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腰椎间盘突出——
学会自查判断,做好科学防护
■郭永飞
姜晨 绘
腰椎是支撑躯干的关键结构,也是保护脊髓和神经、实现腰部灵活运动的重要部位。战友们在日常训练中,如果不注意防护或有错误的训练习惯,可能引发腰椎间盘突出、腰椎管狭窄、腰椎滑脱等腰椎疾病。其中,腰椎间盘突出是较为常见的腰椎疾病。平时生活、工作、训练中的不良姿势,如工作学习时伏案驼背、习惯性跷二郎腿、长时间弯腰搬重物、长期不规范剧烈运动或腰部突然发力等,都会增加腰椎间盘的受力,可能引发腰椎间盘突出。
腰椎间盘突出早期可能仅表现为腰部酸胀,但随着病情进展,一般会出现以下3个典型症状:反复腰痛,且疼痛性质多样(如钝痛、锐通、刺痛),劳累后会加重,卧床休息后可减轻;坐骨神经痛,主要表现为腰椎疼痛向臀部、腿外侧至足背部放射,通常伴有麻木和针刺感;部分患者会出现下肢麻木、无力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影响行走。
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建议及早进行腰椎核磁共振检查。通过腰椎影像学检查和临床症状观察,不仅能诊断腰部本身的问题,还可反映出平时的姿势习惯、运动方式甚至全身健康状况。若无法及时就医,可通过“直腿抬高”实验初步判断是否存在腰椎间盘突出。平躺在硬板床或瑜伽垫上,双腿伸直放松;让身边人按住一条腿的膝盖,使其保持伸直,同时缓慢抬起另一条腿(注意保持膝盖伸直),观察身体反应。若腿抬高至70度及以上,腰部均没有任何不适症状,基本可以排除腰椎间盘突出的可能;如果抬高到30~70度,坐骨神经(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外侧)就疼痛难忍,基本可以判断为腰椎间盘突出,建议立即前往医院进行专业评估。
即使被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也不要过度焦虑。临床上,大多数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可通过保守治疗(如理疗、药物、休息等)的方式缓解症状。
科学锻炼腰部,不仅能降低腰椎疾病的发生风险,也有助于提升训练效果。在此,笔者为大家介绍几个锻炼腰部的动作,可以起到强化腰部肌肉、增强腰椎灵活性、系统提升脊柱的稳定性和抗压能力的作用。
腰部后伸。保持站姿,双手放在背后,食指按在脊椎疼痛部位,将上半身尽可能向后弯曲,坚持10~15秒;建议每组10次,每天3组。这一动作有助于伸展腰部前侧,从而缓解腰椎间盘后部压力。
臀桥练习。保持仰卧,双膝弯曲,双臂放在两侧,用臀部及大腿后侧力量将臀部抬离地面,使大腿与身体呈一条直线,保持10秒;建议每组5~10次,每天3组。基础动作逐步熟练后,可以将双臂交叉放至胸前,并将每次练习时间增加到15秒。这一动作可以有效锻炼腰部力量,适合患有急性腰痛、慢性背痛和椎间盘突出的患者。
平板支撑。保持俯卧,双肘弯曲支撑在地面上,肩膀和肘关节垂直于地面,脚尖踩地;腹部和臀部收紧,用核心力量将身体撑起,确保头、肩、背、臀、腿在一条直线上,避免塌腰和臀部过高,每次保持30秒,可逐步延长支撑时间。这一动作可以增强和巩固腰背部、腹部肌肉力量,减轻腰背部压力,提升脊柱稳定性。
腰椎不仅是身体的力学支柱,更是运动功能的重要“晴雨表”,其状态直接反映核心肌群的稳定性、神经传导效率及动作协调性,影响基本行走、奔跑、跳跃等运动表现。一旦腰椎出现功能异常,往往表示运动系统已处于失衡或代偿状态。因此,建议大家关注腰椎健康,平时注意保持正确体姿、坚持腰部锻炼,不仅有助于预防腰部疾病,也有助于早期识别运动功能减退信号、延缓腰椎退变进程。长期伏案、已有腰背不适或既往有腰椎损伤史的战友,可定期进行骨科检查,必要时进行影像学评估,真正实现早防早治。