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锋闪耀忠诚之光
■宦玉娟
图为马本斋使用过的大刀,现藏于马本斋纪念馆。
在马本斋纪念馆,一把锈迹斑驳的大刀静静陈列在展柜内,它历经战火淬炼,见证了一段波澜壮阔的抗战岁月。这把大刀的主人,正是曾任冀中回民支队司令员的马本斋。这把刀陪着马本斋浴血奋战,屡建功勋。刀刃上的每一处印痕,刀柄处的每一丝磨损,都仿佛回荡着抗日战场上的金戈之声,诉说着马本斋同志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英勇事迹。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国家危亡之际,无数革命先辈心怀“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的民族大义,英勇无畏投身抗日洪流,挺起了民族的脊梁。马本斋就是其中一员。七七事变爆发后,日军的铁蹄踏破华北大地,烧杀抢掠,无恶不作,马本斋毅然组织回民抗日武装,投入抗战大潮,用抗击日寇的英勇行动诠释了拳拳爱国心。从1937年到1944年,马本斋率领回民支队参加了870多次战斗,歼灭日伪军3.6万余人。在家国大义面前,即便手里是劣势装备,马本斋和官兵们也毫无惧色,勇猛拼杀。为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马本斋早已超越了对个人生死的考量,用宁肯粉身碎骨也绝不让祖国蒙羞的决绝,诠释了忠于祖国的赤子之心。
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马本斋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坚定地表示:“我决心为回民族的解放奋斗到底,而回族人民的彻底解放,只有在中国共产党帮助与领导下方能实现。”朴实而铿锵的话语,道出了他对党的无限信赖与忠诚。1942年,5万多侵华日军对冀中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扫荡。为了掩护冀中军区领导机关和主力部队转移,马本斋率领回民支队与敌展开周旋,成功牵制了日军主力部队,完成了阻击作战任务,但自身却身陷包围之中。马本斋当机立断,率部突围。这次突围战打得异常艰苦、惨烈,战斗结束后,马本斋说:“我们不管遇到多大困难,遭受多大挫折,都不能伤感、消沉……一定要与党同心同德,勇往直前,党要我们向南,不管要付出多大代价,都要奔去,就是死了,头也要向南,这才是我们回民支队的性格。”他心怀对党的绝对忠诚,在革命道路上始终紧跟党的步伐,坚决落实党的指示,勇猛顽强、冲锋在前,为民族解放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马本斋在抗日战场上的英勇表现,让日军闻风丧胆,也招致敌人的疯狂报复。1941年,日军包围了马本斋的家乡东辛庄,抓走了他的母亲白文冠,企图以此要挟马本斋投降。那一刻,骨肉亲情与全民族解放事业在马本斋的心中剧烈碰撞。此时,白文冠老人深明大义,绝食7天,壮烈殉国,展现出令人动容的民族气节。英雄母亲的牺牲暴露了敌人的凶残和无能,也更加坚定了马本斋抗日的决心,他擦干眼泪,沉痛地发誓:“伟大母亲虽死犹生,儿承母志,继续斗争!”从此,马本斋更加英勇投入战斗,以实际行动彰显共产党人忠于人民的政治本色,直至积劳成疾,不幸病逝。
马本斋用战斗的一生,为我们树立了忠诚的标杆。今天,我们虽然没有经历过直面枪林弹雨的考验,但忠诚的品质不能褪色。我们要将忠诚融入血脉,始终把祖国利益放在首位,在祖国需要时,能够义无反顾挺身而出、担当作为,哪怕牺牲个人利益也在所不惜;面对直击灵魂的种种考验,要能够立场坚定、态度鲜明,永远听党话、跟党走;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牢牢站稳人民立场,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