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飞山与海的青春梦想
——“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马少利回母校交流活动侧记
■中国军网记者 刘诗扬 通讯员 刘礼鹏、林庆港
“奋斗的足迹是青春的时代坐标,你们现在正处在人生最宝贵的阶段,一定要珍惜时光,打好基础。未来无论走到哪里,从事什么职业,都要用奋斗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初秋时节,河南嵩县第二高级中学的校园里一场特殊的交流会正在进行。教室里,“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海军资阳舰一级军士长马少利,用朴实而真挚的语言,为母校师生讲述他从一名打工少年成长为海军舰炮“专家”的奋斗历程。
“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3次,编写的《某型舰炮电气原理与维修》等教材被列为军队重点建设教材,走进了大学课堂。从一个高中学历的“门外汉”,成长为全军闻名的舰炮专业“兵专家”。“从没有见过这么多的军功章。”学生们带着好奇了解马少利。
高中时代的马少利和今天的学子一样懵懂。1998年高中毕业后,马少利投身人民海军。“刚入伍时,我对舰炮一无所知,就像你们现在面对一门新学科一样。”马少利回忆,面对复杂的舰炮系统,他也有过迷茫和退缩。但他明白,军人的字典里没有“退缩”二字。
“我们现在生逢伟大的时代,正处最美的年华。别怕吃苦、别嫌平凡。”马少利勉励同学们,“不要怕起点低,怕的是没有向上攀登的勇气。把‘不可能’三个字从你们的字典里删掉。”
报告会结束后,进入到互动问答环节。一位同学提问:“在学习中遇到难题,总是想放弃,该怎么办?”
马少利分享了自己的秘诀:“遇到难题,先把它拆解开,变成一个个小问题,再逐一攻克。不要怕慢,就怕停。记住,坚持是解决一切问题的万能钥匙。”
对于向往军营的同学,马少利鼓励他们:“军营是个大舞台,只要你有本事,就一定有你施展的空间。部队是个大熔炉,能把一块普通的铁锻造成钢。那里有严明的纪律,更有战友情谊;有艰苦的训练,更有成长的喜悦。”他说,军旅梦勇敢去追,军装穿在身上,是荣誉,更是责任。
报告会后,马少利与学校师生代表、高中时期老师等进行了座谈。“少利从小就喜欢钻研,总是第一个来到教室,最后一个才离开。”老师郭春梅回忆。
熟悉的教室,昔日的恩师,回到母校,马少利感慨万千。马少利向老师们详细介绍了自己在部队的学习和工作情况。他说:“在部队,我一直用在母校学到的知识和做人的道理指导自己。母校不仅教给我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我正向的价值观,这是我受益终身的财富。”
老师们纷纷表示,为马少利取得的成绩感到骄傲,同时教诲在场的学生“知识改变命运,奋斗成就人生。”“技术永无止境,希望你在岗位上继续钻研,为国防事业做出更大贡献。”物理老师勉励地说。
这场跨越二十多年的师生对话,充满了温情与敬意。马少利表示,无论走多远,他都不会忘记母校的培养和老师们的恩情。
榜样的力量化为前行的动力。“学长的故事让我明白了坚持的意义。今后我在学习上遇到困难,一定会想起他凌晨四点在甲板上学习的身影。”高二学生李同学谈到。
“刚才坐在这里,有一只小虫子飞到我的脸上,我想坚持一下让自己不被影响,我做到了。”学生谢智慧说:“马学长克服了那么多的困难,我也要从小事做起,把一个个困难都攻克下来!”
高三学生陈鹏飞对军营产生了向往:“以前觉得军人很遥远,今天听了学长的分享,我觉得军人就是我们身边的英雄。如果有机会,我也想穿上军装,为国家效力。”
一位年轻的班主任表示:“马少利学长的事迹是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生动教材。我们要把这种‘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奋斗精神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培养更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好少年。”
活动最后,马少利与校领导和老师们合影留念,送上了对母校的祝福:“愿母校桃李满天下,愿同学们都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伏牛山脚下,金色的晨光温暖而明亮。马少利的故事,正如这晨光一般,照进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点亮了他们心中的希望。未来的路正在脚下延伸,更多奋斗的篇章等待被书写。
(协助采访:刘隐帆、陈卓、任胜雷、张晋浩、韦陈平、刘嘉、周伟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