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献不苦,是甜的”
——92岁抗美援朝老兵王昌元的人生故事
■中国国防报记者 赵晓菡
2021年7月,王昌元(左一)和綦齿社区老党员通过手机观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直播。
9月3日,雄姿英发、士气高昂的人民军队在天安门广场豪迈受阅。电视机屏幕前,是无数双盈泪的笑眼,包括92岁的退役老兵王昌元。
王昌元展示他所获得的奖章和纪念章。
这天一早,家住重庆市古南街道綦齿社区的王昌元穿好老军装,端坐在电视机前,等着阅兵开始。阳光从窗户斜射进来,他胸前的“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抗美援朝纪念章等熠熠生辉。当看到高擎着英雄战旗走过天安门广场的新一代官兵,王昌元眼里泛起泪花:“牺牲的战友们要是能看到今天的中国,该有多高兴啊!”
王昌元参加过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役。回国后主动申请入藏,驻守边防22年。转业到地方工作及退休后,他始终保持军人本色,一直行进在“为人民服务”的路上。
上甘岭的炮火声,他记忆犹新
上世纪50年代,王昌元(前排右一)在原解放军总高级步兵学校学习时与同学合影。
1933年,王昌元出生在四川省成都市金堂县的一个农民家庭。4岁时,父亲离世,王昌元与母亲、哥哥和姐姐相依为命,一家人靠租种田地、打零工为生,日子清苦。
新中国成立后,王昌元一家的生活刚刚好转。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国内掀起声势浩大的抗美援朝运动,人民群众踊跃参军参战,支援前线。
“村长拿着喇叭在村里动员,号召男娃儿们报名参军、保家卫国。动员大会上,我和堂哥王昌智听得热血沸腾,结束后就跑去乡政府报名。”王昌元记得很清楚,1951年7月25日,他和堂哥一起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离开了家乡。
几个月的新兵训练后,王昌元跟随部队奔赴朝鲜战场。他和堂哥被分到不同单位,入朝后就再也没见过。“从朝鲜回来后,我才知道堂哥在金城战役中牺牲了。”提起这辈子最大的心结,王昌元眼眶泛红,“我们一起去的,却没有一起回来。”
在朝鲜战场上,年轻的王昌元每时每刻都在经历炮火的洗礼。
刚到朝鲜的第3天,10多架敌机朝着王昌元所在连队的行军路上袭来,不停地低空扫射、轰炸,战士们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我第一次见识到战争的残酷,不禁有些害怕。”王昌元说。这时,连长鼓励他:“想想你为什么来朝鲜。共产党的战士要当英雄,不能当狗熊!”连长的几句话点醒了王昌元,他感到全身都充满了力量。
连续7天行军后,连队赶到汉江桥附近的一处阵地后方。刚开始,他们主要负责修公路、筑工事、为前线运送补给等。王昌元接到的第一个任务,就是为前线送弹药。
后方到前线路长10公里,途经敌军的两道封锁线,不少战友就牺牲于此。王昌元的班长是一名党员,一直走在最前面。“最近的一次,子弹擦着我的头顶飞过去,要不是班长拉着我趴下,我很可能就没命了。”想起这段死里逃生的经历,王昌元仍心有余悸。
不久后,王昌元所在连队奉命坚守上甘岭597.9高地。当时,这个年轻人不会想到,他入朝后参加的第一场战役就是名垂青史的上甘岭战役。
王昌元当时是炮兵。“我就守着炮,喊我打炮我就打炮。”王昌元说,最多的时候,他一天发射了300余发炮弹。至今他都对战场上的炮火声记忆犹新:“敌人的炮弹是‘嘘嘘嘘’的话,就离你很近;如果是‘呼呼呼’的话,就离得较远;子弹也得注意,如果是‘嗖嗖嗖’的话,就代表敌人近在咫尺。”
“天刚蒙蒙亮,敌人就发起进攻了。只听坦克‘轰隆隆’的越来越近,紧接着,爆炸声、机枪声、子弹壳碰撞的声音响了起来。”王昌元回忆,在一轮轮的狂轰滥炸后,阵地上的战壕几乎都被泥土淹埋。一位战友左臂被飞来的弹片切断,观察员牺牲了,一直照顾他的副班长也牺牲了……看着越来越多战友在眼前倒下,王昌元悲愤难抑,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人在,阵地在!
“我们连队1952年11月4日进入阵地,11月5日深夜撤下,共击退敌人35次进攻。全连132人,撤下来时只剩下50多人。”王昌元告诉记者,由于在上甘岭战役中战绩突出,连队荣立集体二等功。之后,王昌元和战友又经历过多次战斗,他因作战英勇、表现优异,荣立个人三等功。
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王老,这是您的膏药,一定要按时贴啊。”不久前,王昌元左腿的风湿又犯了。得知这一情况,綦齿社区退役军人服务站工作人员为王昌元送来了膏药。
1954年,王昌元随部队回国,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7年,因表现优异,他被推荐到原解放军总高级步兵学校深造。毕业后,王昌元主动申请到西藏戍边。在崎岖山路上穿行、在冰天雪地里跋涉,对他和战友们来说是家常便饭。“这腿的毛病就是那个时候落下的。”王昌元说。
“为什么要去西藏?”面对记者的提问,王昌元笑了笑,他什么都没说,而是拿出了当年写的申请书,其中写道:我是一名党员,党员就要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后来,王昌元被分配到西藏山南军分区某边防连任副指导员。“那时候条件艰苦,很多地方都没通公路。”王昌元回忆,到连队报到时,他先是乘汽车到县城,再骑马到离连队驻地最近的村,最后连马也不能骑的地方只能徒步,路上花了整整两周。
现在看来,路上的奔波只能算作“下马威”,下连后的训练才是真正的考验。
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缺氧、寒冷、物资匮乏,大雪封山长达4个月之久,这让在成都平原长大的王昌元很不适应。等到深冬时节,茫茫白雪一望无际,战士们的训练热情也受到影响。
为鼓舞士气,王昌元结合亲身经历,给战士们讲起那场“立国之战”。“那时候美军有牛肉、巧克力,我们只有炒面、土豆。零下几十度的气温,土豆都冻硬了,咬上一口能崩掉牙……”看着眼前真情流露的人,听着以“钢少气多”战胜“钢多气少”的故事,战士们的脸上一扫阴霾。
除了日常训练外,王昌元所在连队官兵还要定期到边防线上巡逻。“除了深入骨髓的严寒,还要躲避毒蛇虫,提防泥石流、雪崩,沿线巡逻一趟要花4到5天时间……”这样坎坷难行的路,王昌元一走就是22年。
当西藏进入雨季,遇到强降雨时,极易发生山体滑坡和泥石流。一次,王昌元带领战士们走到一处山坡下,他照例走在队伍最前面,突然,一块大石头从山上滚落下来。“后退,后退!”王昌元大声喊着,迅速后撤了几步,石块砸下来时正好落在他刚才站的地方。惊魂未定,王昌元脑子里冒出的第一个念头却是:幸好自己在最前面,要不然哪个兵娃娃走在前被砸到了,怎么向他父母交代?
“那如果被砸的是您呢?又怎么向家人交代?”记者问。“那只能愧对父母了。我是党员,我不走在队伍前面,让谁走在前面啊?”王昌元说。
1982年,王昌元从西藏转业到重庆市綦江齿轮厂工作。如今,他还是常常望着雪域高原的方向,那是他奉献青春年华的地方。“为党、为人民作奉献,心里不苦,是甜的。”王昌元说。
为人民服务,把每一天都过出分量
2023年8月,王昌元为重庆市綦江区中山路小学学生讲述抗美援朝故事。
“你要早几天来,就能看到爸爸伏案忙碌的样子了。”王昌元的女儿王小平告诉记者。前阵子,为了给区里中小学校学生上好“开学第一课”,王昌元一直在家里精心准备。采访时,家中书桌上还摆放着厚厚的资料,以及王昌元参加抗美援朝时的立功证书等老物件。
“他很执拗,一低头就是好几个小时,中途也顾不上休息。”王小平半是嗔怪半是心疼,她想让父亲颐养天年的期待很早就落空了。
退休前,王昌元在齿轮厂负责工会工作,是出了名的“陀螺”:组织工会活动、看望离退休职工、调解纠纷、帮扶困难家庭……经常从早忙到晚。
2021年9月,在中共綦江支部旧址,王昌元为小学生讲述红色故事。
1993年,王昌元退休,可他依旧没有闲下来,而是投身到宣讲红色故事、开展国防教育中。一开始王昌元在社区讲,渐渐地,学校、企业、机关、红色场馆都成了他的“讲台”。
有一次,王昌元为綦江区中山路小学学生上国防教育课,他特意穿上自己的老军装,胸前挂着军功章。有学生问他:“爷爷,你的军功章好漂亮,都是怎么得来的?”王昌元弯下腰,指着军功章,逐一介绍来历。一个个动人心魄的战争故事,深深吸引了孩子们。
“孩子们的心就像一张白纸,要及时涂上爱国爱军的底色。”王昌元说,“我想,这也是那些牺牲的战友期待看到的。”
采访中,这位老兵身上那种主动的担当精神一直感染着记者。这担当里,既有对家国大事的关心,也有对周围群众生活小事的热心。
看到齿轮厂不少老党员退休后义务为群众送报刊、修理电器,闲不住的王昌元也萌生了做志愿服务的念头。社区的小河沟里出现生活垃圾,他拿起火钳、蛇皮袋默默清理;连续20多年为居民送报纸、送信件;协助社区民警开展法制宣讲、排查安全隐患、调解邻里纠纷……
在王昌元影响下,越来越多人参与到志愿服务中。2018年,綦齿社区以王昌元的名义成立志愿服务队。为更好地服务群众,王昌元将服务队分为4个组:“管得宽”小组在社区开展卫生整治、文明劝导;“马上来”小组为居民提供家电维修、物品代购;“理得顺”小组为居民调解纠纷;“和之美”小组开展“法德讲堂”、公益展演等活动。
“王昌元志愿服务队”志愿者在綦齿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合影。
退役军人陈伟是最早加入“王昌元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之一。有一次,社区的一家住户起火,陈伟二话不说就冲入火场灭火,住户最终平安得救。“王老那么大年纪还在为民服务,我还年轻,以前也当过兵,为群众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是应该的。”陈伟说。
像一块磁铁般,王昌元把志趣相投的人都吸引到一起。目前,“王昌元志愿服务队”共有注册志愿者460余人,社区里人人都说:有事就找志愿队。
这几年,王昌元听到最多的话就是“您都90多岁了,该休息了”,然而王昌元不这么认为,他说:“比起牺牲的战友,我很幸运。所以我不敢虚度,要把每一天都过出分量。”
(本版图片由中共重庆市綦江区委宣传部、綦江区退役军人事务局提供)
版式设计:扈 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