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备劲旅 常备不懈
■王军杰 解放军报记者 李伟欣
身着荒漠迷彩,肩挂新式自动步枪,佩戴银白色军衔……迎面走来的预备役部队方队迈着整齐的步伐,以排山倒海的气势通过天安门广场,和现役部队一起接受党和人民检阅。
披甲持枪,战斗着装。此次阅兵,预备役部队方队以全新的战斗姿态接受检阅。这支涵盖全军8大军兵种的方队,佩戴各军兵种军旗臂章,人员编组涉及各军兵种多个专业领域、不同作战要素,向世界展示中国军队强大的国防后备力量。
“身着战斗装具,我们何其荣耀!作为后备尖兵,我们蓄势待发!”方队领导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为适应未来战场变化,自2020年7月1日起,预备役部队全面纳入军队领导指挥体系,与现役部队一体建设运用,实现由亦军亦民向姓军为战、由独立运行向现预一体、由后备后用向常备常用、由替补备份向有效补充、由现役人员为骨干向预备役人员为重心的深刻转变。
从抗美援朝的“后备尖兵”,到抗震救灾的“突击先锋”;从随时响应的“预储骨干”,到抗洪抢险的“逆行勇士”,预备役部队始终与国家命运同频共振。诞生于革命战争年代,发展于和平建设时期,今天,预备役部队已由后备梯队转为与现役力量并肩作战的伙伴,正以全新的组织架构,在改革重塑中成为国防体系中坚实的常备力量。
并肩作战,使命在肩——
“再回部队,再担使命,我感到激动万分。”在部队服役20多年,空军预备役中校李海旺曾是一名技术骨干,多次参加重要演训任务,积累丰富战斗经验。因军事素质过硬,他在退役后加入预备役部队,继续肩负打赢使命。
这支方队中,与李海旺经历类似的队员还有不少。阿里木·阿卜力海提曾是火箭军某部一名发射号手,退役后加入火箭军某预备役部队;张艺耀是某部技术能手,退役后加入某预备役部队成为专业骨干……面对军旗的召唤,队员们誓言铿锵:“虽然已退出现役,但我们扛在肩头的使命不变!”
并肩作战,聚力打赢——
近年来,随着国防和军队改革的全面深化,预备役部队改革调整人员选拔机制,打破地域限制、优化选拔渠道,由原来的属地化、粗放型管理,转变为为战选人、按岗择人,大胆创新实施返岗复训模式。
现地检查、现场排障、限时抢修……返岗复训期间,海军某预备役部队维修技师朱朝峰顺利完成模拟战场环境中车辆战场抢修课目考核。他说:“专业集训节奏快、实战指向性强,就是要提醒我们紧绷打仗之弦,苦练战斗本领,时刻聚力打赢。”
并肩作战,斗志昂扬——
方队队员来自五湖四海,有的来自革命老区,有的是抗战英烈的后代。为进一步凝心聚力,方队定期组织大家重温红色故事,激发队员们坚忍不拔的昂扬斗志。
受阅队员张海涛激动地说:“深空蓝、赛博灰、量子紫、松枝绿……今年‘八一’,4个兵种拥有了各自的军旗。此刻,佩戴新式军旗臂章参加阅兵,我深感自豪,也感到了肩上沉甸甸的责任。”
并肩作战,融入体系——
据介绍,预备役部队区分全军8大军兵种编设相应岗位,围绕领导体制调整重塑、力量结构优化重组、编组方式改进创新、建设标准全面提升进行深刻变革,出台返岗复训、设立服役津贴等政策,与现役部队形成“结构上补差、能力上补短、应用上补位、资源上补缺”的作战力量体系。
作为各军兵种力量体系的构成要素,预备役部队全面融入战场指挥链、杀伤链、保障链,与现役部队一体建设运用,真正实现“现预一体、并肩作战”,成为嵌入作战体系的关键要素,共同履行新时代人民军队使命任务。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记者了解到,方队队员来自20多个省份,涵盖工农商学兵等各行各业,既有仪仗队退役的“专业选手”,也有参加过演习演训的“战斗骨干”,还有社会行业领域的“技术尖兵”。多域融合、多方吸纳、多层合力的组织构成,正是预备役部队改革后平战结合、专业对口、精干高效的生动体现。
听,强军口号响彻广场;看,受阅方阵气势磅礴。天安门前,后备劲旅迎来荣耀时刻。他们的坚毅表情与银白色军衔交相辉映,回响着“若有战、召必回”的铮铮誓言,书写着关心国防、热爱国防、建设国防、保卫国防的责任担当。
(解放军报北京9月3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