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翼之下 我心飞翔
■空军某部二级军士长 王玉林
王玉林的勋表。徐艺洋摄
王玉林检修战机。徐艺洋摄
王玉林(左)带教新机械员。徐艺洋摄
王玉林(右)讲解装备维修知识。徐艺洋摄
聚光灯打在“奋斗者说”强军故事会讲台上,我胸前的勋表折射出亮光——4排10枚略章无声排列着,像一枚枚铆钉,紧紧铆在我22载机务生涯的年轮上。
“大家好,我是机务中队机械技师王玉林。”我的声音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激动,“今天,我想给大家讲讲我胸前勋表的故事,讲一讲我荣立1次二等功、4次个人三等功的故事。这些荣誉的背后,没有什么惊天动地、轰轰烈烈,有的只是拧紧每一颗螺丝、盖好每一块蒙皮、消除每一个隐患的执着坚守。作为机务兵,我牢记一句话——胜利表现在空中,胜利保障在地面。机务岗位虽平凡,但机翼之下同样能放飞梦想……”
目光扫过台下那些年轻的面孔,我仿佛看到当年的自己,看到坚守背后的千钧重量。
一
2003年,我离开家乡的水电维修铺,入伍来到空军某部机务中队。巨大的机库,震耳欲聋的引擎轰鸣声,空气中弥漫的航油燃烧的气味,带给我这个“水电修理工”前所未有的震撼。
“小王,一定要记住,咱们手里摸的每颗螺丝,都连着战友的生命,连着国家的财产,半点马虎都要不得!”报到第一天,老班长的话像锤子一样敲在我心上。
我知道自己底子薄,唯有下苦功夫勤功夫,才能练出真功夫。发动机舱里密密麻麻的管路,起落架上每一处细微的油渍痕迹,都成了我如饥似渴钻研的对象。白天,我在班长身后递工具、打下手,竖起耳朵听、瞪圆眼睛看,把每一个操作步骤、每一句维护经验都刻进脑子里;晚上,我抱着厚厚的维修手册和发动机原理图,在灯下一点点“啃”,看不懂的地方第二天再追着问。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没有惊心动魄的瞬间,只有每个工作日的准时到位,每次维修任务的认真细致,每个故障的彻底排除。当手上的茧磨厚了,当蓝色的工作服上总沾着油渍,仰望着自己维护的战鹰冲上云霄,我的心里越来越踏实。
连续5年被评为“优秀士兵”后,2009年底,我的名字出现在三等功奖励通令上。我有些意外,更多的是感动。军旅生涯的第一枚三等功奖章,金灿灿的,告诉我机务兵的荣光,就藏在平凡的坚守里,藏在对规程的敬畏、对细节的执着中。它像一枚最朴实的铆钉,把我牢牢地“铆”在这个与战鹰为伴的岗位上。
二
时间来到2012年盛夏,热浪在停机坪上翻滚,空气仿佛凝固了。我作为机械技师,正对一架战机进行定检。当天的重点项目,是机轮刹车系统的分解检查。
将一组包含轴承和支架的关键部件从刹车组件上拆下时,我习惯性地低下头,目光像一把无形的刷子,扫过脚下的水泥地面。就在零件托盘边缘的阴影处,一点极其微弱、灰暗的金属反光,像针尖一样刺入我的视线。
“等等!”我立刻蹲下身,屏住呼吸。轻轻捏起那个小东西——一颗小铆钉!我的心猛地一紧,没有丝毫犹豫,拿起托盘里刚刚拆下的那部分刹车组件,一个一个检视。
汗水不断从我的额头、鬓角冒出,工作服后背湿了一大片。终于,在组件内部一个非常隐蔽、平时被重重遮挡的固定刹车片连接处,一个微小的、边缘还带着新鲜金属断口的铆钉孔赫然出现,大小、形状与我的指尖捏着的这颗铆钉完全一致!
“找到了!是这里脱落的!”我的喊声,带着一丝确认后的凝重。闻讯赶来的排长和中队长脸色瞬间严肃起来。这颗不起眼的铆钉,作用在于固定内部一个关键的刹车片。在高强度、高频次的刹车过程中,它一旦缺失,会让刹车片发生微小的位移或变形,有可能引发刹车系统功能失效。
经过深入检查确认铆钉脱落的原因后,上级迅速组织对同机型刹车系统相关部位进行专项普查。我因及时发现故障隐患,再次荣立三等功。
这枚奖章,是沉甸甸的荣誉,也是无声的提醒:机务工作,容不得半点“差不多”。一次习惯性的低头,一份对“异常”的敏感,可能就是守护战友生命和战鹰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
三
2013年深秋,寒意已浓。一架战机披着星光平稳降落在机场。当它巨大的身躯缓缓滑入指定停机位,引擎的轰鸣声渐渐平息,整个机场陷入暗夜特有的沉寂。
机务人员手中的强光手电划破浓重的夜色和薄雾,大家立刻按规程投入飞行后检查。当我绕到飞机右侧机翼下方时,一缕在强光下几乎难以察觉的反光,攫住了我的目光——地上有一滴颜色暗沉、新鲜的油迹。
“油迹?”职业本能让我的心马上提起来。虽然只有微不足道的一滴,而且位置正处于机翼整体油箱区域的正下方,可这绝非正常现象。任何一滴不该出现的油液,都可能是重大隐患的预兆。
我立刻打起十二分精神,将强光手电紧贴蒙皮,调整光束角度,在布满铆钉线的金属表面上缓缓移动,不放过任何一丝异样。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我检查了大半个机翼下表面,除了正常的铆钉排列和结构线,没有发现明显的渗漏源或损伤点。那滴小小的油迹,在空旷的水泥地上显得那样“孤独”,像一个无解的谜。
可我没有放弃。多年机务工作的经验和警觉告诉我,这滴油的出现绝非偶然。我深吸一口气,静下心来,将检查重点重新聚焦在机翼油箱区域几个最易出问题的“高危地带”。
突然,当手电筒光束以一个低平的角度,几乎平行地扫过油箱供油泵时,一道和螺丝钉安装孔位完全融为一体的微弱反光线骤然显露。它并非笔直,带着一种不自然的弯曲感。我屏住呼吸,将光束死死锁定那个位置,生怕它消失。
“报告排长!右侧中外翼油箱供油泵处发现隐性裂纹,请求复查!”我通过对讲机,清晰而急促地报告。
通过细致复查,初步判断是工厂在组装期间螺钉拧紧力矩大造成的机件裂纹。正是这条隐蔽的裂纹,极其缓慢地渗出了燃油,经过飞行中的气流扰动和重力作用,最终在停机后凝结成那滴油迹。
排长用力拍着我的肩膀说:“玉林,好样的!凭这一滴油揪出了隐患,守住了飞行安全!”
那滴在深夜水泥地上反射微光的油迹,自此成为我每次检查时萌于心底的警醒。这一年,我再次因及时发现故障隐患,荣立三等功。
四
岁月如歌,正是近乎苛刻的细致和对“异常”零容忍的态度,成就了我的持续安全保障记录。2019年,因在长期安全保障飞行任务中,特别是在多次重大演训任务中保障有力,个人累计安全保障飞行时间超过时间规定且无任何人为差错,我的胸前增添了第4枚三等功奖章。
2023年,我扎根机务岗位、守护战鹰安全整整20个春秋。经旅党委研究决定,为我申报个人二等功,以表彰我20年如一日、万无一失的安全保障工作。
我的“胸前荣誉墙”上,又增添了1枚略章——4排10枚略章整齐排列,无声讲述着我从“地方修理工”到技术尖兵的成长:从拧紧的一颗螺丝,到发现的一颗隐患铆钉;从深夜灯光下捕捉到的一滴油迹、一道裂纹,到胸前记录着无差错飞行保障数千小时、安全守护20载的奖章——它们都是我青春梦想的见证,是军旅岁月的回响。
机翼之下,我心飞翔。只要这身“机务蓝”还穿在身上,我愿做一颗铆钉,将所有力量和热忱“铆”进托举战鹰高飞的责任里,“铆”进仰望蓝天的梦想里。
(徐艺洋、王牧原整理)
制图:扈 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