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国防教育“走”进日常生活
——新修订的国防教育法施行一周年回眸
■中国国防报记者 于心月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开展欢送新兵活动。李青松摄
安徽省阜阳市清河路第一小学举办“军事武器模型校园展”,学生展示自制的战斗机模型。王 彪摄
宁夏隆德县中学师生开展“重走长征路 砥砺强国志”活动。白 虎摄
吉林省长春市蓝天公园一角。中国国防报特约记者 乔振友摄
2001年,我国第一部国防教育法颁布施行。第一个以法律形式确立的全民国防教育日,主题为“关注国防,就是关心自己的家园”,鲜明地道出“国”与“家”的紧密联系。
2024年9月,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新修订的国防教育法。翻看法律条文,41处“应当”的表述,对国防教育领导体制和相关部门工作职责进行明确;多处“支持”“鼓励”“可以”等字眼,为深化全民国防教育提供更加具体的法律支撑。
国无防不立,善教得民心。国防教育法新修订1年来,各地不断探索新形式、新做法,将全民国防教育工作向纵深推进、向末端落实。国防主题专列穿行城市街区,红色旅游景区吸引八方来客,军营开放日响起“我长大也要当解放军”的童声,阅兵仪式上老兵敬礼的镜头在万千网友的手机间转发……当国防教育“走”进日常生活,国防不再是抽象的宏大叙事,而是触动心灵的生活场景。
各司其职
合奏同心乐章
秋日的北国春城,战机轰鸣与地面喝彩交织。
蓝天为幕,战机为笔,飞行表演队驾机在空中划出道道彩烟,第十一届空军航空开放活动和长春航空展在吉林长春开幕。
在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抵达展区前,长春市委宣传部工作人员十分忙碌——长春航空展举办期间,恰逢第25个全民国防教育日,长春市各部门依照职责分工,积极筹划相关活动。
“自2019年首次举办以来,长春航空展早已超越观展的范畴,成为生动的国防教育课堂。”市委宣传部一名工作人员说,“早在活动开始前,各部门就主动与我们联系,协调相关事宜,着手制订活动计划。”
当国防教育冠以“全民”二字,这项工作成为多部门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新修订的国防教育法明确“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国防教育工作的领导,建立集中统一、分工负责、军地协同的国防教育领导体制”,“中央全民国防教育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国防教育工作的指导、监督和统筹协调”。
新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明确后,不少基层工作人员坦言,“国防教育工作的职责分工更清晰了,开展工作的流程更顺畅了”。
在长春,当地建立全民国防教育专项工作机制,出台相关工作细则。记者翻阅细则看到,从国防教育所需场地、设施保障管理到重大纪念活动组织协调,均有明确的责任部门。如同交响乐团中乐手熟知自己的乐谱,各部门各司其职,合奏出全民国防教育的同心乐章。
此次航空展期间,长春军地各部门再次密切合作:不远处的蓝天公园,城建部门推出“十里航迹路、百年航空史”主题游览路线,不少市民游客驻足打卡;夜幕降临,文旅部门组织多场无人机表演,展现长春作为“航空摇篮”的深厚底蕴……为期5天的长春航空展,让航空热潮“溢”出展区,点燃城市大街小巷。
新修订的国防教育法明确,国防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公民,并对开展社会国防教育的主体和内容作出规定。
“您所在的车厢主题为——中流砥柱。”抗战胜利纪念日前夕,北京地铁19号线“伟大胜利”主题专列上线。
城市基础设施“上新”,让国防教育融入市民日常生活。有网友点赞这趟专列:“坐上专列在城市间穿行,仿佛听见穿越80年的胜利号角。”
青春淬火
筑梦菁菁校园
“从前,草原的尽头是雪山,积雪终年不化。如今,我站在祖国的海岸边,教官说,远方的深蓝是我们要守护的海疆。”
这个暑假,来自新疆塔里木大学的苏比努尔·尼扎木丁第一次离开天山腹地,与全国760余名学生一起来到山东青岛,参加第10届全国学生军事训练营。这项活动自2014年开展以来,已走过10余年历程,一茬又一茬青少年接受爱国强军的青春淬火。
青少年学生的国防素养关乎国防建设的未来。2001年,首次颁布的国防教育法就把“学校国防教育”作为专章单独行文,强调学校国防教育在全民国防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新修订的国防教育法在学校国防教育方面作了“加法”,针对不同年龄段青少年实际,对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学校和普通高等学校的国防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途径等进行补充完善,是一处重大创新。
9月4日,一场“军事武器模型校园展”在安徽省阜阳市清河路第一小学举办,六年级学生王天裕的展位前围满了好奇的同学。当他将自制的战斗机模型送上天空,银白色机身在操场上方划出优美的弧线,展位前响起同学们的阵阵欢呼。
“我在科学老师指导下调整了4次机翼角度,才顺利将模型放飞。这让我想起电视上看到的先进战机,它们背后一定有无数科学家和工程师付出的心血。我对他们更加敬佩了。”王天裕说。
同样的敬意,还在宁夏同心县同心中学高一学生金文卓的心中激荡。前不久,同心县组织多所中学结合高一年级学生军训,开展“行走的思政课”红色研学活动,2800余名师生徒步往返42公里。“一路上,我们听着红军西征历史和民族团结故事前行,更加理解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金文卓说。
在各大高校,国防教育的成果体现为学生们参军报国的实际行动。近日,广东省广州市举行2025年秋季新兵欢送仪式。队列中,来自广州大学的应届毕业生邱仁杰走过“从戎门”,启程奔赴空军某部。
今年上半年,广州市“国防教育暨征兵宣传进百校”首场活动在广州大学举办。在国防教育大篷车上,邱仁杰戴上VR设备,即可操控虚拟无人机开展侦察、巡逻等任务。新奇的体验让他震撼不已,当即向在场工作人员咨询参军入伍相关事宜。
近年来,多地入伍新兵中大学生占比超过90%。新修订的国防教育法与时俱进,明确“学校国防教育应当与兵役宣传教育相结合”,高校宣传部门、兵役征集部门等密切协同,营造当兵光荣的浓厚氛围,鼓励有志青年将爱国之心化为报国之行。
跨越山海
打造生动课堂
“来了!看到了!”
7月3日,香港数码港海滨公园的人群沸腾起来。他们望向辽阔海面上破浪前行的巨舰,难掩激动。当海军山东舰航母编队缓缓驶入香港特别行政区区界,“航母热”在港城蔓延。
开放参观活动中,海军官兵面向香港青少年举办国防知识讲座。台下,中学生叶思航听得格外认真。叶思航曾参加驻香港部队举办的青少年军事夏令营,参观过“梦起东方——中国梦·强军梦·香江卫士”主题展览。“驻香港部队官兵守卫香江,海军将士奔赴远洋,有他们的守护,我们心中安全感满满。”叶思航说。
新学期开学,西藏军区“墨脱戍边模范营”一级上士曹世学又开始忙碌起来。完成工作任务后,曹世学来到墨脱县背崩乡小学,为学生上国防教育课。
曹世学还有另一个身份——背崩乡小学“国防副校长”。2021年,墨脱县教育局联合西藏军区某边防团,选聘优秀官兵到驻地学校担任“国防副校长”。曹世学除了课上普及国防知识,还联络墨脱军地开展军事实践活动,组织学生体验军营生活,参观“墨脱戍边模范营”荣誉室,培养他们爱党报国、固边兴边的情怀。
一“山”一“海”的生动实践,充分体现军队是国防教育资源的“重要供给侧”。此次修订明确“中央军事委员会机关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协同中央全民国防教育主管部门开展国防教育”。协助学校组织军事训练、对地方教师进行培训、定期举办军营开放活动……军队为地方开展国防教育提供有力支撑。
晚霞映照下,停泊在广东湛江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海湾的湛江舰更显威武。2020年8月,第一代湛江舰光荣退役,移交湛江市。
4月23日,人民海军成立纪念日,第一代湛江舰再次鸣响汽笛——国内首部军舰海上实景演出《军港之夜》首场开演。退休一级军士长谈新华是剧中主角的原型,他曾在湛江舰上服役30年,亲历了战舰从接舰到退役的全过程。退休后,谈新华与战友组建“老兵国防教育宣讲团”,为游客讲述湛江舰的故事。
谈及真实经历被艺术化呈现,谈新华感慨道:“军舰退役不是终点,而是以另一种方式守护家国。”
(杨振坤、陈东东、中国国防报特约记者 乔振友、郭金、陈美参与采访)
制图:扈 硕
辽宁省沈阳市军地创新开展全民国防教育——
全城同上一堂课
■中国国防报记者 荣俊运
“大家应该前几天都看了阅兵仪式吧,我来考考你们……”9月8日,在辽宁省沈阳市第126中学礼堂,一堂国防教育公开课火热开讲。“红色启航”老干部宣讲团团长金恩祥讲述自己受邀参加阅兵观礼的感受,现场学生踊跃发言。
与日常授课不同的是,此次授课依托沈阳智慧教育平台等网络平台全程直播,全市13个县市区500余所中小学的70余万名师生线上同步参与,不少市民也拿出手机观看直播,并通过评论、发送“弹幕”等方式实时互动。
“我们的国防是全民国防,国防教育应当‘敞开大门’让大家都参与进来。”沈阳警备区政治工作处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3月份的“开学第一课”,他们在皇姑区探索推出面向全区中小学生和市民的网络直播课,收获良好反响。此次活动,他们进一步探索“全城同上一堂课”的国防教育模式。
“祖国的繁荣离不开强大国防做支撑,我要好好学习,长大后也投身国防事业。”现场聆听授课,沈阳市第126中学学生吕熙恩感慨道。
“孩子的学校经常开展国防教育,但我们作为家长参与的机会比较少,今天通过观看直播和孩子一起上课,我感觉很有意义。”工作休息时段,沈阳市望湖路小学学生王艺萍的母亲黄爽打开手机,进入直播间。母女二人约定,等晚上回家一起交流心得体会。课后,王艺萍也在笔记本上记录下自己的感悟:“解放军叔叔的步伐铿锵有力,先进的武器装备振奋人心,听完这堂课,长大后我也想去当兵。”
市民李昊哲是一名退役军人,也是资深军迷,在网络平台看完这堂国防教育公开课后意犹未尽。“前几天,我在电视上看阅兵时十分激动,也很感慨,很多装备我都不认识了。看了这场直播,感觉很有收获。”
在距离主会场80公里外的新民市第一高级中学,全校师生通过沈阳智慧教育平台观看直播授课。课后,学校组织开展讨论交流活动,高一学生张懿轩第一个站起来发言:“落后就要挨打,我们一定要发愤图强、报效祖国,决不让历史悲剧重演。”
四川省成都七中八一学校邀请西藏军区某旅官兵授课——
新生共听故事会
■郭宏 廖永鑫
“我手中这本连环画,创作于20世纪60年代,讲述的是川藏线上‘十英雄’的事迹。今天的故事会,我们就从这本连环画说起。”
新学期伊始,在四川省成都七中八一学校,校外辅导员、西藏军区某旅中士李贵宁手持一本泛黄的连环画,和初一新生围坐在一起,以《国防在我心中》为题,与大家分享自己身边的红色故事。
作为原十八军子弟小学,四川省成都七中八一学校通过选派教师代表赴西藏边防部队开展“边防行”活动、每年定期邀请部队官兵走进学校授课等,将国防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今年的“开学第一课”,学校邀请西藏军区某旅官兵带来自己收藏多年的宝贵物件,以“故事会”的形式讲述物件承载的“两路”精神。
故事讲完,李贵宁向学生们提问:“这几天军训很辛苦吧,你们觉得自己的辛苦和十八军官兵的辛苦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相同?”
“我觉得太不一样了,我们就是晒晒太阳、练练队列,累了还能休息。他们那时候是真的在拼命,会受伤甚至牺牲。”新生冯蔡瑄举手回答,“相同的地方,就是都需要坚持!他们坚持修路,我们坚持训练,都不能轻言放弃。”
作为英雄传人,该旅组建“两路”精神宣讲小分队,与沿线10余个藏乡村寨和学校结成共建对子,20多名“学雷锋标兵”“固边稳藏标兵”“训练尖兵”走进校园,被聘为校外辅导员。
操场上,来自西藏达孜县的“固边稳藏十大标兵”次罗布讲述自己背着30公斤装具攀登海拔6000米高峰的故事。此次故事会,他带着一双靴子来到现场。“这双靴子陪我登过雪山,也闯过赛场。今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也是川藏、青藏公路正式建成通车71周年,作为一名藏族战士我倍感振奋。是党和军队的关怀,让我从辍学少年成长为走向国际赛场的勇士。”
“现场听解放军叔叔讲红色故事,我特别有感触。在家里,我常听爸爸讲他戍边的经历,但以前总觉得那些离我很远。这次活动,让我忽然觉得和爸爸曾经的军旅生活距离特别近。”新生骆韬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