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阅兵式,北大荒新老军垦人讲述九三机械农场的传承故事——
“汲取力量,在沃野上继续奋斗”
■马景春 乔振友 解放军报记者 王京育
9月的黑龙江省嫩江市,秋意渐浓。
“老伴,熨好的外套在哪里……”这天一大早,家住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九三分公司家属楼的80岁“老军垦”张光复早早起床,吃过饭便穿戴齐整。
“今天必须穿得板板正正的!”张光复对妻子说着话,“心”早已飞到九三分公司荣军农场。
9月,是全民国防教育月。这一天,身为“九三国防教育讲师团”团长的他,要为农垦九三管理局人武部的现役军人、文职人员、职工和民兵讲述九三机械农场的传承故事。
上午,荣军农场的红色电影放映场座无虚席。9时,“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奋斗者说’故事会”准时开始。
“我们农场是由铸剑为犁的革命伤残军人创建的,因纪念抗战胜利而得名!因此,9月3日的阅兵式,对我们来说有着不一样的意义。”张光复为大家讲起那段艰辛奋斗史:1949年春天,20余名参加过辽沈战役的革命伤残军人,牵着军马开进嫩江平原镇赉县东屏区。在那里,他们与陆续抵达的战友搭帐篷、住窝棚,用两个多月时间开垦耕地,实现了当年开荒、当年播种、当年打粮。后来,他们又转战嫩江县伊拉哈区附近,在荒原上点燃“第一把火”、拉动“第一把犁”。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10周年,这座已发展壮大的农场,被命名为九三机械农场。据场史记载,将“九三”融入名字,寓意“铭记历史,开拓未来”。70年来,从机械农场发展为垦区,又从农垦管理局发展为集团分公司,农场的体制编制一再变化,但“九三”这个关键字眼从未改变。
张光复20世纪60年代来到农场工作。那时的他刚刚高中毕业,但“干起活来不要命”。张光复说,他懂得“九三”这个字眼的分量。
这时,有关九三阅兵的一张照片出现在屏幕上。照片定格的是战旗方队通过天安门广场的瞬间。张光复指着屏幕说:“我们的队伍从历史中走来,走过了一条浴血奋战的胜利之路。大家知道吗?东北抗联将领李兆麟、王明贵,都曾在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抗战足迹。”
“是的。”文职干事张琦说,“我还知道,咱们农场的第一任场长郝光浓就是一名抗战老兵,他在与日寇作战时右眼负伤失明。”
张琦还记得,2019年分公司组织新入职人员参观场史馆时,他看到这位从战场转战荒原的老兵写下的诗:“茫茫草原,凛冽秋风,扶犁东野,汗珠挂胸。丰衣足食,幸我老农!”
那天,张琦久久站在展柜前,记住了这位自称“老农”的场长的名字。
第二位讲述者何志强走上讲台后,小心翼翼地打开一个布包,取出一个布满岁月痕迹的军用水壶。
“这个水壶是我父亲消灭十几个日本鬼子后,部队奖励他的战利品。后来,他背着这个水壶转战大江南北,还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20世纪50年代,父亲响应国家号召,投身北大荒的建设。他说,只要国家需要,拿枪的手照样能扶犁。”何志强缓缓道来。
“打仗能拿枪,生产能扶犁!我想对在座的民兵叮嘱几句,老一代军垦人锻造出‘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希望你们年轻一代能传承发扬好,守好我们的北大仓!”
第三个走上讲台的是民兵班长孙凤臣。他的外祖父罗振山,是农场的开创者之一。从北大荒到北大仓,“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这正是军垦战士无私奉献的写照。
“请您放心,我们的民兵人人都是农业现代化尖兵。我们的播种机可以利用北斗卫星导航定位技术控制行驶路径,通过5G网络传输自动控制方向,运用传感控制器发送数据。智能化、无人化技术,让我们的耕种效率更高!”孙凤臣自豪地说,“如今,我们还指导农户打造‘可追溯’大豆品牌,通过扫码可查看生产全流程,让全国人民吃得放心、安心,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从抗战时期参战支前、英勇作战,到新时代转型重塑、应急应战;从北大荒时期‘向荒原要粮食’,到北大仓时代‘向科技要产量’,面貌一新的民兵队伍信念更加坚定!”孙凤臣语气铿锵,“作为新时代军垦人,我将从先辈精神中汲取力量,在沃野上继续奋斗!”
风吹沃野,豆海起伏,又是一年丰收时。广袤的黑土地,见证着新老军垦人的使命担当与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