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平山县“模范大枪班”烈士纪念园
太行山下的抗日丰碑
■张吉峰 杨 宸
烽火档案
1940年秋,河北省平山县东回舍镇组建青年抗日游击队,人称“回舍大枪班”。这支队伍历经大小战斗100余次,先后缴获三八式步枪、轻机枪、火炮等装备1000余件,击毙俘虏日伪军2000余名。
1941年5月4日,晋察冀边区军民联合大会上,“回舍大枪班”被授予“模范大枪班”荣誉称号。
“回舍大枪班”民兵合影。“模范大枪班”烈士纪念园供图
“土枪也能打豺狼,大枪班里出好汉!”在河北省平山县东回舍镇,这句流传了80余年的抗日歌谣,至今仍在街巷间回响。近日,笔者踏访“模范大枪班”烈士纪念园,追寻那段奋起抗争、抵御外侮的岁月。
1939年10月,日军占领东回舍镇,修建据点、碉堡,实行严密封锁。党领导的抗日政权——东回舍村公所撤到村外坚持游击斗争。1940年3月,在上级党组织的领导下,东回舍村公所成立民兵抗日武装——“东回舍大枪班”,共产党员邢连双任班长。后来,随着形势发展,周边多个村庄的民兵骨干相继组建“大枪班”。
“刚成立的‘东回舍大枪班’只有两支老式‘汉阳造’,其中一支在射击时不能正常装弹。”纪念园管理员安康美介绍,“民兵们笑称,‘我们这是一条半枪闹革命’。”
走进烈士纪念园,一座镌刻着84位英烈姓名的纪念碑静静矗立在山岗上。安康美指着碑文中“1940年秋”的字样介绍:“这一年日军占领南水村,想彻底剿灭周边抗日武装力量。”为了更有力打击敌人,东回舍、西回舍、白塔坡、南水等多个村庄的“大枪班”联合起来,成立30余人的青年抗日游击队,人称“回舍大枪班”。
跟随红色讲解员狄卓航,笔者走进陈列馆。狄卓航是“回舍大枪班”民兵狄更祥的曾孙,经常在烈士纪念园义务讲述当年的战斗故事。他指着展柜中一支老式步枪,说:“当年,太爷爷狄更祥就是用这支‘汉阳造’步枪,在西冶集市击退日军袭扰。”
抗战期间,党领导的抗日政府在西冶村开设集市,方便村民交换物资、保障日常生活。1941年夏,日军多次来到集市掠夺,没收赶集群众的钱财和贵重物品。“时间长了,没人敢去赶集。”狄卓航说。
为保障乡亲们日常生产生活,开集当天,邢连双带领30余名队员在日军必经山坳设下埋伏,狄更祥手持这支步枪击毙5名日军。此后,集市重归热闹,乡亲们赶集时常常念叨:“有‘大枪班’在,咱们心里踏实!”
展柜内,一把锈迹斑斑的大铡刀格外醒目。“这是民兵张士彦最趁手的武器,我的太爷爷李田锁跟他是同班战友。”李田锁曾孙、现任东回舍村村支书、民兵连连长李鹏龙说,“捣毁白塔坡炮楼,就用它劈开了路障。”
白塔坡是日军封锁线上的一个重要据点。1941年,“回舍大枪班”接到命令,要求他们伺机拔掉白塔坡据点。邢连双带领队员秘密侦察敌情,经过多次接触,一名叫做赵天运的伪军被争取过来,双方约定里应外合端掉据点。
5月1日傍晚,炮楼亮起灯光暗号,两颗手榴弹爆炸。“埋伏在外面的20余名民兵,像离弦的箭冲了出去。”说到激动处,李鹏龙挥动双手,“张士彦举着这把铡刀跑在最前面,劈开铁丝网路障,众人跟着往里冲。”
攻打白塔坡炮楼一役,驻守日军悉数被歼,“大枪班”无一伤亡,缴获火炮1门、轻机枪1挺、三八式步枪8支和子弹万余发。“这仗打得漂亮,装备一下子鸟枪换炮,乡亲们都夸‘大枪班能顶一个连’!”李鹏龙说。
如今,烈士纪念园里,常有参观群众前来献花,一群来自西柏坡中学的学生正在纪念碑前宣誓。
平山县人武部组织民兵骨干来到“回舍大枪班”铜像前接受现地教育。付建伟摄
训练场上,东回舍村民兵连正在进行战斗体能训练。李鹏龙设计的“山地负重急行军”“无照明武器分解”等训练课目,直接源于“大枪班”战时经验。“当年长辈们能背着30斤弹药连续行军40里,现在我们也吃得了这个苦。”
夕阳西下,纪念碑的影子拉得很长,宛如一杆永远挺立的大枪。陈列馆墙上,镌刻着一句誓言:“只要太行山在,大枪班的魂就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