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联勤保障中心某部引导官兵学习地道战等战法中蕴含的智慧——
人人钻打赢 个个谋创新
■侯云先 刘子玉
冉庄地道战遗址的十字街口,一口铁钟悬挂于老槐树上,静静注视如织的游客。站在树下,笔者仿佛还能听到当年准备战斗的急促钟声。
冉庄户村通联、纵横交错的地道网,是冀中平原地下长城的缩影。穿梭在地道内,郑州联勤保障中心某部官兵的思绪回到80多年前——无险可守的冀中平原上,冉庄军民在持久战理论指导下,根据斗争形势需要巧妙构筑各种工事和地道,消灭敌人、保存自己。
“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等经典战法,体现着抗日军民的首创精神和聪明才智,彰显了灵活机动战略战术的强大威力。”该部领导介绍,部队前身是冀中第6军分区第44地区队第3大队。抗战时期,先辈们利用地形特点,广泛发动群众,运用地道战等战法给侵略者以沉重打击。走进新时代,他们继承和发扬军事民主的优良传统,尊重基层官兵的智慧和创造,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推动形成人人钻打赢、个个谋创新的生动局面。
训练场上,一场红蓝对抗正在进行。借着夜色,该部某连保障车队隐蔽驶入目标地域。突然,一阵密集的枪声打破了拂晓的沉寂。
“后方警卫车辆遭袭,警戒分队汇报情况!”连长立刻作出判断,可对讲机里始终没有回复。原来,“蓝军”经过几轮试探,摸清了该连警卫力量首尾不相顾的弱点,于是派出主力埋伏,致其警卫班全体“阵亡”。
“连队诞生于抗日烽火,灵活机动、因地制宜开展作战的好传统不能丢。”面对机动途中暴露的问题,连队干部骨干召开“诸葛亮会”。经过讨论,大家深刻认识到,先遣、指挥、后卫三段式警卫布兵模式在平时训练中较为实用,到了战时却有很大局限性。“可以把人员分为进攻和防守力量,编成多支战斗小组”“探索‘前出隐蔽’‘明暗交替’等新的警卫力量部署方式”……大家各抒己见,想法观点激烈碰撞,最终达成一致。在后来的联合训练中,该连妥善应对导调组设置的多种突发情况,警卫防御模式经受住了考验,被兄弟部队借鉴学习。
“随着无人化、智能化武器发展,作战样式不断升级,我们的军事训练如何适应未来打仗要求?”几年前的一次军人大会上,一名基层主官提出的问题引发官兵深思。大家研究感到,灵活运用力量、时间、空间和信息等要素打击敌方,以敏捷响应、低耗高效的智能手段实施“四两拨千斤”的精确打击,是游击战“以我之长,击敌之短”思想在信息化智能化战争中的新应用。于是,他们探索“科技+训练”的组训模式,重点开展无人装备操作攻关。
中士韩海轮是该部培养的第一批无人机飞手,驻地的气候和地理环境为他开展训练提供了有利条件。“武器装备智能化程度越高,越要求使用者头脑更灵活、反应更敏捷、攻防手段更高超,在以快制慢或以快对快的节奏中活用战术战法。”韩海轮说,即使是基层一兵,也要培养战略思维能力,积极主动地创新探索,为提升战斗力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