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怀天下事,不言家与身
■吴继宏
早期共产党人、革命先烈罗学瓒在其《随感》诗中写道:“开怀天下事,不言家与身。”他短暂的一生,身怀大义、肩挑日月,展现了把党的利益摆在个人利益之上的高尚品质。
纵观我党我军历史,很多共产党人在选择面前,都坚持党的原则第一、党的事业第一、人民利益第一。十八军进军西藏誓师大会上,政委谭冠三坚定地说:“如果我为祖国献身了,请一定把我的骨头埋在西藏”。他舍小家、顾大家,带着军人妻子奔赴西藏,却没去找战争年代失散的4个孩子。这种大爱无私的精神,激励感染了全体将士。
1960年的艰难岁月,装甲兵司令员许光达的四哥许德富与六弟许德强,从湖南长沙老家出发,一路辗转,来北京投奔他,满心期待能吃穿不愁。当时,装甲兵司令部党委刚作出规定:凡是来探亲的,只允许住3天。四哥和六弟的到来,让整个大院的目光瞬间聚焦。许光达把对兄弟的愧疚与关爱藏在心底,拿出家中全部粮票塞进他们的行囊,劝其回村。俩兄弟仅在北京住了2天,就踏上了返乡的列车。刚走不久,许德强在安阳火车站病倒,后经医院抢救无效,当晚就去世了。许光达听到消息后一夜未眠,觉得对不起六弟,但从未动摇“不搞特殊”的信念。
事实上,许多革命前辈在亲情与党性原则的天平前,都做出了看似“冷漠”的选择。杨开智是毛泽东同志妻子杨开慧的哥哥,新中国成立后,曾写信给毛泽东,希望能在北京给他安排工作,或是推荐他在湖南省从事更好的工作。毛泽东回信道:“湖南省委派你什么工作就做什么工作,一切按正常规矩办理,不要使政府为难。”告诫他要坚持原则,不要搞特殊。
在亲情面前“铁面无私”的,还有老红军曾志。1928年,曾志跟随队伍上井冈山,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下,为了革命将亲生儿子含泪送人。20多年后母子重逢,身为广州市领导的曾志,极力弥补亲情亏欠,但依然决定让儿子石来发回家务农。后来,孙子石金龙来到北京看她,希望帮助解决“农转非”的事情,时任中组部副部长的曾志予以婉拒。在她心中,组织原则高于一切,决不能因私废公,哪怕是面对自己最亲近的人。
这些故事里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蕴含着老一辈革命家崇高的政治品格、官德人品、原则操守,那就是“恋亲不为亲徇私,念旧不为旧谋利,济亲不为亲撑腰”。他们用摒弃小我、成就大我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如何正确对待亲情与原则。新征程上,共产党人应自觉向革命前辈学习,保持秉公办事、铁面无私的精神,讲原则不讲面子、讲党性不徇私情,努力做到公正无私、纯粹无妄、洁白无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