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打仗型”军士留下来
■杨 杰
军士是军队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础骨干力量,是战斗力建设的“刀尖子”。近年来,随着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军士队伍能力素质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军士选改晋升是加强军士队伍建设的源头性工作,也是一项生成、储备和提高战斗力的基础性工作。这就要求把军士选晋作为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一环,按照打仗的标准加强组织领导,正确把握军士队伍结构重塑、能力转型、政策调整的阶段性特征,把保留人才、建强队伍与激发活力统筹起来,真正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士队伍。
战斗力生成需要什么样的人,就选用什么样的人。要坚持向战聚力、为战选才,紧盯战斗力生成的关键要素、关键环节和关键岗位,按照战斗力贡献率选用人才,用战斗力这把标尺比高低、量长短,把新域新质、主战专业、紧缺岗位等作战需求大、专业性强、成长周期长的骨干人才留下来,确保选出人才、留住骨干。
人才准备是最艰巨的准备。伴随近几年新的士兵制度施行,军士选晋的热情较高,保留人才的选择空间越来越大,各级党委和机关应认识到这些制度创新点多、体系性强,充分用好相关政策规定,想方设法为军士队伍创造更大的空间、提供更为广阔的舞台,让他们在部队大熔炉中百炼成钢,为战斗力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军士“怎样选”引导着士兵“怎么干”。一方面需要徙木立信,坚持公平公正公开,严格按制度规范、按流程办事,构建透明选晋机制,牢固立起凭素质立身、靠实绩进步的鲜明导向。
另一方面,要勇于担当,把握好政策的原则性与灵活性,紧密结合本单位、本职能领域实际,创新军士培养与保留使用机制,依法依规探索特殊保留、延期服役、跨单位晋升等办法,最大限度释放政策红利,为人才成长创造条件,激励广大军士珍惜机遇、主动作为,为部队战斗力建设添砖加瓦。
信息支援部队某旅紧贴重大任务开展军士选晋工作——
士兵搭上军士选晋“直通车”
■李大龙 张 健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张少波
信息支援部队某旅军士丁浩在演训任务中调试装备。李伯康摄
初秋,某地域,一场实兵对抗演习悄然打响。信息支援部队某旅中士袁晋杰熟练操作设备开辟空中信号通道,实现演习地域网信支撑全覆盖,过硬的专业技能受到上级肯定。
“感谢组织的信任与培养,我将继续努力、练强本领,为部队战斗力建设添砖加瓦!”演习结束,得知自己顺利留队的消息,袁晋杰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这次我们共有70余名士兵搭上军士选晋‘直通车’,都是各自战位上的骨干。”谈及袁晋杰的选晋历程,该旅人力资源科张干事告诉记者,“近年来,我们结合旅队官兵常态化参与重大任务的实际,明确对在重大任务中表现突出的士兵予以重点保留,特别是加大新域新质专业人才保留力度,建立军士选晋‘直通车’制度,立起‘打仗型’人才优先保留的鲜明导向。”
该旅中士王雲博也是这一措施的获益者。2023年9月,王雲博作为定向军士应征入伍,在去年全旅组织的群众性练兵比武中取得相关专业第一的好成绩,是该旅叫得响的新域新质专业人才。
去年底,该旅参与某任务急需相关专业骨干前出保障。得知这一消息,王雲博既兴奋又忐忑——想报名去任务一线加压锻炼,又担心影响第二年选晋军士。
在得知该旅推出军士选晋“直通车”制度后,王雲博打消了顾虑。在任务中,面对考验,他发挥自身专业优势特长,圆满保障各类试验任务30余次,成为所在分队的核心成员。
今年9月,出色完成任务的王雲博作为重点保留对象,搭上军士选晋“直通车”,顺利晋升为中士。
完善的保留使用机制,给优秀人才吃下“定心丸”。前段时间,该旅某连中士孟祥锐的一段选晋经历引发全旅官兵广泛关注。
在这次选晋中,孟祥锐和连队另一名战友岗位相同,职业技能鉴定等级、培训经历都满足晋升要求,选晋考核成绩也不相上下。由于孟祥锐刚从某任务地域归队,过去大半年时间都不在连队工作,平时与战友们沟通交流相对较少,在民主测评中不占优势。
按照以往惯例,“连队工作贡献率”是军士选晋的重要标准,也是官兵普遍认可的评判依据。连队党支部成员多次沟通酝酿后认为:不能简单以连队工作作为评判标准,要以战斗力的标尺量长短、定走留。
为此,他们联系任务一线指挥部,了解到孟祥锐作为任务地域骨干力量,学习能力突出,作用发挥明显。特别是他结合部队遂行任务特点,主动编写整理的《战时设备操作手册》,成为任务地域教案教材。
另外一名同志虽然表现也不错,但业务能力相对弱一些。综合考虑,最终,基于保留“打仗型”人才的考虑,连队党支部优先推荐孟祥锐留队。
“推动单位人才队伍建设,要把‘战斗力生成贡献率’作为第一标准。”该旅某营贺教导员说,军士选晋是培养高素质骨干人才的重要一步,必须把过得硬、有潜力的同志留下来,才能形成示范带动效应。
为让官兵了解拟参加选晋人员在外执行任务时的工作表现,就协调一线出具任务鉴定,在军人大会上向全体官兵公示;无法返回参加选晋考核,就委托任务地域现地考核并回传录像……在军士选晋工作中,他们始终坚持用战斗力的标尺量长短,把遂行重大任务情况作为军士选晋的重要评判标准。同时,为前出执行大项任务的同志拟制个性化选晋考核方案,既严格按照军士选晋规定程序步骤,也坚持一人一策严密组织考核。
顺利选晋后,孟祥锐感慨道:“军士选晋标准更加科学,备战打仗导向愈发突出,大家干事创业、为战赋能的干劲更足了。”
“全部精力向打仗聚焦,全部工作向打仗用劲。”经历今年的军士选晋工作,该旅某营程教导员对这句话的感触更深了。
该营作为新调整组建的机动通信力量,涉及选晋的士兵多。今年9月,该营有4名在任务地域表现突出的战士因名额限制难以留队。
“同在任务地域,共同遂行任务,手心手背都是肉。”如何最大限度保留人才,让程教导员颇为苦恼。
“选晋工作必须紧紧围绕战斗力建设,不能让辛辛苦苦培养的‘打仗型’人才流失,要尽最大可能保留在练兵备战中有突出表现的士兵。”该旅党委在了解相关情况后,第一时间进行集中研究,与上级反复沟通,坚持备战打仗急需优先的原则,申请选晋指标向急需专业倾斜,运用计划调控政策,调整4个选晋指标给该营,让骨干人才得以保留。
为把人才保留工作做细做实,他们还深入调研各专业、各岗位人才现状,建起“打仗型”人才“明白账”,细化到岗、精确到人,对“应该有什么人、具体缺什么人、着力育什么人”做到心中有数,推动军士人才队伍建设有序发展。
前不久,刚刚参与某重大任务的中士李家洛顺利晋升为二级上士。骨干留得下,人才用得好。任务结束后,李家洛系统总结操作规范,在全旅范围内形成可复制的“操作提示清单”,为后续遂行任务储备了宝贵经验。
“立起为战选才鲜明导向,对重大任务中表现优异、能力突出的战士进行重点遴选、重点保留,他们军衔‘升级’的背后是部队打仗能力的整体跃升。”该旅领导介绍,通过紧贴使命任务开展军士选晋工作,真正做到了选优留强。
着眼打仗选人,聚焦胜战育才。前不久,该旅组织任务地域官兵轮换,不少即将面临选晋的官兵不再心存顾虑,主动请缨到重大任务一线加钢淬火,加快推进了旅队军士队伍能力素质转型升级。
陆军某旅用好用足士兵选晋政策保留“打仗型”人才——
军士入选重点保留“人才池”
■吴骁峰 杜 磊
陆军某旅军士第盼成(左)帮带专业技术骨干。葛明苇摄
深夜,外场飞行参数判读室灯火通明,山口的风卷着黄沙扑打窗户。
室内,鼠标滚轮轻微转动,二级上士杨松柏正专注分析屏幕上流动的数据,静心聆听“战鹰的脉搏”。
8年来,杨松柏累计判读数据数万条,多次准确研判直升机状态,提前作出预警,被官兵誉为“数据高手”。然而,就在上个月,由于他所在连队军士队伍相对齐整,岗位已满编,使得他的留队前景变得不明朗。
那些天,杨松柏常在外场徘徊。望着机库中整齐的直升机、广场上名为“无私托举”的雕塑,回想服役8年来的点点滴滴,深深的不舍涌上杨松柏的心头。
转机源于该旅出台的军士重点保留“人才池”措施。该旅根据上级相关政策,细化新域新质、主战专业等12个领域关键岗位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军士重点保留“人才池”,在军士选晋中予以特殊保留。
作为新装备操作与维护骨干,杨松柏顺利入选重点保留“人才池”,在这次选晋中得以保留。部队为人才成长铺路,人才推动部队转型发展。顺利留队后,杨松柏主动参与到某攻坚任务中,有效破解飞行保障难题。
“选晋工作必须以战斗力为标准,优先保障新质力量与紧缺专业,灵活运用政策保留关键人才。”该旅政治工作部领导说,旅队组建时间不长,军士骨干大多处于关键岗位,在日常工作和比武竞赛中表现出色。然而前几年,因转岗缺经历、晋升缺鉴定、编制岗位受限等原因,不少军士骨干不得不退役,令人惋惜。
政策红利充分释放,惠及更多军士人才。在该旅,像杨松柏这样被列为重点保留对象的军士还有许多。该旅面向各个战位,把有潜力、有实力的骨干选出来、保留好,累计有54名军士入选“人才池”,在这次选晋中予以重点保留,为“打仗型”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支撑。
“感谢部队的好政策,让我实现了留队的愿望!”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该旅二级上士郑皓元身上。
近几年,连队处于新装备列装发展期,常态执行上级明确的重大专项任务和演习演训,郑皓元因任务需要,错过了学习培训的机会。去年9月,面临选晋时,郑皓元缺少相应等级的职业技能鉴定资质。
根据上级政策规定,部队紧缺急需的士兵,经党委研究可适当放宽选晋所需的资格条件,在选晋后,应当在本衔级内取得相应资格。得益于此,此前已入选重点保留“人才池”的郑皓元,在选晋中被放宽资格条件予以保留。
今年8月,郑皓元终于取得需具备的中级职业技能鉴定等级。
“人才保留的痛点在于缺乏系统规划和跟踪培养,特别是晋升高级军士,需同时满足岗位编制、晋升培训、技能等级等诸多条件,必须建立有效的人才培养体系。”该旅领导告诉笔者,他们在“人才池”基础上,针对练兵备战急需的人才建立“高级军士预选库”,对照晋升条件精准掌控,为每人量身定制成长路线图,为学历升级、职业技能鉴定等创造有利条件。
该旅三级军士长徐小虎在二级上士期间,因专业素质过硬进入“高级军士预选库”。在发现他所在岗位缺乏高级军士编制且本人培训经历不全后,机关主动将其调整到专业对口、有高级军士编制的相关岗位,并协调院校培训机会。
既要当“大拿”,也要当“酵母”。如今,徐小虎已佩戴高级军士军衔,不仅工作得心应手,还当起了“大师傅”,帮带出一批专业技术骨干。
几个月前,该旅参加上级集训考核,中士张振宇在高强度课目中沉着应对,荣获第一名,为旅队作出重要贡献。令人意外的是,这个满眼坚毅的中士,兵龄还不满两年。
《军士职业发展管理暂行规定》明确规定,义务兵服现役满一年,具备《军士暂行条例》规定的军士基本条件,且符合有关条件的,可以提前参加军士选改。
笔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军士选晋工作中,该旅严格落实政策规定,对符合条件的列兵进行全面摸底,按照规定程序严格优中选优,提前选改军士。
刚入伍时,张振宇觉得工作单调重复,曾考虑两年后退伍。但在了解士兵政策后,他心态转变,开始主动钻研、加班训练,不仅个人素质提升,还总结出多项组训技巧,成为大家信服的“列兵教头”。在这次选晋中,张振宇最终脱颖而出,直接由列兵选改为中士。
“政策红利释放的关键在于精准落地。”该旅人力资源科科长说,“让优秀人才越级晋升,树立的是导向,激活的是整体队伍。”张振宇的经历,给不少大学生士兵带来鼓舞。
练兵备战中表现好的晋升快,对战斗力提升贡献率大的机会多……许多士兵看到身边战友享受政策红利,更加坚定了扎根军营长期服役的决心。大家普遍反映,政策红利持续释放打开了“成长空间”,让大家研战练战意识进一步加强,向战为战的担当更加自觉。
从“齐步走”到“优者先”,建立优先、提前、越级晋升绿色通道;从“看局部”到“观全局”,指标向新质作战力量和一线部队倾斜;从“短期使用”到“长远储备”,通过“人才池”逐人规划路径……看到这些变化,笔者不禁感慨:“铁打的营盘”正精心打造“铁打的兵”,帮助更多志在强军的战士实现梦想。
用足好政策,结出好“果子”。近日,该旅组织实战化飞行训练。面对复杂天气,全体军士骨干冲锋在前、高效协同,圆满完成保障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