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变形机翼——
会“思考”的翅膀
■时俊杰 段朋振
智能变形机翼概念图。资料图片
自从莱特兄弟发明世界第一架飞机后,人类的飞行时代便开始了。在这场跌宕起伏的探索之旅中,机翼作为飞机的重要部件,其设计理念正在经历着一场革命性变革——
传统的刚性机翼,正逐步让位于一种更为智能、高效的设计——智能变形机翼。这项技术不仅汲取了自然界飞鸟的智慧,更代表着航空工程的重大突破。它赋予飞机感知环境、自主调整形态的能力,从而大幅优化飞机性能。
不过,要想真正实现“灵动如翼”的飞行,并没有那么容易。在智能变形机翼带来飞机性能飞跃的同时,前所未有的挑战也随之而来。那么,机翼是怎样发展的?其智能变形又是如何实现的?请看本期解读。
从僵硬到灵动,机翼的百年进化史
飞机能飞多高、飞多快、飞多远,机翼的形状至关重要。百年来,工程师们为了让机翼适应不同飞行需求,展开了一场跨越世纪的革新之旅。
平直翼时代,是稳中求进的探索。最初,飞机的机翼是平直的,结构简单,低速飞行时相当稳当。设计师们为了追求更加稳定的飞行,还尝试了双翼机、三翼机的设计,但这些设计在高速飞行时阻力较大,反而限制了飞机的速度。
随着材料技术的进步,轻质铝合金逐渐普及,单层平直翼成为飞机的主流选择,在二战时期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当飞机试图突破音速时,平直翼遇到了“音障”——前方空气被压缩形成激波,阻力剧增,飞机失控甚至解体的风险急剧上升。
为了解决“音障”,后掠翼应运而生。它能让气流斜着流过机翼,延迟激波的形成。后掠翼的出现,让战斗机的性能得到大幅提升,Me-262喷气战斗机就是这一设计的先驱。
随后出现的三角翼,则能让飞机在高速飞行时获得更高的升力。三角翼的设计,巧妙地将机身“包裹”在激波锥内,是超音速飞行的理想选择。不过,后掠翼和三角翼的飞机在低速起降时升力不足,需要较长跑道。
此外,设计者们还设计了前掠翼。它在某些飞行状态下机动性超群,但高速飞行时翅膀容易像弹簧一样扭曲变形,对材料和结构强度要求极其苛刻。
既然不同形状机翼各有利弊,能不能让机翼自己根据不同情况变形呢?于是,设计者们设计出了变后掠翼。它能在飞机起飞降落或低速飞行时,展开机翼获得最大升力,缩短滑跑距离;高速飞行时,收拢机翼大幅减小阻力,提升速度。但机械变形的代价极高,复杂的旋转关节和驱动机构非常笨重,且维护相当麻烦。成本成了困扰变后掠翼应用的大问题。
按需变形,智能机翼引领未来飞行
现代顶尖战斗机,飞机的机翼设计融合了大后掠角、三角翼、鸭翼、可动边条等多种元素,力求在高速、机动和隐身之间找到最佳平衡。但有专家提出,真正的未来属于智能变形机翼。
智能变形机翼不依赖传统的机械结构,而是利用智能材料与分布式控制系统,实现机翼形状实时、平滑、主动调整。这种技术能让整个机翼根据飞机飞行状态进行动态变形,全面提升飞行性能。
智能变形机翼技术的突破性进展,源于多学科技术的深度融合。其技术体系跨越材料科学、驱动控制、环境感知三大领域,形成了“感知—决策—执行”的闭环系统。这一技术范式通过仿生学原理与人工智能相结合,使智能变形机翼获得了传统固定翼设计无法企及的自适应能力。
功能材料是机翼的“肌肉”。记忆金属能记住预设的形状,只需给它加热或通电,它就能从变形状态瞬间恢复原状,非常适合驱动机翼进行大角度的折叠或弯折。压电材料适用于需要快速响应的任务,如抑制机翼的颤抖。只要给它施加电压,它就会产生微小、迅速且精确的伸缩或弯曲,宛如翅膀上的“微调肌肉”。智能复合材料本身就能根据设计,在通电、加热等特定条件下,产生预期的弯曲或扭转变形。无需额外复杂的机械结构,它就可以让机翼拥有“灵活的皮肤”。
分布式智能是机翼的“大脑”。分布式智能控制系统不依赖中央控制系统,而是在整个机翼内部嵌入成百上千个微小的执行单元和感觉单元。这些单元像神经网络一样广泛分布、协同工作,更加安全可靠、轻巧高效。
传感器传来海量数据后,机翼“大脑”依托智能算法,结合飞行任务,迅速计算出最优变形方案,指挥各个“执行单元”精准动作。依托感知网络,“大脑”可以实时、精准地感知外界空气动力变化,进而对机翼变形方案进行调整和反馈。“大脑”还能利用数字孪生技术模拟优化决策过程,持续学习进化。
智能变形机翼在多种应用场景上尽显优势。
破障拓能——飞机起飞降落时,智能变形机翼前缘的缝翼和后缘的襟翼像“手风琴”一样协同向下、向前大角度弯折,大幅增加机翼的有效面积和升力。
飞机翼尖常常会产生涡流,智能变形机翼的小翼就像灵巧的手指,通过微小、快速的形变主动打散这些涡流,降低阻力。这不仅省油,还能显著降低飞机对机场周边社区的噪声污染。有些设计还能在打散涡流的同时,用微型发电机回收一部分涡流动能,为飞机提供额外电力。
驭风逐效——智能变形机翼的后掠角度可以像“折扇”一样平滑连续地改变。低速飞行时,翅膀展开,获得最大升力和效率;高速飞行时,翅膀收拢,显著减小阻力。
通过未来飞控系统,智能机翼可自动计算并调整到当前速度下最优后掠角,巡航更省油。机翼横截面形状也可以智能微调,巡航时保持最佳“S”形流线,延迟激波产生,抑制抖动;起飞时智能调节前缘的缝翼和后缘的襟翼状态,增大升力,提高短距起降能力。
瞬变应战——智能变形机翼可通过局部区域快速、精准变形,使战机获得超强机动能力。在超音速条件下,战机依然能保持超高滚转速度,从而在空战中占尽先机。
智能变形机翼让飞机获得了更好的低空突防能力。通过模仿鸟类翅膀的柔性,智能变形机翼可进行波浪式连续变形,实时抵消低空飞行时的强烈乱流。若遇到突然出现的障碍物,左右机翼可以瞬间进行不对称变形,实现近乎直角的急转弯避障,响应时间从传统飞机的十几秒缩短到几秒。
赋予飞行器“生命感”的关键一招
对于飞机来说,减重是“王道”。飞机每减重1%,油耗就能降低约0.7%。不过,智能变形机翼所需的“肌肉”(作动器)、“神经”(传感器)和控制系统本身就有重量。如何把复杂的变形机构设计得既轻巧又能承受巨大的飞行载荷和反复变形应力,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智能系统本身具有复杂性,想要让机器既聪明又靠谱并不容易。机翼变形过程中,电力驱动会产生热量,热量会影响材料性能和作动精度,气流压力又反作用于变形的机翼……这些电、热、机械力和气流等物理效应相互纠缠影响,传统的控制方法难以兼顾快、准、稳的要求,使得智能化精准控制建模和预测变得极其困难。
此外,智能“大脑”也有算力瓶颈。处理海量传感器数据、运行复杂的智能决策算法,都需要强大的计算能力。如何把这样的“大脑”塞进飞机有限的机载计算机空间和功耗预算里?这也是需要突破的技术瓶颈。
成本与维护难题,是阻碍智能变形机翼普及和推广的“拦路虎”。
智能变形机翼身价高昂:记忆金属、压电陶瓷等功能材料,价格是普通航空铝的几倍甚至十几倍;4D打印、记忆合金丝嵌入复合材料等制造工艺极其精细复杂,生产投入大,产品良好率低。一片智能变形机翼的成本,可能是传统机翼的数倍。
维护也面临着多重挑战。传统机翼的维修,大多依托经验丰富的机械师。但智能机翼融合了材料、电子、控制、软件等专业,需要全新的复合型维护人才。另外,超声波探伤等传统检查方法,很难发现记忆合金丝的微小裂纹、压电陶瓷的性能退化等智能材料内部的暗伤。想要更好地维护智能变形机翼,需要开发新的无损检测技术。
智能变形机翼,绝不仅仅是改变飞机翅膀的形状那么简单。它是人类赋予飞行器“生命感”的关键钥匙,让飞机能像自然界的飞鸟一样,智慧地感知环境、适应变化、优化飞行。
横亘在当前的材料、控制、成本等难题如同坚固的“密码锁”,但每一次科技的突破都在转动解锁的齿轮。当“变形密码”被完全掌握,未来的天空将属于那些拥有智能机翼的飞行器——它们飞得更高效、更敏捷、更安静、更环保,必将开启人类翱翔蓝天、探索空天的新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