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青少年进军营活动中,在阅兵仪式现场观礼的香港青年登台发言——
“何其有幸,生于华夏”
■解放军报记者 佟欣雨 王德赛 特约记者 廖彬华
满目中国红,热烈而耀眼。
乘车进入武警广东总队营区,香港“青年大使”、香港大学翻译系三年级学生戴文敏被随处可见的“红”吸引目光:红色旗帜迎风飘扬、红色照壁高高耸立、红色橱窗整齐排列……
不久前,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她也曾为眼前的“红”深深震撼——
当仪仗方队高擎党旗、国旗、军旗阔步走来,当80面抗战英模部队荣誉旗帜在风中猎猎飘扬,那一刻,这名00后香港青年将中国红深深刻印于心。
“当时,在我心中涌起一句话:何其有幸,生于华夏!”9月14日,“同心同行·强国有我”港澳青少年进军营活动在武警广东总队启动,30名香港“青年大使”和在广东求学的港澳籍学生代表共500余人受邀走进军营。启动仪式上,戴文敏登台发言,将自己受邀在阅兵仪式现场观礼的感受,分享给台下观众:“这份自豪,源于先辈们的奋斗与牺牲,源于今日中国的繁荣与富强。”
武警广东总队的前身,正是诞生于抗日烽火中的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广东人民解放的一面旗帜”。
活动现场,一部时长22分钟的故事片《烽火耀东江》在大屏幕上播放,101岁的东江纵队老兵黎洪和革命烈士李淑桓的孙子郭曙光讲述粤港澳三地同心抗敌、血脉相依的感人往事。80多年前那场惊心动魄的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黎洪便是参与者之一。
香港沦陷后,侵华日军对在港知名文化界人士和爱国民主人士展开搜捕。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组织护送800余名文化界进步人士、爱国民主人士及家属紧急撤离。“1942年初,我们接到通知,要护送一批‘水客’回内地。”黎洪说,护送过程中,东江纵队港九大队选择在日军防守薄弱地区开辟交通线,尽量避开日伪军。黎洪所在的小分队担负其中一段路线的警戒任务,日夜坚守在西贡的一座山头。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翻看史料,黎洪才知道,当年护送的“水客”是重要的文化名人。“组织相信我们,我们相信党。党指挥什么,我们就做什么,没有任何的杂念。”视频中,黎洪的话语掷地有声。
坐在台下的广州暨大港澳子弟学校初一学生高恺阳听得格外认真。他的爷爷是“红一连”老战士,奶奶是东江纵队老兵。他出生时,爷爷已经过世,奶奶也在他四五岁时去世。“看见黎洪老爷爷,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爷爷奶奶。”这是高恺阳第一次走进军营,从小向往军营的他不仅了解了先辈的故事,还体验了模拟射击、战场救护等军事课目。“今天的和平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要倍加珍惜,更要努力奋斗。”高恺阳说。
来自澳门的龙徵溱,对“东江纵队之母”、烈士李淑桓的事迹感触最深。全面抗战爆发后,李淑桓的7个子女先后参加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队伍,自己也来到广东大岭山,以教师身份作掩护,为抗日根据地开展交通情报收集工作。
对于这段80多年前的故事,正值豆蔻年华的龙徵溱还无法完全理解其中的意义,但她确信,“国家万分危难之时,正是大家不分彼此的团结、奋战和牺牲,才有了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
在港澳青少年进军营活动正式参观日的前3天,高恺阳、龙徵溱等25名港澳青少年受邀来到部队,进行为期3天的军营生活沉浸式体验。训练场上站军姿,大腿站得发麻;夜训时2000米跑,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淌;烈日下练习擒敌本领,皮肤晒得黝黑……“在家时,父母常给我讲家国情怀,小时候通过电视观看阅兵,只觉得很整齐、很好看。”龙徵溱说,“现在第一次体验到军训的辛苦,才懂得‘爱国’绝不只是说说而已。”
龙徵溱的带训班长游殿豪、高恺阳的带训班长石洋,都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活动联合军乐团成员,学生们喜欢听他们讲阅兵的故事,也好奇地问:“你们阅兵时的动作那么整齐,是怎么做到的?”“你们站军姿为什么不累?”
短短3天的相处中,学生们和武警官兵之间建立起深厚友谊。有些学生不想离开,找到广州暨大港澳子弟学校的老师郭太琴,恳求在军营多留几日。郭太琴解释道:“部队有纪律,你们要是喜欢这里,等明年军营开放日我们再来!”临行前,学生们给带训班长制作了一张纪念卡片:“迷彩青春金色的梦,我们憧憬下一次的相遇。”
“我们是广东人民的游击队,我们是八路军新四军的兄弟,我们的队伍驰骋于东江战场上,艰苦奋斗,英勇杀敌,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营区内,港澳学生齐声高唱《东江纵队之歌》。在他们身后,一棵大树枝繁叶茂,亭亭如盖。
后来,高恺阳和同学们一起将这棵大树画在纸上,左边写下“东江纵队”4个大字,并在大树的枝条上印上每一个人的手印。他们将这幅画作,送给《东江纵队之歌》曲作者、东江纵队老兵史野的儿子史长缨。
这场启迪心灵、激扬梦想的军营之旅,在港澳学生的青春里留下一道深深的年轮。“爱国爱港”“爱国爱澳”的家国情怀在他们心底生根发芽,终将长成一棵参天大树。正如戴文敏在发言中说的那样:“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以青春之我,贡献青春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