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警西藏总队昌都支队某中队——
信念如磐,扎根雪域铸忠诚
■韩 瑞 许 栋
澜沧江畔,藏东咽喉,扎曲河与昂曲河的交融处,坐落着高原古城昌都。驻守在这里的武警西藏总队昌都支队某中队,哨位迎着凛冽的江风,营房遥望耸峙的山峦,官兵们守护着一方水土的安宁。
去年底,一场高强度的实战化训练在这里展开。官兵们闻令而动,10小时内翻越3座海拔4500米以上的雪山。雪钻进靴子化成水又结成冰,睫毛上的冰碴模糊了双眼,官兵们渐渐一身“雪白”。抵达目标地域后,他们迅速投入连续36小时的训练中。山地捕歼、雪地伪装、高压低氧极限体能……作战场景不断变换,官兵的信念决心却始终如一。
冲锋号响,时间定格,历史何其相似。
1938年,在小兴安岭密林深处,该中队前身部队——东北抗联某部的将士们在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里英勇战斗、毫无畏惧,采取伏击战术接连打退敌人,取得了柳树河子伏击战大捷。
信仰所在,正是力量所聚。设伏过程中,抗联将士们手指冻得扣不动扳机,枪冻得拉不开栓,他们依旧爬冰卧雪、坚守战位,不折不扣执行党的命令。
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建最早、坚持抗日时间最长、条件最艰苦的抗日武装力量,东北抗联孤悬敌后,在白山黑水间坚持斗争14年,用血与火书写了不屈的篇章。作为“东北抗日联军杨靖宇支队第一团二营五连”的传承部队,该中队从抗日烽火中走来,在平均海拔3500米的高原地区扎下根脉,让忠诚基因在这里传承延续。
该中队荣誉室展柜里,陈列着一个牛皮地图包,包身角边磨卷,时光在皮面上留下细密的裂痕。
“抗联先辈们参照这个包里装着的地图行军战斗,这张地图,指引的不仅是前方的目标,更是信仰的方向。”指导员邓人文深情讲述着地图包背后的故事,“山中积雪盈尺,大地一片苍茫,将士们守护着珍贵的地图包。他们就算暂时与党失去了联络,也始终坚定唯有跟党走才能有出路的信念和决心,坚持战斗到底,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铁血军魂。”
讨论中,官兵们踊跃谈起体会:“离历史越近,越能知道革命胜利靠什么、继续前行要什么”“战天斗地的豪情气魄,正是来自坚定的信仰和钢铁的意志”……小队长殷苏政坦言,先辈们在林海雪原的严酷环境里坚持斗争,我们在高原上的这点苦不算啥。
去年一次拉练,一名战士掉队后想要放弃,殷苏政及时靠上去,一手接过战士的背囊,一手指着远处的雪山鼓励说:“先辈们能够在那样恶劣艰苦的条件下高举党的旗帜不掉队,蹚过一道道雪甸河沟,最终取得革命胜利,咱们作为英雄传人,哪能打退堂鼓!”望着远处若隐若现的雪山巡逻道,想起荣誉室里那幅标注着密密麻麻足迹的抗联行军图,这名战士咬紧牙关拿回背囊,把背包带又紧了紧:“队长,我能行!”
当这名战士瘸着冻僵的腿抵达宿营地时,天边已泛起鱼肚白。篝火旁,他攥着冻得通红的拳头说:“以前总觉得军魂是书本里的词,今天才懂,军魂就是掉队时咬着牙也要跟上队伍的那股劲!”
去最危险的地方,完成最艰巨的任务。这股子“劲”,在中队官兵身上饱经淬炼,已化为敢打必胜的信念与决心。
那年,驻地一处道路因暴雨天气突发山体滑坡,道路、车辆严重受损,多名群众被困,中队官兵接到命令后紧急驰援。
“同志们,人民需要我们,暴雨落石、山体滑坡,我们能不能战胜?”时任指导员曹国辉为大家鼓劲。“能!能!能!”官兵目光如炬、应声如雷。
他们根据现场情况迅速分配任务,一部分官兵扯着防护网扑向滚石缺口,另一部分负责引导群众撤离。二级上士罗德刚进入现场后发现,一辆车被滚石砸中,车内母女吓得不敢动弹。罗德刚迅速拉开车门,脱下雨衣披在母女身上,护着她们往外撤离。
经过近两个小时的救援、清理,受困群众全部被转移至安全区域,受损道路也恢复了通行。
“记不清来回跑了多少趟。”罗德刚回忆,奋战在救灾一线,浑然不觉多冷多累,救援时仍有不少落石滚下,战友们甚至不惜用身体去挡,只为避免群众受伤。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近年来,该中队始终坚持在重大任务和恶劣条件中培育战斗精神,在艰难磨砺中砥砺血性胆气,锤炼敢打必胜的战斗作风。
前不久,中队官兵前往海拔4000多米的某地域驻训。驻训点白天气温还在20多摄氏度,夜间骤降至零下。官兵们刚完成20公里的阵地转移,疲惫和寒意席卷全身,可休整不到5分钟,一场贴近实战的对抗训练又接续展开。
作为进攻方,面对近两倍于己的防守力量,中队官兵克服诸多不利因素,潜行30分钟后发起夜间突袭。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就是要打赢!”中队长土登尼玛的动员简短有力。潜行、突入、狙击……此次训练中,官兵们协同紧密,敢打敢拼,每个阶段都率先完成任务。
“海拔高,标准更高;氧气少,斗志不少。”该支队作训科干部张方宇介绍,多年来,这个中队始终奋战在艰苦危险一线,在各类演习演训中担当主力,先后完成重大任务70余项,各类实战化训练10余次,保持零失误。从林海雪原游击战到高原戍边维稳,武器装备与作战样式在变,但“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追求从未改变。
入伍15年的孔庆贵,3年前曾面临一次人生抉择:是带着三等功勋章转业回家,还是留下来继续传帮带?那时,对孔庆贵来说,转业无疑是最好的选择。但彼时中队刚补充了一批新兵,教员骨干力量缺乏。
该如何选择,孔庆贵彻夜未眠。第二天一早,中队收到了他主动递交的留队申请。之后,他把自己多年的训练笔记重新誊写了一遍:高原投弹注意事项、夜间射击瞄准方法、高原山地捕歼战法……为了让新兵尽快适应高原战术训练,他顶着严寒带领大家练习战术动作,趴在冰凉的石子地上讲解匍匐前进的发力技巧,膝盖贴满膏药也没歇过一天。
去年夏天,孔班长所带的新兵班在某专项考核中夺得团体第一,多名新兵达到优秀成绩。有人问他留队后不后悔,他指着中队荣誉墙说:“咱做啥都得先想着组织需要。只要中队还需要我这个‘老教头’,我就一直站在训练场上。”
在这支队伍里,军魂的传承就像雅鲁藏布江水,后浪跟随前浪,永远奔涌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