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阔征程谱华章
——“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回眸
■解放军报记者 陈 涵
写在前面
历史是一页页书写的,事业是一程程接力的。
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即将收官,中国将谋划新一个五年的发展蓝图。“科学制定和接续实施五年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一条重要经验,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重要政治优势。”从“一五”到“十四五”,新中国成立以来,连续十四个五年规划(计划),前后相续、有机衔接,串联起波澜壮阔的现代化奋进历程。
2020年10月29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十四五”规划建议。这份在习主席亲自领导下、汇聚全党全国智慧编制而成的行动纲领和政治宣言,擘画了中国面向未来的宏伟蓝图。
5年间,从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到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我们的制度优势更加巩固、创新活力更加强劲、物质基础更加雄厚、发展基础更加坚实”。
“十四五”收官在即,“十五五”谋篇蓄势。“有目标、有规划、有战略”,中国式现代化正一步一个脚印扎实向前推进。
9月16日,渔船经过浙江省宁波市象山港大桥开赴东海作业。新华社发
笃 行
蓝图绘就 久久为功
马克思说,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
站在位于江苏的淮安水利枢纽安澜塔上眺望,历史与现实交汇在同一空间:古老的京杭大运河上船舶南来北往,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将长江之水引向北方,入海水道使淮河之水东流入海……这座骨干水利工程与不远处的苏北灌溉总渠相互配合,结束了淮河800多年没有独立入海通道的历史。同时,“十四五”规划纲要部署的国家水网骨干工程——淮河入海水道二期正紧锣密鼓地建设。
淮河安澜,贵在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战略定力、科学破解“夏汛冬枯、北缺南丰”的系统谋划,以及“民生为上、治水为要”的久久为功。
从治水看治国。秉持历史耐心,胸怀历史主动,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正在效率与质量的统筹兼顾中稳步向前。
“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发展”出现468次,“经济”出现153次,“保障”出现134次,成为高频词。保护与发展、当下与长远、效率与公平,抉择无时不在——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长江实施 “十年禁渔”;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危房改造等“攻坚战”和城市规划等“持久战”同时打响;“流动中国”里,有呼啸奔驰的复兴号高铁,也有低票价、站站停的公益性“慢火车”……观当下、思长远、谋未来,“始终从国情出发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既不好高骛远,也不因循守旧,保持历史耐心,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持续推进。”
“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总量连续跨越110万亿元、120万亿元、130万亿元三大台阶,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我们国家这么大的体量,在经受各种风险挑战的冲击下,还能保持这样的增速,在经济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国新办举办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说。
在“十四五”收官之际,回首一路艰辛,环视世界风云,才更加深刻体会到我们走过的不平凡道路、实现的历史性跨越。2024年二、三季度,我国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回落,市场预期走弱。在关键时刻、重要节点,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果断部署一揽子增量政策,使社会信心有效提振,经济明显回升。
5年间,党中央运筹帷幄、沉着应变,把握时与势,洞察危与机,在关键时期作出关键抉择。面对地震、洪涝等考验,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统筹发展和安全,粮食年产量突破1.4万亿斤,原油产量连续6年回升……在风雨洗礼中成长,在历经考验中壮大,中国经济顶住了压力、增加了规模、提升了质量。放眼全球,依旧“风景这边独好”。
潮 涌
创新引领 发展提质
9月22日,一则新闻在全网刷屏——歼-15T、歼-35和空警600三型舰载机,在中国第三艘航母福建舰上成功完成首次弹射起飞和着舰训练。“大国重器,不负重托”“祖国越强大,我们越安全”……评论区里,网友纷纷留言点赞。
创新中国,活力澎湃;向新而行,以质致远。“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奋力攀登,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创造。”
“十四五”时期,一批在世界上叫得响、数得着的重大成果,标注着中国科技向高攀登的脚步:第一艘国产电磁弹射航母福建舰下水,国产大飞机C919实现商业飞行,第一座中国空间站“天宫”全面建成……这些成绩的取得,彰显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加快从量变到质变、从中低端到中高端、从追赶者到领跑者的巨大转变。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向新向好,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其背后是发展理念之新、发展格局之新。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
近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首次跻身全球创新指数前十。
“十四五”规划纲要分领域阐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篇章位居其首。“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以上、力争投入强度高于‘十三五’时期实际”是全文中率先亮相的指标。
2024年,我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超3.6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48%。人工智能产业蓬勃发展,新能源汽车驰骋全球,第四代核电站点亮万家灯火……“十四五”期间,科技成果持续涌现,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一项项重大突破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完善体制机制,坚持以改革引领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今年初,一份“GDP万亿城市”榜单引发关注。2024年,全国共有27座城市GDP超过1万亿元,其中长三角地区城市占三分之一,珠三角地区和京津冀地区分别有4个和3个城市上榜。
放眼全国,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城市群正成为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江河战略”深入实施,万里长江、九曲黄河两条轴带横贯东中西部,谱写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篇章;西部、东北、中部、东部,四大区域板块协同发展势头更加鲜明……东西互济、南北协同、陆海统筹,各地优势互补,“多声部”协作,奏响雄浑的时代乐章。
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8月13日9时50分,随着一声汽笛长鸣,满载55个集装箱光伏组件的X9043次中欧班列从西安国际港站缓缓驶出,中欧班列(西安)累计开行突破3万列。
不沿边、不靠海的内陆城市西安,已成为全国向西开放的“桥头堡”。对西安国际港站的工作人员来说,内陆只是地理概念,“在这里能看到全世界”。
扩大高水平开放,是中国的鲜明态度,也是中国的扎实行动。5年间,我国接连举办中国—中亚峰会、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主场外交活动,高质量办好进博会、广交会、服贸会等重大展会,践行“开放的大门将越开越大”的坚定诺言。
初 心
民生福祉 一诺千金
金秋的一早,河南省兰考县堌阳镇徐场村,刨花飞舞,琴音悠扬。随着泡桐木制成的琴、琵琶等乐器销往海内外,这个百余户的脱贫村,民族乐器加工产业年产值已突破1.5亿元,村民实现增收致富。
当年用于治沙的泡桐,成长为撑起一方产业的致富树,正是“十四五”时期我国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生动缩影。
“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2020年,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扶贫干部们没有“撤摊子、甩包袱、歇歇脚”,而是马上接手了新的历史任务——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到“现代化道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其意指的都是“幸福路上,一个也不能少”的民生为大。
“十四五”规划纲要设置5大类20个主要指标。其中,民生福祉类指标有7个,占比超过三分之一,是历次五年规划中最高的。在其他主要指标整体“瘦身”的同时,民生指标不降反升,是用真情回应人民期盼,用行动践行郑重诺言。
老有所养、幼有所育、病有所医,是牵动亿万家庭的民生关切。
走进北京市昌平区一家“一老一小”融合中心,一群孩子正在老人的帮助下做创意手工。这里既有养老驿站,又有社区托育园,帮助群众同时解决“顾老、看小”难题。
“十四五”期间,我国不断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大力发展托幼一体服务,增加普惠托育服务供给。目前,全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总数超41万个。各地区积极推动优化生育津贴发放流程,300多个地级市和人口大县建设了托育综合服务中心,努力让更多群众“托得起”“放心托”。
“现代化最重要的指标还是人民健康,这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基础。”为了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我国持续深化医改。2021年以来,我国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城市医联体建设全面推开,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和下沉。
5年间,在教育、住房、社保等群众关心的民生实事上,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设正持续发力。目前,我国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义务教育巩固率和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都在95%以上,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成果,正在实打实地转化为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