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攻关:“兵专家”走向创新前沿
■章林峰 黄体彪 解放军报特约通讯员 孙 晨
初秋的戈壁苍茫辽阔。第76集团军某旅修理工间里,机械的嗡鸣声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划破。
“老雷,你们太厉害了。去年底你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这次王刚又评上‘陆军工匠’了!”听到电话里机关白助理员传来的喜讯,正在检修某型光电装置的一级军士长雷章科,迅速用起子拧紧最后一个螺丝,起身向其他几名高级军士告知这个好消息。
多年来,该旅一茬茬“工匠型”军士嵌到战位一线,深耕专业领域。像雷章科这样既能“望闻问切”装备故障,又能攻克技术难题的“士兵工匠”,活跃在练兵备战的各个岗位。
翻开雷章科的工作日志,数字见证着他28年来的铿锵足迹:8万余字维修手记构建起装备“健康档案”,16本光电教材成为部队专业培训“必读书”。从手握焊枪的“兵专家”到“陆军工匠”,他如同戈壁胡杨将根系深扎装备革新沃土。
雷章科说:“厂家工程师教的焊枪握法,院校教授提出的装备畅想,还有戈壁演兵场的沙砾,对我来说都是老师!”
在该旅转型发展过程中,像雷章科一样追求卓越、精益求精,将匠心情怀融进岗位、磨砺剑锋的高级军士还有许多:雷达专业技师、一级军士长关亚辉入选首批“陆军工匠”,深夜,他伏案研究夜间辅助瞄准装置,铅笔在厂家提供的设计图纸上勾勒出精密刻度,只为进一步提升某型炮弹夜间射击精度。三级军士长王刚在训练场上测试某型炮位侦察校射雷达在高原高寒环境下的性能,寒风刺骨的戈壁沙滩上,他坚守在雷达旁,仔细记录每一组数据……这些镌刻着兵之匠心的战位图景,正是奋斗强军最鲜活的注脚。
回顾部队改革转型的历程,雷章科说他取得的收获离不开院校的前沿理论和厂家的技术支持。“部队—院校—厂家”三位一体的协作机制,使这些来自基层的高级军士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创新活力。以他们为代表的“兵专家”群体,正在成为基层部队战斗力跃升的重要力量。
今天,让我们走近这群基层“兵专家”,了解他们在改革转型中与院校、厂家协力攻关革新的故事,关注他们在战斗力生成中的生动实践。
第76集团军某旅一级军士长关亚辉(左一)为战友传授修理经验。 向禁垚摄
金秋九月,高原天高云淡,尽管白天依然残留着夏日的余温,但夜风已裹挟着初秋的凉意掠过戈壁。
天色渐晚,3个身影急行在营区中间。第76集团军某旅一级军士长雷章科、关亚辉,与三级军士长王刚一同赶往旅里的“工匠”工作室开例会。今天例会的议题是:智能自适应伪装技术在某型装备上的应用。
“现代战场上,无人机和智能武器的普及,让传统的伪装手段捉襟见肘。”工作室发起人关亚辉率先发言,“我们需要一种能够适应复杂战场环境、有效对抗智能侦察手段的伪装技术。”
王刚补充道:“这项技术的核心,就是要提高装备在战场上的生存率,减少损失。”
雷章科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初步方案,我们已经与大学的专家教授沟通过,他们会全力支持我们!”
……
屋外夜色渐深,工作室里的讨论依然热烈。
自去年旅里筹组这个工作室以来,这样的例会已经成为这群基层“兵专家”集智研讨的平台。在这里,他们围绕装备技术难题和装备革新发明展开头脑风暴,用智慧和经验一次次突破瓶颈。
跳出思维窠臼——
以往的维修保障经验已经跟不上装备发展的步伐
子夜时分,“工匠”工作室依然灯火通明。桌案前,雷章科正在对第二天讨论会探讨内容进行最后的推敲。
千里之外的陆军工程大学宿舍,教员周斌对着面前的一份电路图认真思考;某军工厂的几名工程师正探讨某型器材的工艺。
虽然分处三地相隔千里,但他们目标一致——破解某新型光电设备的伴随维修保障难题。
部队、院校、厂家三方联合攻关,源于雷章科成为光电维修技师后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
一次演训,各种装备高速运转,气氛异常紧张。突然,能够测算距离的某型激光测距机出现故障,训练被迫暂停。接到紧急通知,雷章科迅速赶到现场。
每一枚螺丝都固定无误,万用表测量电压电阻无异常,就连示波器中的波形也看不出什么问题……时间一分一秒流逝,汗珠顺着雷章科的脸庞滑落。尽管穷尽所能,他依然找不到问题根源,只能拨打电话寻求帮助。在厂家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故障得到解决。但这次经历像一根刺,深深扎进雷章科的心里。
部队调整改革以来,该旅装备编制表上的“新面孔”不断增多,以往的维修保障经验已经跟不上装备发展的步伐。这次排查故障现场,雷章科感觉自己手上拿着的“旧钥匙”,怎么也打不开“新锁”,一种强烈的本领恐慌涌上心头。
“努力攀爬到山顶才发现,山的那边是更高的山。”从事光电专业维修20余年的雷章科敏锐意识到,要适应信息化数字化新装备的维修保障模式,自己要走的路还很长。
没过多久,雷章科被上级选派参加某型光学装备鉴定验收会。
在现场,厂家代表在平板电脑上调出该型装备的三维模型,向大家介绍机械结构,围绕加工工艺、规定尺寸误差范围设置标准以及校准的精度讲解;院校代表走上讲台,激光笔的红点落在屏幕上的数据流图谱,分析光电系统中数字信号与机械结构产生误差的原因;基层“兵专家”抛出一连串实际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问题……三方思维碰撞后,投影屏上的改进方案渐次完善,雷章科再一次感受到集智攻关的力量。
“‘旧钥匙’,开不了‘新锁’。”雷章科认识到,基层部队的“兵专家”已经习惯了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内“单打独斗”,装备出现一般的问题勉强还能应对,面对更新迭代快、集成程度高的新装备往往力不从心。一旦装备出现问题,依托自身无法解决,就会耽误大事。
雷章科瞬间清醒:必须跳出思维窠臼,在更广阔的坐标系中找答案。
在该旅,其他“兵专家”也正在遭遇类似困境。某新型装备列装时,领导让雷达技师、三级军士长王刚放开手干,盯着这些新装备,王刚无从下手;一级军士长关亚辉牵头某型器材革新发明时遇到难题,由于关键零件的加工精度问题,导致研发过程停滞不前。
战友们的经历,让雷章科认识到,想要新装备充分发挥出战斗力,一方面要加强同院校专家、厂家技术人员的沟通交流,从不同角度了解器材维修机理;另一方面,要建立三方联动的沟通机制,才能为新装备保障开辟新路径。
告别“头痛医头”——
从“换装”到“换脑”,基层“兵专家”融入协作体系
走进该旅修理工间光学仪器修理间,各类新型光学装备排列有序,微光瞄准具、夜视仪等光学器材正等待雷章科检修保养。
“要检修好这些光学装备,必须具备跨专业沟通能力。”雷章科介绍,维修这些装备,往往涉及光学、电子、机械等多个专业领域,而每个专业的人员都有自己的知识体系和工作方式。
跨专业协同并非易事。雷章科回忆起一次高原驻训与厂家一同排除某型夜视仪故障的经历——
专家口中的专业术语和技术思路让雷章科感到晦涩难懂。他向软件工程师描述的故障现象,对方一口气列举出多种代码异常。“那段时间,沟通障碍就像一道无形的高墙,横亘在我们和厂家技术人员之间。”雷章科说。
这样的沟通效率低下,甚至让问题变得更加复杂。作为单位光电专业的行家里手,雷章科不仅要解决自己的问题,还要为其他光电专业的战友讲解如何进行装备检修保养方法。
为此,雷章科一次次向厂家院校求教,收集不同专业领域有关装备的资料、总结各专业的理论库、梳理装备检修保养的流程,还针对一些新装备编写出对应的教案课件。
与此同时,机关业务部门也开始积极行动,协调军地院校、装备生产厂家、友邻军兵种单位和上级业务部门,组织旅队专业技术人才接受技能培训。
然而,新的难题接踵而至。雷章科发现,基层官兵虽然已经逐渐摆脱单一的理论知识架构,与厂家院校的沟通协作能力也有所提升,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依然突出。
一次,某型夜视仪在训练时无法正常显示,维修人员未深入排查具体原因,直接更换了电源部件。由于未及时联系厂家技术人员进行诊断,导致该故障在较长时间内反复出现。
“上周抢修时我们只更换了电源部件,但无法正常显示其实是电路板的电阻传导不良——这才是整个动力闭环里的致命断点。”雷章科以此为例,向班组成员讲解装备运行的整体性,强调每个环节的重要性。
“我们不仅要了解装备运行整个闭环,更要主动融入‘部队—院校—厂家’三位一体的协作体系。”雷章科说。
如今,雷章科欣喜地发现,单位需要返厂修理的装备数量明显减少,大部分装备问题都能够依托自身解决。从装备的使用者到装备改进的参与者,再到改进装备的检验者,从“换装”到“换脑”,基层“兵专家”融入协作体系,与院校厂家形成更加紧密的协作关系,实现自身能力的蜕变和部队战斗力的提升。
实现双向互动——
良性循环一旦形成,胜战链路就会被打通
“官兵在练兵场上发现问题,厂家、院校试验场里联合攻关,部队演训场上检验成效……”这种在最近实践合作中同院校、厂家达成的默契,雷章科用两个字来形容——高效!
“夜间射击视距受限,难以搜索锁定目标”“应用辅助装置后差别不大,效果微乎其微”……防空阵地上,关亚辉望着某型高炮,眉头紧锁。眼看自己的夜间辅助瞄准装置成效不大,他心里有些着急。
快速响应的通联渠道,让关亚辉在难题面前不再一筹莫展。从训练场回到工作室,关亚辉将连夜绘制的图纸上传至院校教研室,次日清晨便收到专家团队的优化方案。
明确了改进方向,关亚辉对设计思路重新梳理,报送厂家进行制作。“关班长,有效果,清晰了很多!”不久,关亚辉收到改进后的装置,遂即进行测试,效果提升明显。
与此同时,这个项目革新案例被教员谢存搬上了学院的优质课比武讲台并取得第一名。“这些带着硝烟味的实战经验,比任何模拟数据都珍贵!”教员在电话中激动地和关亚辉说。
把部队的实践智慧与院校的理论前沿、厂家的工艺沉淀相融相通,部队、院校、厂家三方在协作的探索中走向深入。通过互动交流,理论与实践实现了良性互促。
“常态化的数据共享,让我们对装备的使用、修理、改装更加得心应手。”王刚正对照最新版操作手册,“以往是装备哪儿坏了修哪儿,现在有了厂家、院校提供的融合基层实践的数据支撑,我们能精准预判故障点。”
院校专家、厂家师傅来旅授课;组织送学送培,培养一批技术骨干;协力编写操作手册,简化操作流程……一项项措施落地,三方协力机制也变得更加完善,运行更加顺畅。
“王班长,我们将你简化的操作流程,应用到院校学员的教学中,效果很不错!”一天晚上,王刚收到院校教员发来的短信。
一次班组训练中,王刚发现,某型雷达的操作流程繁琐且效率低。“一定有更简便的方法。”他铆着一股劲,对照说明书逐步熟练操作步骤、明晰工作原理,经过反复实操验证,最终总结出简化操作流程,并第一时间进行了反馈。
近段时间,高炮夜间模拟训练装置、“四合一”光学仪器工具箱、球面镜三轴仪等一件件革新成果应运而生……这些成果源于厂家积极响应“兵专家”的呼声,为他们提供了先进的实验设备和生产工艺,帮助他们将自己的想法变成现实。
良性循环一旦形成,胜战链路就会被打通。一个个“金点子”经过反复实验、采集数据、研究论证、形成成果,被应用到练兵备战一线,成为克敌制胜的“金刚钻”。
身处以战斗力建设为原点的坐标系,雷章科常常把自己比作“一支拴了绳子的铅笔”,时刻围着中心转。院校、厂家、部队三方齐心协力,书写集智聚力为战服务的强军答卷。
锐视点
搭好协同桥梁 实现创新突破
■李昌远
当前,装备更新加速倒逼创新协同模式变革,“单打独斗”已难以适应体系化要求。新型装备技术复杂、涉及领域广泛,基层官兵熟悉实战运用但缺乏理论支撑,院校科研团队掌握前沿知识却远离战场,厂家精通生产工艺又难以契合多变需求。要让基层经验、院校理论与厂家工艺形成合力,必须在三方之间搭建沟通桥梁,通过常态化的交流机制共享信息、共解难题,让实验室数据、课堂理论更接地气,更快抵达作战一线。
以高级军士为主体的基层“兵专家”群体,具有专业素养与实战经验,可以成为部队基层、军事院校和装备厂家之间协同攻关的桥梁,通过“问题直通车”机制将训练场发现的装备运用难题转化为科研课题,形成“发现问题—需求对接—联合攻关—成果反馈”的闭环链路。这种跨域协同既发挥了基层官兵的实践经验优势,又有效整合了院校科研力量和厂商技术资源,推动部队战斗力建设向专业化、实战化纵深发展。
平台建设催生协同效应,机制创新释放协同效能。三方协力机制,使装备厂家能精准优化零部件生产流程,院校据此调整教学重点,形成“需求—研发—教学”的动态适配。机制保障让各方力量聚得拢、作用发挥得好,确保协同创新落地见效。
在科技强军战略指引下,高级军士群体正从“装备维护者”向“协同创新节点”转变。他们既是推动装备技术升级的“末梢神经”,也是促进作战体系优化的“毛细血管”。这种角色嬗变启示我们:每个岗位都是战斗力生成的关键节点,当“产学研”各要素在体系作战大棋局中实现有机联动,必将催生出更强大的制胜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