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高的敬意 永恒的功勋
——荣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纪念章部分抗战老兵风采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孙 劲摄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根据国家公布的纪念活动安排,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名义,为健在的抗战老战士、老同志、抗战将领或其遗属,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
这里,让我们走近6位获颁纪念章的抗战老兵,聆听他们的烽火记忆,感悟伟大的抗战精神。
——编者
92岁抗联老兵杨化烽——
做光荣自豪的中国人
文丨李禹墨
抗联老战士杨化烽。受访者供图
前不久,中共满洲省委旧址纪念馆迎来一位特殊的参观者——92岁抗联老兵杨化烽。看着一件件展品,烽火记忆涌上老人心头。
1933年,杨化烽出生在黑龙江省林口县江东村。三江平原土地肥沃,美丽富饶。然而,自从村头插上了“膏药旗”,村子周围筑起6座碉堡,杨化烽和小伙伴们再也不敢出门玩耍。
1942年秋天,杨化烽随母亲去菜地,远远看见自家草房冒起浓烟,原来是鬼子在放火烧房。母亲赶紧往回跑,想抢出些粮食。鬼子用枪托狠狠砸母亲,她顿时栽倒在地。“母亲很快没了气息,父亲回来时,只从废墟里扒出半袋烧焦的高粱。”讲到这里,杨化烽眼中泛起泪光。
从此,杨化烽跟着父亲艰难生活。1944年的一天,父亲外出干活,很久没有回来。乡亲们告诉杨化烽,父亲被鬼子抓了当劳工。后来,一辆牛车把父亲拉了回来,杨化烽见父亲浑身是血,奄奄一息。
从知情的乡亲那里,杨化烽得知鬼子在对劳工训话时,曾逼问父亲:“你是哪国人?”父亲坚称自己是“中国人”,不是“满洲国人”,遭到鬼子的毒打。遍体鳞伤的父亲被鬼子丢在路边,被路过的乡亲拉了回来。
因伤势过重,杨化烽的父亲不久后去世。“父亲临终前抓着我的手说,‘树有根,人有志,你长大……要报仇’。”杨化烽当时只有11岁,但父亲的这句话,深深刻进了他的心里。
1945年夏天,一支抗联队伍抵达江东村,攻克了一座座碉堡,消灭了鬼子。怀着对抗联队伍的向往,杨化烽主动帮官兵喂马,“有时半夜还起来给马加料”。
那时杨化烽年纪小,按惯例部队不能接收他。但上级被这个“小马倌”的执着打动,特批他入伍,担任通信员。
发军装那天,杨化烽在河边洗了3次脸,才郑重地把军装换上。后来,杨化烽养成一个习惯:睡觉前把绑腿重新打紧,睡觉时把枪抱在怀里。他说,这样能第一时间投入战斗。
1945年8月,杨化烽迎来人生第一场战斗。当时部队要攻打距离江东村约10公里的鬼子据点,因中间隔着一座山,原本需要绕行。杨化烽想起放马时发现过一条山间小路,便主动请缨带路,引导队伍直插鬼子据点。
顺利消灭敌人后,部队乘胜前进,打响解放林口县的战斗。一位老兵把杨化烽带到壕沟里,嘱咐他卧倒,“哪里也不要去”,等战斗结束打扫战场。
杨化烽明白战友是在保护他。他小心观察战场情形,突然发现一个负伤的鬼子挣扎着拿起枪,瞄向一名战友。那一刻,杨化烽毫不犹豫端起步枪,站直身体,扣动了扳机……
这些日子,不时有军地人员上门看望杨化烽,表达问候。面对来访者,杨化烽一次次讲起父亲宁死不做亡国奴的故事,讲起自己参加抗联的经历。
“树有根,人有志,我们要永远做光荣自豪的中国人。”杨化烽对大家说。
102岁新四军老兵王冲——
坚决将日寇赶出中国
文丨李阳、王林燕
新四军老战士王冲。受访者供图
8月27日,在东部战区总医院的病房里,笔者见到了新四军老兵王冲。这一天,江苏省军区南京第三离职干部休养所工作人员为老人送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
“王老,这是党和国家对你们抗战老同志的褒奖!”听着工作人员的介绍,王冲面带微笑,连声说着:“好,好……”
王冲今年102岁,1940年在家乡江苏省泰兴县参加新四军开办的“青年干部训练班”,走上革命道路。他曾在自传中谈到自己参军的初衷:“日寇已经深入我祖国的腹地,如不抗战就有做亡国奴的危险。所以一定要抗战,坚决地将日寇赶回东洋。要达到这个目的,就非参军入伍不可。”
1941年7月,具有一定文化基础的王冲,进入新四军卫生部创办的华中卫生学校学习。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新四军一师后方医院,担任医务员。当时,为应对日伪军的频繁“扫荡”,确保伤病员安全,医院化整为零,隐蔽在周边的村庄里。遇到紧急敌情,王冲和其他医护人员便迅速组织伤病员隐蔽或转移。
最艰难的日子里,他们几乎“天天有行动”。王冲的草鞋磨坏了,脚掌被扎得出血化脓,疼得钻心。一位战友看到他脚上的血渍,忙碌之余为他编了一双草鞋。多年过去,每次提到这件事,王冲都十分感慨:“那时候战友们一起出生入死、同甘共苦、彼此关爱,那种深厚的革命情谊,我一辈子也忘不了。”
同样令王冲难忘的,还有当地群众对新四军的照顾。“老百姓经常送一些鲜鱼、鸡蛋过来,给伤病员补充营养。”王冲回忆,当时虽然形势严峻,但环境越是艰苦,军民越是团结,把鬼子赶出中国的信念也越坚定。
抗战时期,根据任务需要,王冲参加了苏南反顽战役等多场战役战斗,目睹多位战友与敌人拼死肉搏、壮烈牺牲。“我们的大队长牺牲时才29岁,刚结婚不久,妻子还怀着身孕……”说起往事,王冲难掩悲伤。
干休所工作人员告诉笔者,王冲经常对身边的年轻官兵说:“我们这些人啊,活着已是万幸。你们年轻人从小在蜜罐里长大,没有经历过战争,可是不能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要多掌握技能和本领,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要能够站出来,冲上去!”
“说这些话时,王老总是语重心长,这是他最深切的期望。”工作人员说。
98岁八路军老战士白清林——
誓死完成党交给的任务
文丨徐艺洋
八路军老战士白清林。受访者供图
8月29日清晨,北部战区总医院一间病房里,八路军老战士白清林特意换上一身老式军装,静静地等待着。
不一会儿,房门打开,辽宁省军区沈阳第十离职干部休养所工作人员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送到老人手中。
“戴上纪念章,父亲的病马上就好了一半。”白清林的女儿白东萍打趣道。老人露出笑容,向大家敬了一个军礼。
白清林是山东省沂水县人。1939年日军占领沂水县后,到处盖炮楼、挂“膏药旗”、欺压百姓。后来,八路军来到白清林所在的村庄,组织乡亲们奋起反抗。白清林加入村里的抗日青年团,白天在地主家干活,晚上就和进步青年一起开秘密会议,商量混进鬼子的劳工队伍,伺机干掉鬼子监工。
“一天下午快收工时,两个鬼子骑着马、端着枪来验收,我们心想机会来了。”白清林回忆,就在他们准备动手之际,耳边忽然传来枪声。原来,隐藏在劳工队伍中的武工队员率先动手,两枪就把两个鬼子打倒在地。精准的枪法,让白清林心生羡慕,更加坚定了抗日决心。16岁那年,他加入民兵组织,帮八路军传递情报、运送伤员,配合武工队执行锄奸等任务。
“村里人人都说共产党好,真心打鬼子,我也想入党。”一次,和村里的小学老师、地下党员邱文滨聊天时,白清林表达了心声。邱文滨告诉他:“你有这个愿望很好,先在村里当好民兵,这也是党交给你的任务。”
一听说是党交给的任务,白清林浑身充满干劲,工作更加积极。1944年10月的一个深夜,他如愿加入党组织。第二年春天,他光荣参军,成为鲁中军区警卫营的一名战士。
1945年夏季的一场战斗,白清林记忆犹新。当时,他所在连队受领任务:炸开城门,为部队开辟通道。身为党员的白清林主动请缨,加入爆破组。敌人火力密集,加之城门坚固,前两个小组尝试爆破均未成功。“第3组,上!”接到命令后,白清林与两名战友冲到城门前,再次尝试爆破,终于取得成功。
“冒着枪林弹雨往前冲的时候,您是怎么想的?”笔者问白清林。
“我当时什么都没想,我是一名共产党员,紧急关头应该冲在最前面,誓死完成党交给的任务。”老人回答笔者的问题时,胸前的纪念章闪着金色的光芒。
99岁琼崖纵队老兵吴清玉——
为国而战是一生荣光
文丨陶昱、张江英
琼崖纵队老战士吴清玉。受访者供图
走进海南省海口市一户普通住宅,屋内陈设简单,客厅墙面上的“光荣之家”牌匾十分醒目。这里,是99岁琼崖纵队老兵吴清玉的家。
前不久,吴清玉获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他高兴地向笔者展示,感慨地说:“感谢党和人民的关怀,能获得这枚纪念章,是我的光荣。”
吴清玉1926年出生,老家在海南省澄迈县仁兴镇美厚村。16岁那年,为了“有碗饭吃,不让鬼子欺负”,他从家里拿了半块烤红薯,毅然加入党领导的抗日队伍,成为琼崖纵队澄迈一区的一名战士,随部队在六芹山地区打游击。
提起当年打仗的事,吴清玉眼中闪着光亮。“1943年,中共琼崖特委机关迁入六芹山地区后,我们根据指示,配合兄弟部队开展反‘蚕食’、反‘扫荡’斗争。‘坚持内线、挺出外线’是当时的方针,鬼子想用碉堡困住我们,我们就想办法跳出去,扩大抗日根据地。”吴清玉回忆。
作为爆破手,吴清玉多次执行炸碉堡的任务。“白天接近碉堡容易被敌人发现,我们都是晚上去。”说起当年情景,吴清玉边讲边用手比划,自豪之情溢于言表,“我轻手轻脚地把炸药包布置好,一撤到安全位置,就立刻引爆,给敌人一个措手不及……”
一次,吴清玉刚布置好炸药包,就听到狗叫声,原来是敌人的巡逻队在夜间巡查。他迅速点燃导火索,扑向掩体的瞬间炸药包爆炸,一枚弹片嵌进他的右脚踝。当时医疗条件不便,那枚花生米大小的弹片一直没有取出。多年来,每到阴雨天,吴清玉的右脚踝总会隐隐作痛。
面对残酷的战争,吴清玉不是没想到过牺牲,但他毫不畏惧:“打仗还怕死吗?没有流血牺牲,哪来的胜利?炸碉堡,不怕死就死不了!”
吴清玉的二儿子吴淑波告诉笔者,如今父亲年事已高,记忆力不如从前,但平时看到抗战相关的电视节目,或是和晚辈们讲起打鬼子的故事,总是神采飞扬。“父亲还会用拐杖模仿持枪瞄准的动作,嘴里喊着‘突、突、突’的声音,特别有感染力。”吴淑波说,“父亲常说,跟着党干革命,为保家卫国而战,这是他一生的荣光。”
97岁八路军老战士张忠意——
烽火中挺起不屈脊梁
文丨刘娴、谭珊
八路军老战士张忠意。受访者供图
一个秋日的上午,在湖南省衡阳市一栋古朴的居民楼里,笔者如约前来看望八路军老战士张忠意。刚步入房门,就听到老人热情洪亮的声音:“你们来啦,快进来坐!”
张忠意穿着一身老式军装,笑意盈盈地坐在木沙发上,胸前佩戴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前几天工作人员把纪念章送来的时候,父亲激动得一夜没睡好。当年,父亲坚定跟党走,从一个穷苦孩子成长为八路军战士,改变了一生的命运。如今亲眼见证抗战胜利80周年,他高兴得不知说什么好。”张忠意的女儿张衡利说。
“爸,讲讲你15岁抢鬼子轻机枪的事吧。”张衡利轻轻拍了拍父亲的胳膊。
张忠意的眼睛一下子亮了,身体微微前倾,讲起1943年发生在山西省五台县的那场战斗。
那年秋天,刚加入民兵队伍不久的张忠意,与两名战友奉命“摸清鬼子炮楼火力”。他们扮成送粮的民工,挑着担子,一点点接近炮楼。“隔着老远,我就注意到炮楼门口架着一挺轻机枪。”回忆往事,张忠意神采奕奕,“出发前队长跟我们说,最好能缴获一件武器,能抢就抢,不能抢就跑,别硬拼。可我看见那挺轻机枪,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得把它拿回来,给战友们用!”
炮楼外当时只有一个鬼子,张忠意凑上前去,用刚学会的几句日语和对方搭讪。趁鬼子一时发愣,张忠意掏出藏在身上的锤子,一下子砸到他头上。
“鬼子倒在地上,我和战友扛起轻机枪就跑。刚跑出不远,炮楼里的鬼子就反应过来,子弹‘嗖嗖’地从我们身边飞过,好在我们都没受伤。”就这样,张忠意和战友顺利缴获了一挺轻机枪。
笔者追问:“当时您年纪那么小,就敢拿着锤子和鬼子拼命,这份胆量来自哪里?”张忠意的回答掷地有声:“我们当时只想着不能让鬼子欺负中国人。我们那批民兵,最小的才13岁,大多是没爹没妈的孩子。鬼子把我们的家毁了,我们就得跟他们拼到底,誓死把侵略者赶出中国!”
凭借出色的战斗表现,1944年10月,张忠意光荣入党。同年11月,他加入八路军。此后,张忠意参加多场战役战斗。1945年的一场白刃战中,敌人的刺刀扎中张忠意的背部,所幸他身后背着一双布鞋,挡住了刺刀,伤口并不深。
多年过去,说起今天的生活,张忠意露出笑容:“现在多好啊,国家越来越强大,人民越来越幸福。共产党带领我们打败了侵略者,让我们挺直了脊梁,过上了好日子,真好啊,真好啊……”
94岁新四军老兵周元宗——
用新的胜利告慰英烈
文丨李阳、陈笑晗
新四军老兵周元宗。受访者供图
8月29日,江苏省军区南京第十五离职干部休养所工作人员来到新四军老兵周元宗家中,为他佩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
周元宗用手轻轻摩挲着纪念章,饱含深情说道:“这枚纪念章不属于我一个人,应该属于所有为抗战流血牺牲的战友们……”
1931年,周元宗出生在安徽省宣城县,父亲是一名中共地下党员。1942年春节前夕,父亲的好友、宣城游击大队副大队长向阳前来做客,对活泼机灵的周元宗十分喜爱,询问他是否愿意加入新四军。
尽管年纪尚小,但周元宗打鬼子的决心十分坚定。经向阳介绍,他来到新四军第七师皖南支队司令部,成为一名通信员,负责传递情报。
“每次接到任务,我就把情报贴身放好,乔装成老百姓。”周元宗告诉笔者,传递情报时要经过日军的封锁线,为避开鬼子的巡逻队,他一般在晚上执行任务。那时候周元宗年纪小,夜晚一个人走山路难免害怕。他不停地给自己加油鼓劲:“只要是为了打鬼子,再苦再累都要坚持,没什么好怕的!”
战火无情。说起抗战时期牺牲的战友,周元宗红了眼眶。老人清晰记得,一天晚饭时分,大批日军突然向他们的驻地逼近。得知消息后,分队长立即抓起望远镜,冲上山头察看敌情。就在那时,敌人的枪声响了起来。分队长不幸中弹,当场牺牲。
山头上硝烟弥漫。枪林弹雨中,周元宗端着步枪,跟着战友们顽强反击。“那是我第一次真刀真枪地与敌人战斗。”周元宗回忆,当时他“顾不上害怕,心里只想着消灭敌人”。战斗持续了几个小时,他们终于打退了敌人。
直到今天,一想起牺牲的战友们,周元宗心里还是会“像刀割一样疼”。“胜利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无数人用生命换来的。”老人的声音有些沙哑,却铿锵有力,“现在日子好了,我们更不能忘记那段历史,不能忘记牺牲的烈士。”
最近,周元宗一直关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的新闻。看到受阅官兵饱满的精神状态,老人言语间满是欣慰与期许:“现在的官兵条件好,有文化、懂技术,希望他们练好本领,守护好我们的祖国,用新的胜利告慰英烈。”
“老兵天地”版制图:扈 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