科普教育中心的崔恩铭,身着带有民族特色的服装登台,用一组组数字展现滇缅公路修筑之难和滇西人民的不屈精神……台上,选手创新运用多种形式,让红色故事跨越时空、激起共鸣。赛后,他们前往全国多地展开宣讲,将红色文化送到更多人身边。
——编 者
“金牌讲解员”、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讲解员李婧——
走近英烈 讲好英烈
■中国国防报记者 赵晓菡
“作为党的同龄人,她的一生始终回荡着一首歌——就是我们刚刚听到的这首《国际歌》……”日前,在第五届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决赛现场,来自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的讲解员李婧以瞿秋白翻译的《国际歌》为引,讲述了他的女儿瞿独伊的故事。
“我的父亲是一名军人,我从小就是听着父亲讲红色故事长大的。”李婧说,2004年,父亲转业安置到重庆工作,全家搬到重庆生活。不久后,父亲便带着李婧来到渣滓洞和白公馆遗址参观。现场,讲解员将江姐、小萝卜头的故事娓娓道来,革命先烈英勇奉献的一生仿佛呈现李婧眼前,让她久久不能忘怀。大学毕业后,李婧看到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的招聘信息,立即报了名。
刚刚成为红色讲解员时,一位前辈对李婧说:“讲好英雄故事,首先要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那时,她还不太懂得这句话的含义,仅仅通过白纸黑字的历史,如何走进英雄的精神世界呢?
李婧利用业余时间大量阅读相关资料和书籍,向专家和前辈请教,了解展品背后的历史,挖掘红岩革命先烈的故事,感悟红岩精神的深刻内涵。
一次,博物馆举办红岩革命故事展演。为了演绎好江竹筠、张露萍等革命先烈形象,李婧专门借阅很多本书,了解英烈的一生,探寻他们如何觉醒、如何成长、如何作为一名战士去斗争。一场展演结束后,有人问:“如果你是革命先烈,面对生死会如何选择?”她坦言:“我站在舞台上的每一刻都在感悟她们的抉择,并渴望成为像她们一样的人。”
“讲解红色故事需要紧跟时代特色,将刻板的说教变为生动的演绎。”李婧介绍,近年来,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应用全息投影、3D建模、VR等数字技术,探索数字赋能红色文化保护传承。李婧还带领讲解员团队探索沉浸式宣讲模式,融入互动问答、红色歌曲演唱、诗歌朗诵等内容,增强讲解的参与感和吸引力。同时,针对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参观群众,灵活调整讲解重点及语速,准确回答参观群众的现场提问。
今年4月,重庆工程学院学生来到周公馆参观。李婧和同事们身穿民国时期服装,在历史场景复原展区,以第一人称视角讲述张露萍为保护党组织安全、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讲解结束后,一名学生在观众留言簿中写道:“原来,忠诚和担当不是口号,而是在极端艰难的抉择中体现出来的精神信仰。张露萍的选择,让我看到了一个革命者钢铁般的意志和极致纯粹的信仰。”
“让更多人了解红色故事,是我的责任。”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结束后没多久,李婧就赶赴数千公里外的西藏博物馆进行宣讲,让红岩精神走出博物馆,在雪域高原绽放。
“金牌志愿讲解员”、湖南雷锋纪念馆“追锋”宣讲团成员付汝佳——
内容为王 真情为魂
■吴林先 中国国防报记者 陈 静
“伴随巨大的轰鸣声,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冲上云霄,开启了它的第584次飞行。每当这样的时刻,总有一个名字在星河间久久回响……”第五届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决赛现场,来自湖南雷锋纪念馆的志愿讲解员付汝佳深情讲述“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王永志,参与或主持我国多型号导弹研制、火箭研发、送中国人进入太空并筹建空间站的故事。
“湖南‘十步之内,必有芳草’,是生我养我的红色沃土。”付汝佳说,小时候父母经常带她参观烈士公园、八路军驻湘通讯处、雷锋故居等红色场馆。
大学毕业,付汝佳入职望城区电视台,成为一名记者。在工作中,她采访挖掘“革命母亲”陶承、工人运动领导者郭亮等多位英烈的红色故事,查阅烈士故居收藏的报纸杂志、文电资料、照片图册等。付汝佳希望,这些宝贵的一手资料和故事,能够让更多人听见,于是,她选择加入雷锋纪念馆正兴学雷锋志愿服务中心,成为“追锋”宣讲团的一名志愿讲解员。
“这部分讲解要更有感染力,可以试着加入一些互动问题……”在雷锋生平事迹陈列馆展厅里,付汝佳指导“徒弟”谭婉婷调整讲解节奏。她格外喜欢“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的火热”这句话。为了把雷锋故事讲得更有“味道”, 付汝佳调制“泥土味”宣讲配方,通过诗歌朗诵、红歌演唱等形式,活跃现场气氛,让红色故事“活起来”。从AI创意视频到红色微短剧,从线下宣讲到线上“云课堂”,付汝佳和同事们口中的雷锋故事,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初赛期间,付汝佳没有照搬熟悉的雷锋故事,而是选择讲述更贴近抗战主题的芷江机场修建故事。为此,她专程赶往芷江,采访98岁的亲历者陈冬元,还原群众用血肉筑跑道的细节——“空袭警报响起时,染血的石碾成为无声的见证者”。从“读万卷书”到“行万里路”,历史在她的讲述中有了温度。
“内容为王,真情为魂。”担任志愿讲解员10年来,付汝佳始终保有这样的信念。当记者追问如何用一句话总结这段历程,她回答道:“一群人,一条心,一件事,一场无悔的追寻。”
“金牌讲解员”、延安西北局革命旧址讲解员蔡妤——
感动自己 感动听众
■王武俊 李铭新
“红色电波传播到哪里,哪里就会凝聚起同仇敌忾、抗战到底的信心和力量……”大赛现场,来自延安西北局革命旧址的蔡妤,以《红色电波中的胜利回响》为题,讲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在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传播党的声音,成为抗战救国精神阵地的故事。
蔡妤是土生土长的陕西延安人,从小望着宝塔山、喝着延河水长大。“我深爱这片热土,也渴望用这份热爱感染更多人。”大学毕业后,她选择到延安西北局革命旧址管理处工作,成为一名红色讲解员。
为了讲好西北野战军转战陕北时期群众踊跃支前的事迹,蔡妤辗转多地找到当年支前模范的后代,听他们讲述父辈的故事。缝军鞋的针脚、烙干粮的火候……蔡妤将点滴细节都写在笔记本上。回到延安讲起那段历史,她指着窑洞里展出的纺车说:“大家细看木轴上面磨出的包浆,当年边区妇女就是用这种纺车,3个月纺出800斤棉纱,足够做300件军装。”
“感动听众,必先感动自己。”这是蔡妤作为红色讲解员的追求。前来参观的人群中,有拄着拐杖的老兵,有戴红领巾的学生,还有背着相机的年轻人。蔡妤的讲解形式,也随之变化调整。接待老兵,她会放慢语速,问:“您还记得当年总部机关的伙房在哪儿吗?”面对年轻人,她指着历史影像资料,说:“这张照片里的电报机,和今天的5G基站一样都是为了传递信息,只是如今速度快了千万倍。”
蔡妤印象最深的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听到“毛主席给延安人民的复电”时,紧紧握住她的手说:“一定要把这段历史讲好。”那一刻,蔡妤真切感受到肩头沉甸甸的使命——她守护的不仅是历史,更是民族情感的根脉。
今年7月,一群来自西安的高中生到线下数字展馆参观。他们戴上AR眼镜,“列席”1942年西北局一次重要会议,在数字沙盘前直观看到“359旅开垦南泥湾”的成果。“红色基因的传承,既应守住历史温度,也应拥抱科技热度。”蔡妤介绍,近年来,管理处打造“线上线下融合、虚实场景交织”的沉浸式教育体系,应用数字技术将150余孔窑洞、机关餐厅等历史场景进行高精度还原,让革命历史从展板上的文字变成可触摸、可参与的鲜活体验。
“我希望把这里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让红色精神的根扎得更深些。”讲解员大赛一结束,蔡妤就回到延安重返岗位展开宣讲。“每一次走进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旧址,耳畔总会回响起《延安新华广播电台进行曲》。”蔡妤说,“我会进一步做好红色故事的挖掘、研究、阐释工作,让更多人感受陕北这片红色热土的磅礴力量。”
参赛选手讲稿摘登
红色电波中的胜利回响
1940年12月30日19时整,一个响亮而振奋人心的声音从陕西延安传向全国各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XNCR现在开始播音:全中国的同胞们!日本侵略者在我们中国的神圣土地上已经横行霸道几年之久,虽然我们的武器薄弱,但我们的军队不怕牺牲,英勇杀敌……”这声音划破硝烟弥漫的长空,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座广播电台诞生了。
一篇篇抗日檄文,一则则鼓舞人心的报道,汇聚成强大的红色电波。1945年8月15日,敌人投降的消息也通过电台在华夏上空回荡。(蔡 妤)
我们都是“王家川”
1939年的一天,八路军120师359旅717团在山西上下细腰涧遭到围攻,“平山团”紧急驰援。为给战士们争取更多时间和有利位置,王家川冲入敌群,奋力拼杀,最终英勇牺牲。
王家川牺牲后,他的弟弟王三子接力参军。王三子说:“俺娘说,俺哥牺牲了,俺就来替他,俺就叫王家川!有一天,俺要是牺牲了,家里还有个16岁的弟弟,让他也参军,也叫王家川。俺们村里还有上百个青年呢,他们都叫王家川,平山的王家川是死不完的!”那一刻,王家川不再是一个人的名字,而是中华儿女向死而生、共赴国难的精神旗帜。(陈 双)
口琴声化作穿越时空的号角
1939年,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被日寇疯狂围剿,零下30多摄氏度,战士们饥寒交迫,抗联到了最艰难的时刻。忽然,一声琴音划破死寂,随之一个战士轻声哼唱“我们是东北抗日联合军,创造出联合军的第一路军”,接着是第二个、第三个……歌声从低吟变成呐喊。
《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军歌》的创作者是杨靖宇。他把口琴带到部队、带上战场,成为那个至暗时刻的精神武器。1940年,孤身一人与敌人战斗的杨靖宇壮烈牺牲,他的遗物中就有这只被磨得发亮的口琴。(王 璐)
均为受访者供图
本版制图:扈 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