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军某旅政治教员比武,一名指导员精彩授课的台前幕后——
“三捧土”激活一堂课
■何翔宇 解放军报特约通讯员 杞卫东
“讲好一堂课需要丰富的内容、精彩的语言,还要有真挚的情感、真诚的态度、真实的故事。”日前,陆军某旅组织的一场政治教员授课比武落下帷幕。某连指导员杨林保深情讲述的故事,不仅在现场官兵中产生热烈反响,更引发旅队政治教员对“什么才是一堂好课”的深入思考。
授课比武那天,杨林保带着4个玻璃瓶登上讲台。台下官兵有些好奇,对杨林保的授课充满期待。
杨林保不慌不忙,拿出第一个玻璃瓶摆到讲桌中央,将其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这里面装的是大学生新兵杨铭泽参加掩体构筑课目训练时,从训练场带回的一捧土。”
入伍前,杨铭泽学的是土木工程专业,学习成绩优秀。新兵下连后,原以为能在部队大展拳脚的杨铭泽,多个训练课目成绩不理想。那段时间,杨铭泽情绪有些低落,做什么事都提不起精神来。发现他的异常后,杨林保与他促膝谈心,想方设法帮助他重拾信心。考虑到他的专业背景,杨林保建议他重点练好掩体构筑课目,利用专业知识提升训练质效。
在杨林保的鼓励下,杨铭泽加班加点苦练,训练成绩快速提升。在上级组织的专业比武中,杨铭泽凭借掩体构筑课目第一的优异成绩,成为第一个登上训练龙虎榜的新兵。一次训练间隙,杨铭泽从训练场上挖了一捧土放进玻璃瓶,回到连队后贴上写着“第一”二字的纸条,摆在自己的内务柜里,用以激励自己时刻保持奋勇争先的战斗姿态。
“这捧土,来自遥远的戈壁滩。”讲完杨铭泽的故事,杨林保拿出第二个玻璃瓶,给大家讲起这捧土的来历。
一次驻训,班长张胜受领了铺设光缆的任务。盛夏的戈壁滩,阳光暴晒,热浪滚滚。为确保光缆安全,线路必须深埋。然而,戈壁滩地质坚硬、环境恶劣,顶着高温施工,难度可想而知。
尽管面临重重困难,张胜毫不退缩,带领班里战士连续奋战,圆满完成任务。尽管每个人都晒掉了皮,但完成任务的自豪感、成就感却前所未有。返回营区前,张胜特意从施工时挖出的土中留出一捧,作为这次任务经历的特殊见证。
“第三捧土来自一个荣誉单位,是激励官兵敢打敢拼的鲜活载体。”杨林保指着第三个玻璃瓶,讲起了一次参观见学的经历。
那次,连队组织官兵赴一个荣誉单位参观见学。为官兵介绍单位建设情况时,该单位领导讲了一个故事:一次重大任务期间,一名战士意外受伤,单位领导和身边战友纷纷劝他退出,但他坚决要求按计划完成任务。他说:“身为荣誉单位的兵,决不能躺着看战友冲锋!”最终,这名战士咬牙坚持到任务结束后才前往医院就医。
这名战士的血性冲锋,令在场官兵深受触动。返营之前,杨林保特意从该单位训练场上挖了一捧土,带回后放进玻璃瓶摆在连队荣誉室里。今年初,连队五公里武装越野训练成绩在低位徘徊,杨林保拿出装着这捧土的玻璃瓶,鼓励大家向这名“掉皮掉肉不掉队”的战士看齐。受此激励,连队官兵纷纷立下军令状。在之后的训练中,大家成绩都有了明显提升。
讲完三捧土的来历,杨林保将第四个玻璃瓶摆到讲桌中央。令台下官兵感到奇怪的是,这个玻璃瓶里空荡荡的。这是怎么回事?
仿佛看出了大家的疑惑,杨林保指着这个空玻璃瓶,动情地说:“这个玻璃瓶里没有土,只有‘心’——敢打必胜的信心、勇争第一的决心、永不言弃的恒心。我愿与你们一起携手冲锋,在强军路上奋勇前行,续写‘三捧土’的故事!”
杨林保话音刚落,台下掌声如潮。
授课比武结果揭晓,杨林保凭借这堂精彩授课摘得桂冠,授课教案还被纳入旅队“精品教案库”。
该旅领导介绍,前期,他们围绕教育授课质效调研发现,部分政治教员授课存在教案一成不变、案例脱离实际等现象,导致课堂单调枯燥,官兵兴趣不高,教育效果打了折扣。
随后召开的党委会上,该旅一位领导表示:“抓好思想政治教育是铸魂育人的重要内容,必须紧跟时代脉搏、紧扣部队实际、紧贴官兵需求。”为此,该旅机关研究决定,组织政治教员授课比武,全方位检验提升政治教员综合素质,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和感召力。
为讲好这堂教育课,备战比武那段时间,杨林保主动走进战士中间,面对面听心声,心贴心拉家常,广泛征求大家的意见建议,从中挖掘“金点子”“好招法”。蕴藏在官兵中的好故事、活思想,让他打开了思路、明确了方向,这才有了比武现场官兵的热烈反响。
比武落下帷幕,但该旅政治教员对改进授课方式、提升教育质效的思考远未结束。该旅趁热打铁,组织旅队政治教员结合这堂教育授课,围绕“如何讲好教育课”展开讨论辨析,力争做到“讲好一堂课,激励一片人”。
“其实,这堂课的最大受益者,是我自己。”谈及这次比武经历,杨林保深有感触地说,通过备课授课,他对教育授课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体会,“让教育从‘说教’变为‘共鸣’,才能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人、凝聚人、鼓舞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