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磊落无尘埃”
■高先千
共产党人做人为官从政,“当磊磊落落,如日月皎然”。
在我们党内,刘少奇同志就是这样的人。他人格高尚、严以律己、廉洁奉公,“心如明镜照乾坤,光明磊落无尘埃”。刘少奇50岁生日时,朱德同志称赞他:“真理寻求得,平生能坚持。”
刘少奇始终认为:“必须把树立实事求是的作风,作为加强党性的第一个标准。”他从不隐瞒自己的政治观点,光明磊落,襟怀坦荡,敢于讲真话、讲实话,也鼓励别人讲真话。刘少奇一生为真理而奋斗,凡符合实际的,符合人民利益的,他就坚持;凡经过实践检验不符合实际的,他就勇于在工作中加以改正。
刘少奇在白区工作时,常常经手几万元党的活动经费,但他分文不动,每天只买些萝卜烩点馍维持生活。新中国成立后,刘少奇常说:我们花的钱都是人民群众勒紧腰带节省出来的,是人民的血汗,公家的钱,不能乱花。他修改文章习惯用铅笔,一则方便,二则经济。就是这些廉价的东西,刘少奇仍是分毫计较,连只剩下寸把长的铅笔头也想办法废物利用——安上个笔帽,继续使用。
刘少奇要求,不管是秘书,还是驾驶员、炊事员、护士等,只能叫他“少奇同志”,不能称呼他的职务与官衔。1954年,刘少奇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长。有一天,秘书向刘少奇汇报工作时,喊了一声“委员长”,刘少奇没有反应,这位秘书以为他没有听见,又喊了一声,还是没有回答。等喊到第三声时,刘少奇才缓缓抬起头来,不高兴地说:“你怎么突然叫这个,不别扭吗?”过了一会,刘少奇又和气地对秘书说:“以后不要这样叫了,叫‘同志’多顺口呀!”后来刘少奇当了国家主席,仍然让大家叫他“少奇同志”。
刘少奇对外出视察规定了“四个不准”:一不准迎来送往;二不准请客吃饭;三不准收礼受赠;四不准前呼后拥。刘少奇自己严格遵守并督促工作人员执行这些规定,地方干部送来的土特产一律退回,送来少量食品按市价付钱;外宾赠送的礼物全部上交,从不据为己有。
最是清风传家远。1959年,家乡的一些亲戚听闻刘少奇担任国家主席的消息后,就跑到北京找他办事。对此,刘少奇专门开了一次由家庭成员和来京亲属参加的家庭会议表明态度。他在会上说:“我是国家主席不假,但我是共产党员,不能随便行使自己的职权。”
刘少奇总是教育子女好学上进、图强自立。1951年初,中国人民大学计划系党支部召开党员大会,研究关于刘少奇的女儿刘爱琴预备党员转正问题。会前,刘少奇亲自给中国人民大学写了封信,认为刘爱琴没有达到党员标准,不同意她转正。最后,刘爱琴的预备党员资格被取消了。他不仅从不为子女谋私利,从不搞特殊化,还鼓励子女去基层工作、到艰苦的地方锻炼。女儿刘爱琴、儿子刘允斌,都先后到内蒙古支边。
光明磊落、坦荡无私,是共产党人的光辉品格,也是干部应该锤炼的品质修养。共产党人、革命军人要以刘少奇为楷模和标杆,襟怀坦白、表里如一,坚守正道、弘扬正气,坚持以信念、人格、实干立身,保持平和心态,看淡个人进退得失,心无旁骛努力工作,永葆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