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中期
八路军敌后斗争如火如荼
当年8月,晋察冀军区2分区
以边区子弟和红军首长机关警卫连队
为基础骨干,组建第19团
全团2000余人
百团大战中
该团勇当先锋、连战连捷
被晋察冀军区授予
“势如破竹”荣誉战旗
前不久
中国军网记者走进
第82集团军某旅一营
重温那段烽火岁月里
先烈们可歌可泣的战斗故事
解码一支英雄部队的胜战基因
血战到底
三任团长全部牺牲在抗日战场
位于太行山西麓的山西省阳泉市盂县
是山西著名的革命老区
抗日战争时期
许多八路军战士血洒疆场,长眠于此
里独头村烈士陵园内
矗立着晋察冀军区19团两任团长的纪念碑
一位是首任团长李和辉
一位是第三任团长刘桂云
李和辉团长纪念碑 李天文摄
1940年3月
团长李和辉率领刚成立半年的19团首战告捷
俘虏伪副师长
歼灭伪军新2师师部及其一个团
“‘黑老虎’一下川,鬼子汉奸就傻了眼!”
当年在山西孟县一带
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歌谣
这位作战勇猛果敢的八路军团长
个头敦实,脸色黝黑
被当地百姓称为“黑老虎”
不久后
五台县日伪军900余人进犯耿镇地区
军分区急令19团
于次日拂晓前赶赴王城截击敌军
恶战从清晨持续至黄昏
敌军凭借精良的装备轮番展开冲击
眼看弹药即将用尽
团长李和辉决定指挥部队加快战斗
于是朝着部队喊道:
“冲上去,消灭敌人!”
然后率先跳起来要和敌人拼刺刀
就在准备冲锋的一刹那
李和辉腹部被敌人机枪子弹击中
他下意识捂住肚子
血立即从两个弹孔里涌了出来
李和辉对副政委曾美说了句
“接替我指挥”
随即昏厥了过去
这一仗
19团歼敌200多人
缴获一批军用物资
受到分区表彰
1940年8月,百团大战打响
重伤未愈的李和辉重返19团
作为主力部队之一
19团负责娘子关至乱柳段的破袭任务
8月20日夜
19团首先对巨城发起猛烈攻势
部队越过铁丝网
3次冲锋攻入巨城和移穰车站
破坏了部分车站设施
与日伪军展开殊死争夺
至翌日中午
又一举攻占娘子关
将娘子关至乱柳段的
交通和通讯完全阻断
激战过程中
李和辉旧伤恶化,身体每况愈下
8月31日,这位英雄团长
在送往医院途中牺牲
年仅25岁
攻克娘子关(油画,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藏)陈 坚作
李和辉顽强的战斗作风
深深鼓舞着19团的将士们
他牺牲后
时任军分区副参谋长的熊德成临危受命
百团大战中,熊德成指挥19团
连续参与大小战斗几十次
纵横数百里
官兵们靠着简陋的装备
怀着必胜的信念
完成了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重的作战任务
歼敌数千人
9月,在破袭正太路的一次战斗中
团长熊德成壮烈牺牲
时年36岁
12月下旬,百团大战临近尾声
19团用一场场胜利
打出了威名
被晋察冀军区正式授予
“势如破竹”战旗
1942年9月
第三任团长刘桂云率19团进入盂县和寿阳地区
负责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
面对四五倍于己的敌军
19团无所畏惧
紧密依靠当地群众
机智巧妙地打击敌人
在一个月内9次突破日军大合围
很快便站稳了脚跟
经过10个月的艰苦斗争
19团胜利完成了开辟盂寿根据地的任务
保证了晋察冀军区与晋西北、晋东南、延安等
抗日根据地交通线的通畅
而在艰苦的敌后斗争中
刘桂云多次负伤
还得了严重的胃病
分区首长决定留他在根据地休养
他向组织坚定表示:
“只要心脏还在跳动,生命仍在飞扬,
就绝不能病在卧榻上,倒也要倒在前线。”
1943年深秋
刘桂云带领部队突围时
遭到日军机枪扫射
连中数弹,壮烈牺牲
时年32岁
刘桂云团长纪念碑 李天文摄
2015年,抗战胜利70周年
我国民政部公布的
第二批600名抗日英烈名录中
19团的前三任团长
李和辉、熊德成、刘桂云
赫然在列
三位团长全部牺牲在抗日战场上
站着是旗,倒下是山
英勇无畏、血战到底的冲锋姿态
也塑造了19团官兵
猛打猛冲、机动灵活的战斗作风
百团大战中
19团官兵炸水塔、烧站房、毁铁路
在进攻日军重要据点移穰站时
仅消耗18发子弹便成功突入
随后短兵相接消灭据点之敌
进攻会里时
官兵利用地形、地物,运动隐蔽接敌
连续发起4次冲锋
无一伤亡
兴道村歼灭战中
设伏激战两小时
消灭日伪军600余人
缴获大量枪支弹药和军需物资
……
担心连累村民
19岁八路军战士肠子外流执意出村
今年3月
该营红三连指导员孙义带领寻根小队一行人
追寻着英雄的战斗足迹
来到了山西盂县
探访这片19团先辈们曾经挥洒热血的土地
穿行在太行山深处
循着线索
寻根小队找到一处处战斗遗址
走进盂县上社镇教场村
还看到了群众自发修建的
教场村烈士陵园
这里安葬着13名19团的烈士
其中有3位无名烈士
这座陵园由5位老人自发筹款修葺
在当地村民的指引下
孙义一行人见到了张道先老人
如今,5位老人仅有他一位健在了
“我们是当年八路军晋察冀19团的传人……”
得知孙义一行人的身份后
张道先老人激动得语无伦次
“当年19团为了掩护教场村村民转移,
牺牲了很多人……”
张道先老人向孙义讲述
19团的战士们为掩护村民撤离
在村外的山坡上
与敌军展开了殊死搏杀
可当村民返回家园
半山腰上都是牺牲的八路军战士遗体
“到处都是啊……”
老人讲述这段英雄事迹的时候
忍不住落下眼泪
“当年要是没有19团的英勇作战,
教场村肯定会被日伪军杀光烧光……”
“那都是些十八九岁的娃娃,
就那么没了!”
老人的记忆里
有一位叫苏根喜的战士
是19团4连的通信员
一次战斗后
身负重伤的苏根喜,肠子外流
被转移至附近村民家中救治
然而,他担心自己会连累乡亲们
遭到日军报复,便强忍着剧痛
请求大家将他转移出村
见老乡含泪不忍
苏根喜对村民说:
“如果你们不将我转移到村外,
我就自己扭断肠子,死在这里!”
万般无奈之下,乡亲们只得照办
而苏根喜因伤势过重
不久便牺牲了
那时,他只有19岁
山西盂县里独头村烈士陵园烈士英名墙
寻根之行结束时
孙义感慨地说:
“有名的、无名的,伟大的、平凡的名字,
都将熔铸成一座座丰碑
激励我们不断前行。”
不负荣光
英雄战旗永不褪色
这支英雄部队的传人
一直延续着这面战旗的荣光
走进第82集团军某旅军史长廊
陈列着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
不同时期的荣誉战旗
穿过波澜壮阔的历史
一面面战旗也在讲述着
一代代官兵敢打必胜
血战到底的精神传承
3公里武装越野课目训练中,官兵高擎“势如破竹”战旗向前冲锋。(资料图片)徐 超摄
如今
作为全军新型装备试点单位
这支英雄部队上高原、钻密林、进大漠
远程机动累计数万公里
在车辙印中探索经验、总结数据
由干部骨干率先组成头车
在最严苛的环境下
探索装备极限性能
以“脚步能到,车轮就要到”的决心信心
开辟出一条装备转型之路
完成从传统步兵到轻型高机动步兵的转型升级
当年战场上
19团的先辈们手持简陋的武器装备
凭着猛打猛冲的血性胆气
立下赫赫功勋
新征程上
高举荣誉战旗的该营官兵
以钢多气更足的劲头争当转型探路者
啃下一个又一个硬骨头
势如破竹,冲锋在前
部队机动途中。徐超 摄
这股闯劲和拼劲
追根溯源
是干部骨干始终以
冲锋在前的姿态率先垂范
是官兵传承延续英雄先烈
为了胜利一无所惜的血性胆气
“节节胜利、势如破竹、亮剑争雄、血战到底”
早已成为刻在他们骨子里的
胜战基因
抗战胜利80年后的今天
我们再次追忆19团先烈的战斗故事
不仅仅是为了铭记历史
而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
以青春热血赓续英雄精神
用新的胜利告慰英烈忠魂
因为对英雄最好的纪念
就是英雄辈出
对历史最好的纪念
就是创造新的历史
策划:李景璇
文案:刘妍 赵镭饷 孙萌
素材提供:孙义 李天文 黄明伟
井延坡工作室出品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军网;部分资料来源:《解放军报》、《人民周刊》、新华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