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烈士修遗物”
■王轶群 解放军报特约通讯员 张沈欣
宁波财经学院师生一起修复革命烈士证明书。张培坚摄
9月18日,浙江省退役军人红色文化进校园活动在宁波大学举办。现场,宁波财经学院“我为烈士修遗物”师生团队登上讲台,通过情景演绎,讲述为袁松鹤烈士修复书信的故事。
“我不能忘本,更不能回家”“父亲在医院休养数月,身体还原否”……袁松鹤烈士的书信纸页泛黄、字迹娟秀,虽不提“想家”,却饱含对家人的思念。当家书内容在大屏幕上呈现,不少观众眼眶湿润。
时间拨回2024年9月。团队收到这封信时,信纸裂成了两半,纸张上布满褶皱和破洞,字迹模糊不清。“为了找到与书信相匹配的纸张材料,我们发动大家到档案局、博物馆反复比对,终于找到一种触感相当、色泽相近的机制纸。”团队指导老师、材料学博士曹明介绍。
对于老照片,团队利用理化手段恢复相纸上的信息元素,再经过高清扫描,提取当时的服饰特征,综合比对家属的面部特征,结合AI等技术进行复原。刚拿到郑光祖烈士的老照片时,学生曾海航发现,相纸出现剥落,脸部关键部位模糊。为此,曹明和学生征集了烈士母亲、妹妹等直系亲属的老照片,仔细寻找共性特征,一点点提取有效信息进行修复,让烈士的容貌逐渐清晰。“看,伯公这张照片多有神采。”收到修复后的彩色照片,郑光祖的侄孙郑文斌迫不及待向家人展示。
修复难度最大的,要属志愿军烈士汪文才家属保存的半块木匾。木匾风化严重,团队通过查阅当年报刊反复考证,确认是“革命先锋”4个字。接着,他们耗时几个月寻找与木材年代差不多的同类松木,经过反复调色对比,选择用黄色调和漆描摹字迹,再进行做旧处理,让斑驳的木匾重现光泽。
在团队实验室电脑里,一直保存着一份“红色文书”的电子版:“该同志在五二年十二月九日晚被美帝空中强盗的重点大轰炸而光荣为祖国牺牲……”1953年,志愿军战士林大茂所在部队寄信告知其家人烈士牺牲的消息。当时,他的女儿林宝娣只有3岁。看到信件修复如初,林宝娣不住道谢,她对父亲的思念有了着落。这也成为团队义务为烈士修复遗物的开始。
“我始终觉得,烈士们没有离开过,他们只是留在了昨天。”曹明告诉笔者。2021年至今,团队修复了170余件烈士遗物,包括破损的老照片、褪色的党员证、革命烈士证明书等。目前,共有80余名学生加入团队,开展修复工作之余,他们还自发前往社区、学校开展红色宣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