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抗战时期我军对战争主动权的夺取
■徐 昊
引言
习主席强调,军事领域是竞争最为激烈的领域,积极进取才能掌握先机和主动。战争主动权是军队在战争中的行动自由权,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抗战时期,从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到坚持贯彻全面抗战路线,从提出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到发展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从广泛建立抗日根据地到积极开辟敌后战场,中国共产党着眼夺取战争主动权,陷敌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为全民族的持久抗战和最后胜利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领导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占据主动,力避被动
毛泽东同志着眼抗日战争全局,深入阐述了抗日游击战争的特殊战略地位及其战略问题,把通常只是正规战争辅助形式的游击战争提到战略高度去认识、去组织,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军事战略上的创举。这种战略方针的实施,使我军能够在敌占区广泛开展游击活动,灵活机动地打击敌人,逐渐掌握战争主动权。毛泽东同志明确指出:“在长期奋斗中,游击队和游击战争应不停止于原来的地位,而向高级阶段发展,逐渐地变为正规军和正规战争……我们将经过游击战争,积蓄力量,把自己造成为粉碎日本帝国主义的决定因素之一。”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使游击战争“从战术范围跑了出来向战略敲门”,成为我军主要的抗日作战形式。毛泽东同志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提出了抗日游击战争的6个具体战略问题,即: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和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和正规战争相配合;建立根据地;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向运动战发展;正确的指挥关系。他指出:“这六项,是全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纲领,是达到保存和发展自己,消灭和驱逐敌人,配合正规战争,争取最后胜利的必要途径。”
在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抗日游击战争战略指导下,八路军、新四军等我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及时而大胆地深入敌后,先建立山区根据地,接着再发展平原地区,迅速完成战略展开,开辟了华北、华中等敌后战场。全国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针对日军调整策略,将其主要兵力用以对付我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企图,中共中央适时制定了巩固华北,发展华中和华南的战略方针。华北八路军主力大规模深入冀鲁豫平原,形成山区和平原根据地互相支持的局面;华中新四军东进北上,进一步打开华中抗日游击战争的新局面;华南各抗日游击队开辟华南敌后战场,使抗日游击战争得到进一步扩展。敌后游击战争的广泛开展,不仅重塑了抗日战争的战场态势,变敌人的后方为前线,而且形成了敌后战场独当一面的战略格局,我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牢牢掌握着战争主动权,并成为坚持抗战的中坚力量。
采取灵活多变的游击战争战术,以己之长,击敌之短
“行动自由是军队的命脉,失了这种自由,军队就接近于被打败或被消灭。”为此,我党领导人民军队着眼战争特点和发展情况开展游击战争,掌握战争主动权。抗日游击战争的作战指导方针、原则和方法即战略战术,其基本精神就是要通过战役战斗的积极进攻来寻找并掌握游击战争主动权。游击战争不同于正规战争,其特有的任务要求决定其作战方式多种多样,战术也必然灵活多变,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变被动为主动,变劣势为优势,贯彻积极、主动、灵活的思想。朱德同志在接受史沫特莱等中外记者采访时阐述:“在战略上,我们打的是持久战,消耗敌人的战斗力量和补给。在战术上,我们打的是速决战。因为我们在军事上比敌人弱,我们永远避免阵地战,而混合使用运动战和游击战,打击敌人的有生力量。同时,我们发展游击战,扰乱、吸引、分散和消耗敌人。”基于游击战术思想的指导,抗日游击战争创造了一整套适合自身特点的战法体系。通过灵活的游击战术,我军牢牢掌握了战场主动权,使敌人疲于奔命,难以捕捉人民军队行动规律。
“敌进我进”“翻边战术”“把敌人挤出去”等,都是灵活运用战术夺取主动权的典范。“敌进我进”战术,是刘伯承同志等从抗日战争的具体实践中总结得来,强调要以积极防御打破强敌之“扫荡”和进攻,变被动为主动,即敢于脱离后方,向敌后进击,以便掌握选择作战方向、战场和时机的主动权,以进攻粉碎敌之进攻。抗日战争中,刘伯承、邓小平同志组织和派遣大批小部队向敌后挺进,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很快扭转了反“扫荡”、反“蚕食”的被动局面,再次巩固了根据地。“翻边战术”是罗荣桓同志在率领山东抗日根据地军民依据历次对敌斗争的经验,根据游击战争的战略方针,创造性地提出“敌打到我这里来,我打到敌那里去”的战术方针。“把敌人挤出去”则是晋绥军区部队根据毛泽东同志的指示,创新的游击战术战法,据此发起进攻敌据点的战斗,大幅缩小了敌占区、扩大了解放区,振奋了民心士气。通过不断夺取战术乃至战役层面的主动权,八路军、新四军在游击战中逐步积累优势,最终将这种局部的主动权转化为战略主动权。在抗日战争初期,游击队主要进行小规模的袭扰作战,但随着不断取得胜利,力量逐渐壮大,开始进行大规模的破袭战、攻坚战,如百团大战。这些行动不仅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更重要的是改变了战略态势,为全面反攻创造了条件。
依靠人民群众建立抗日根据地,主动出击,消灭敌人
抗日游击战争不仅是一种战争样式,而且是中国共产党动员群众、依靠群众、坚持抗战的重要组织形式。其基本特点是人民军队与人民群众密切结合,游击战争的流动性与广泛的人民性相互结合,将人民群众中蕴藏着的深厚战争潜力充分发挥出来,这是夺取战场主动权的根本保障。依靠人民群众开辟敌后战场,实质上是我军在战略防御中向日军实施的带战略性的“反进攻”,把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把敌之战略包围变为我之战略反包围,形成犬牙交错的战争形态。这种独特的战争格局,使日军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极大地削弱了日军的作战能力,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力量赢得战争主动权创造了有利条件。
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通过建立巩固的抗日根据地,为主动作战提供战略支撑。抗日根据地不仅是游击队的战略基地,更是主动出击的重要依托。如晋察冀、晋冀鲁豫边区通过精兵简政、发展生产,建立了较为巩固的根据地,使游击队能够依托根据地进行有计划的主动作战。通过动员和组织群众,使每一个村庄都成为打击敌人的堡垒。人民群众积极支持、广泛参与抗战,在一些战斗中,群众协助游击队搬运武器、弹药,救护伤员,甚至直接拿起武器与日军作战。在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等战法中,群众与游击队紧密配合,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利用根据地的有利条件进行战斗和隐蔽,沉痛打击日本侵略者。这种全民皆兵的态势极大地限制了日军的行动自由,为游击队创造了更多主动作战的机会。
编后
抗战时期我军夺取战争主动权的鲜活实践告诉我们:主动权的夺取须从“知己知彼”的实践出发,因时而变,因势而动;战术创新是夺取主动权的关键,要持续创新作战样式;人民战争是制胜根本,必须巩固提高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军事主动权转化需要体系支撑,要构建信息化智能化无人化的全域作战体系。通过紧跟世界新军事革命和战争形态演变大势,深化战争和作战筹划研究,掌握信息化智能化战争特点规律,实现从“战场适应者”到“战场塑造者”的转变,持续提升打赢能力,从而牢牢掌握战争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