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论见丨思想碰撞,凝聚共识!聆听青年军官学者对战争与和平的深度思考
■中国军网记者 赵镭饷 王凤祥
在第十二届北京香山论坛会场,“和平”成为与会人员热议的高频词。今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本届论坛举行的青年军官学者研讨会环节,各方围绕“战争记忆与当代和平”的主题展开深入交流。
9月17日,北京香山论坛举行青年军官学者研讨会活动,图为会议现场。中国军网记者 赵镭饷 摄
研讨中,各国青年军官学者探讨了人类因何陷入战争的深渊,又以怎样沉重的代价迎来和平的曙光。在对话中,与会人员凝聚出清晰的共识——真正的和平来自于对历史教训的深刻汲取,对不同文明的相互尊重,对共同安全的制度保障。
9月17日,北京香山论坛举行青年军官学者研讨会活动,图为江月分享观点。中国军网记者 赵镭饷 摄
只有正确认识历史,才能更好开创未来。“历史的核心在于实事求是。如果在事实层面站不住脚,那么无论怎样叙述,都很难得出正确的结论。”军事科学院助理研究员江月分享了她对于如何正确认识历史的看法。俄罗斯科学院研究员德米特里·斯捷潘诺维奇谈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无论是光明的胜利还是至暗的时刻,都值得被永远铭记。令他感到高兴的是,在中国和俄罗斯,军事历史研究始终备受重视。“俄罗斯与中国始终站在正义的一边,这是无可置疑的事实。”他坚定地表示。
9月17日,北京香山论坛举行青年军官学者研讨会活动,图为胡峰笙分享观点。中国军网记者 王凤祥 摄
“80年前,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并肩作战,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80年来,和平的力量不断凝聚,合作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军事科学院副研究员胡峰笙说道。但他也提醒,如今某些国家正利用错误的二战史观推行地缘战略,这正是冷战思维阴魂不散的体现。
9月17日,北京香山论坛举行青年军官学者研讨会活动,图为德里克·格罗斯曼分享观点。中国军网记者 王凤祥 摄
9月17日,北京香山论坛举行青年军官学者研讨会活动,图为穆罕穆德·法伊扎分享观点。中国军网记者 张智程 摄
牢记历史经验和教训,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美国南加州大学教授德里克·格罗斯曼指出:“全面冲突中没有赢家,所有人都是受害者,甚至可能承受更惨痛的代价。”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研究员穆罕穆德·法伊扎分享自己的见解:“我们既要铭记历史,缅怀逝去的生命,同时也要向前看,不被过去束缚。”他表示,既要从历史中汲取教训,也要不断向前,为未来的安全未雨绸缪。
9月17日,北京香山论坛举行青年军官学者研讨会活动,图为拉菲克·阿维迪斯扬分享观点。中国军网记者 张智程 摄
战争的记忆刻骨铭心,战争的教训痛彻心扉。亚美尼亚国防部国防研究大学高级研究员拉菲克·阿维迪斯扬呼吁国际社会携手合作:“我们必须共同努力,防止下一场世界大战的发生。”来自巴基斯坦的学者贾瓦莉亚·塔琳表示,战争的记忆不应使我们沉溺于悲痛,而应指引我们走向更和平的未来。“让年轻一代了解战争的真相,不是为了美化冲突,而是要培养他们的同理心与责任感。”她说道,“我们必须认识到,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独自守护和平,唯有跨越国界,携手合作。”
9月17日,北京香山论坛举行青年军官学者研讨会活动,图为艾尔莎·卡妮亚分享观点。中国军网记者 韩金宝 摄
来自美国的学者艾尔莎·卡妮亚则期待各方能持续探讨一个关键命题:如何更好地消解误解、守护和平,并在历史议题上开展坦诚的学术对话。“中美两国其实有着共同的历史记忆与牺牲,”她举例说,“比如二战时的‘飞虎队’就是两国合作的明证。”
9月17日,北京香山论坛举行青年军官学者研讨会活动,图为会议现场。中国军网记者 宋一鸣 摄
今天,人类再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和平还是战争、对话还是对抗、共赢还是零和的抉择,考验着智慧和勇气。北京香山论坛恰为回应这一时代之问搭建了重要的对话平台,各国参会代表在开放坦诚的交流中分享见解,为守护世界和平,推动全球安全治理注入了温暖而坚定的力量。
9月17日,北京香山论坛举行青年军官学者研讨会活动,图为现场提问。中国军网记者 林琮轶 摄
文字:赵镭饷 王凤祥
摄影:张智程 宋一鸣 韩金宝 林琮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